中国二手舰畅销东南亚 印度自诩:我们也能边卖边送
随着大批先进的水面舰艇进入中国海军服役,以053型护卫舰为代表的上一代舰艇也迅速过时,但它们并没有迅速淡出外界视线;恰恰相反,从东南亚到南亚,包括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国都对价格公道、后勤便宜、性能不弱的“二手中国军舰”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但与此相对,印度却有些坐不住了:在将自用的“基洛”级潜艇半卖半送推给缅甸海军之后,印度还想继续打开孟加拉国的国防装备市场,但却吃了一口闭门羹。
图为印度海军的“海洋勇者”(辛杜维尔)号常规动力潜艇,已准备售往缅甸。
虽然和中国、俄罗斯乃至越南等国的“基洛”潜艇同属一个大家族,但这次印度卖给缅甸的“海洋勇者”号基洛级常规潜艇其实应该算是这个家族里的“倒车尾”:“海洋勇者”不仅已经服役长达32年,构型也是基洛级当中最落后的877EKM型,相比之下中国、越南的基洛级潜艇,以及俄罗斯时代新造的基洛级,都属于构型636,而两者之间的差距,几乎可以用“不是一款潜艇”来概括。
既然潜艇本身“不怎么样”,印度也就只能把它想办法“半卖半送”送出去:此次缅甸实际上并没有为“海洋勇者”号潜艇掏哪怕一分钱,所有出资都源自印度政府“督促”银行业拿出的“长期信贷”,意思也就是说缅甸可以慢慢用潜艇,花的钱则可以慢慢还。
图为越南的“基洛”型潜艇,为先进得多的636型。
甚至可以这么说,比起中国、美国在处理退役舰艇时“白送”舰艇本身,但收取改装和培训费用的老办法,印度的“半卖半送”还要更亏一些。
图为缅甸海军的053H1型护卫舰,原中国海军“吉首”号。
但即便已经是“亏本大酬宾”,印度人兜售的舰艇和其它装备也还是得不到南亚各国的认可。比方说,在访问孟加拉国期间,印度就希望通过向孟加拉国提供5亿美元的信贷额度,让孟加拉国用这5亿美元来购买印度武器装备,但孟加拉国方面的反应始终相当冷淡,就差直接向印度表态“没什么可买”了。
换句话说,与其说缅甸是看上低价才购买的印度潜艇,不如说因为“海洋勇者”是二手俄制潜艇,缅甸才肯掏哪怕一分钱。
图为在印度马扎冈船厂下水的印度“卡尔瓦里”级常规动力潜艇。
而眼下,印度正遭遇持续性的经济衰退,新造舰艇更新换代的速度被大大放慢。就拿常规潜艇来说,印度在法国帮助下建造“卡尔瓦里”级常规动力潜艇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计划。而既然新造潜艇迟迟未能到位,印度能“赠送”的老式潜艇数量也就非常有限,难以满足接下来南亚,乃至于东南亚可能出现的“海上军备竞赛”需求。
图为孟加拉国海军的056型“信念”号护卫舰。
追根结底,印度之所以会有向缅甸、孟加拉国等国“推销”作战舰艇等武器装备的行动,根源上是基于印度政府当前强推“印度制造”,把出口武器装备当作是“头号面子工程”的结果。但在提振面子的尝试背后,印度却没有哪怕一丁点实际行动:不仅印度国防工业在这几年拿不出什么靠谱的,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就连力推出口时给的“信贷额度”也是扣扣索索,异常小气……诚然,向其它国家低价推销,甚至是赠送退役军备是行之有效的好主意,但就凭印度人这样的办事效率,什么好主意最后都只能被彻底糟蹋。
延伸阅读:印度炒作中国“停产”,只为讨好西方:扬言要取而代之!
近日,印度联合商会表示中方“正处于特殊时期”,不得不进行了暂停生产等举措,而中方又是世界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势必会导致国际供应链的影响。基于此种现状,印度人称自己“完全可以接替中方”,成为全新的全球供应链核心。
印度联合商会委员迪帕克·苏德称,虽然印度目前在电子、汽车、医疗等行业上都依赖于中国的原材料进口,而目前中国正因国内情况对此进行限制,但是在农业以及皮革制品等其他方面却可以填补供应空缺。
印度的工业化基础因英国的殖民起初远比中国优秀
这份声明乍看之下“有理有据”,但其中却包含着巨大野心:印度希望趁此机会直接介入目前的世界供应链格局之中。可惜计划丰满,现实却十分骨感——相比中国,印度目前的工业体系完善程度依然堪忧。
印度的工业化发端其实早于中国。在英国殖民之下,印度很早便具备了初具规模的工业化能力:1949年,印度的钢铁产量便达到了134.7万吨,而中国却仅仅15.8万吨,而在工人方面,印度当时有600万工业者,中国仅仅有120万。
然而中国对于工业化的执着是印度远比不了的,而历史的车轮在亚洲两大古国间似乎转速不同:中国对于自身工业化的投入和执着远超印度。1980年,中印GDP相差并不大,中国的工业、农业与服务业产业结构数据分别是48%、30%、22%,而印度则是24%、39%、37%。
印度似乎十分满足于此前英国殖民者遗留的工业成果,于是过早的自诩为工业化国家,并直接开始转型至服务业。而中国却借助改革开放和加入WTO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同时努力消化和创新,最终形成了如今的世界制造业格局。
印度过早选择服务业,最终造成如今工业化能力依然贫弱
所谓的“世界工厂”,最重要的便是具备完善或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例如最早便完成工业化的英国、在一战二战中后来者居上的美国以及在战后积极发展的日本,莫不如此。中国经过长期的工业积累,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而由于西方制造业转移,中国的门类甚至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这对于满足内需的同时还要兼顾国外订单的供应链核心国家至关重要。
而印度目前的工业增长数据并不乐观,却因过早进行产业改革而让大量人口选择从事服务业,最终导致印度依然无法达到目前中国的工业化高度。
同亚非增长走廊一样,印度只是为了和中国竞争国际影响像许多西方国家一样,未来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也会进行产业结构转型,也很有可能构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类似发达国家的结构,而一些低端制造业会被转移。但是这一切都是在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之上的。
印度受限于经济环境、教育、基础设施等因素,在承接这些产业上面临着东南亚的巨大竞争,更匡论代替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印度不切实际的想在一切领域追赶中国,却好高骛远,最后只会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
印度虽然同样在工业领域有一定进展,但是依然又很长的路要走
印度过早的满足于殖民留下的工业化成果,最终放弃了对工业的大幅度投入,这就是印度无法趁机接替中国,成为国际供应链核心的最终原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