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必要把核弹头数量增加到1000枚,胡锡进的言论,刺痛了谁?
最近,《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上发表了不少关于核武器的言论,其中一段是:
“中国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将核弹头数量扩大到千枚的水平,包括至少要有100枚东风-41战略导弹。我们热爱和平,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但我们需要有更大的核武库来抑制美国的战略野心和对华冲动。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需要有很强大的意志来应对挑战,而那样的意志离不开东风和巨浪家族的支撑。”
环球时报的胡老师此言一出便引发热议。
无论真理属于哪一边,无可否认的是,核武器虽然有可能给世界带来灾难,但它确实是保家卫国的有力工具。
1967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当时就震惊了世界,扬了国威。
或许有许多人不了解,为了这颗氢弹,有无数人倾注心血,过程充满艰辛曲折。
今天想跟大家说说中国第一颗氢弹从制造到爆炸的过程,到底有多不容易。
01、氢弹只会从脑子里钻出来
1952年,美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1953年,苏联也宣布氢弹试验成功。
核威胁的阴影,笼罩着当时的世界,当然也笼罩着中国。
如果没有核武器力量的支撑,那么,中国在其它国家的核讹诈面前,将会撑不起腰杆,好不容易赢来的和平局面将会变得脆弱。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的中央专委会上,周总理提到了氢弹,他说:“我们得加快氢弹的研制嘛!”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图源·人民日报
可是那时候的中国,没有掌握研制氢弹的尖端技术。
苏联专家在帮中国建造核反应堆以及传授技术时,未提供氢弹的知识。
虽然早在1960年,原子能所的人员就预先对氢弹理论进行研究,但研制氢弹比研制原子弹更为复杂,研究虽有几年但没有取得多么大的进展。
氢弹,成为当时中国核科学家面前的一座很难攀登的高峰。
为了尽快研制出氢弹,二机部将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黄祖洽、于敏等31人被调到核武器研究院,两支队伍会汇合在一起,并肩为氢弹研制奋斗。
于敏
一开始,他们用尽办法去找美国研制氢弹的蛛丝马迹,包括翻遍1945年以来的《纽约时报》、美国审查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时公开的证词资料,却一无所获。
此后,他们将精力放在“闭门造车”上,因为意识到,氢弹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会从脑子里“钻出来”。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02、专家饿着肚子也要搞研究
氢弹理论研究的最初阶段时,我们国家的经济还没发展起来,物质经济基础比较差。
即便是研究专家,也不能享受到什么好待遇,一样难逃时常饿肚子的折磨。
他们那时候都未找到头绪,像迷失在森林的孩童一般,四周充斥着危险,却要因为保守秘密而与外界隔绝开。
工作压力相当的大,工作内容也相当的繁重,忙到深夜是经常性发生的事,但是只能靠啃一些馒头,和喝一点菜汤生存下去。
严重的缺失营养,加上不分昼夜的工作,让不少专家的身体都遭了秧,但是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和荣誉,始终不肯罢休。
核武器研究院的院长李觉,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改善专家们的生活状况,李觉可谓是想尽了办法,他组织过草原上种蔬菜,也组织过湖里捕捉鳇鱼,还挑了一些枪法不错的警卫战士去山上打猎。
就这样,研究专家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各种繁杂的试验,辛苦程度非一般人能想象。
03、氢弹设计再难也不能停下来
1965年夏天,氢弹研究工作终于有了比较突破性的进展。
一天,于敏特别兴奋地去找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邓稼先,他喊道:“有门儿了!”
邓稼先
邓稼先忙问他是什么门儿。于敏解释道:“你们原先那个原子弹,要用许多炸药引起热核反应,原理说得通,但难以制造。现在我们不用那么多炸药,而是改用别的方法压缩热核材料,就有可能成功。”
邓稼先立马追问:“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于敏告诉邓稼先,抓紧时间上机模拟计算几个新模型,如果能算得出,氢弹的研制便有希望。
门儿似乎是找到了,然而当时的北京,却没有一台能够执行此任务的大型计算机。
怎么办呢?他们左思右想后,决定向上海出发。因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在上海。
想法一产生,他们立即与上海那边联系,并挑了些人手,不久后,他们一行人乘坐20多小时的火车,去往了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
在计算机研究所,于敏等人为了能每时每刻都能利用计算机,将工作人员分为了3组,一组歇下来另一组就接着上,为了追求进度,他们不辞辛苦地忙碌着。
在严峻的环境下,科学家们马不停蹄地研究氢弹原理,检验氢弹理论设计是否正确。
为争分夺秒,王琻昌、郭永怀、陈能宽等科学家提出了核装置设计与制造相结合的建议,他们边设计边制造,无时无刻不与时间赛跑着。
04、氢弹试验差点失败
1967年6月17日早晨,中国研制的第一颗氢弹终于被放上装备台,等着装上飞机后投掷。
那天,聂荣臻来到马兰机场,与负责投掷的机组见面,机组人员除了机长徐克江,还有投弹手孙福长,射击师苑程小。
聂荣臻到机场,基地司令员张蕴钰迎接
聂荣臻严肃地对三人说:“同志们,这不是一般的炸弹,一定按操作规程执行好人物,但也不要紧张。”
可是面对如此重大的任务,很多人都是把心提到嗓子眼。
按照计算,这颗氢弹的爆炸威力相当于TNT炸药300-500万吨,爆炸时若是没有掌控好,有些人就可能回不来了,参与其中的人多是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去执行任务的。
那天,徐克江机组的轰-6飞机飞临爆心上空,地面的指挥员立刻命令起爆,然而,驾驶舱内的孙福长有些紧张,他没有及时按自动投掷器,等反应过来,飞机已经飞出空投区。
周总理得知情况后,立马发出指示:“请告诉飞行员,要沉着冷静,不要紧张。”
在成千上万人焦急的期盼和等待中,徐克江架机返回预定投弹区域,孙福长也迅速调整好情绪,在接到新的起爆命令后他准时按下投掷器。
接着,随着一声震彻云霄的巨响,天空仿佛出现两个太阳,无数人为这个时刻激动欢呼。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爆炸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而我们中国,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史无前例,世所罕见!
如果没有能震慑四方的核武器,中国恐怕不能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核事业取得的成功,是无数国人奋斗与创造的结果。
庆幸的是,中国从来没有在核武器发展过程中失去理智,中国人也无比清楚咱手里的家伙硬,腰杆子就硬,说话才有人听。
也正如歌词中唱的那样,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作者:肖大雨
相关搜索
中国有多少核弹头
原子彈威力有多大
核弹的威力
核弹
核弹头排名
核弹和氢弹的区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