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费尽心思整治贪污,最后发现还是没有根治,问题出在哪里?
在人性的骨子里,其实都是有贪欲的,有的人贪财,有的人贪权,有的人贪色,这些东西都是自古以来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无法彻底根治的,只是在有些特殊的历史阶段,曾经短暂出现过一些好转,随后又继续恶化,即使是今天如此健全的法律以及道德制度下,这些贪欲依旧难以根治。
既然有了贪欲,产生贪污腐败就是十分正常的了,在古代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皇帝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贪污腐败问题,尤其是明朝朱元璋时期,对贪污腐败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但是那么多年的整治,依旧没有彻底根治这个问题,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朱元璋整治贪污的手段
公元1373年,朱元璋针对贪污腐败问题,专门命令刑部尚书刘玮谦制定了《大明律》,里边针对贪污腐败问题有很多健全的法律法规,比如其中规定贪污60两银子以上就是要被斩首示众的,更加严重者还要被“扒皮充草”。
朱元璋为了严厉处理贪官,专门设置了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针对贪污完全零容忍,只要有人贪污,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开国功臣,一律全部从严处理,如此雷厉风行的手腕,让人闻风丧胆。
公元1385年,朱元璋觉得之前的《大明律》中对贪污问题的整治还缺少一定的监督机制,于是对监督机制进行了一番完善,主要完善了两个方面的监督,一方面是百姓监督,当时所有百姓都是有权力直接举报官员贪污的,要是官员不听,百姓甚至有权力直接将官员扭交给国家处理。
要是外地百姓到京城举报官员,只要当地官员阻止,就要受到惩罚,百姓去京城举报官员们的路费朝廷也会报销,在京城外有“鸣冤鼓”,百姓可以击鼓鸣冤,有时候朱元璋直接亲自审理,没有任何徇私枉法的余地。
另外一方面的完善就是朝廷内部的监督机制,当时朱元璋专门设立了科道官员来监督中央和地区官员,甚至最严厉的时候将自己的王牌特工“锦衣卫”也弄去监督官员,这样严格的监督机制,促使官员想要贪污,实在成本太高,所以当时的官员贪污还是比较少的,朱元璋当皇帝的32年时间里,一共治理贪污就有10万多人,规模之大,制度之严,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
但是即使这样严格执行,明朝的贪污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根治,并且后来一发不可收拾,这究竟是什么深层次原因呢?
明朝贪污的深层次原因
开篇的时候我就说过,人的贪欲是人性使然,不可能进行根治的,所以只要有机会贪,人们总会不留余力去贪的,甚至夹缝求生,只要有一丝机会,人们都会进行贪污,这就导致只要一个监督机制产生问题,就无法对贪污进行有效监督。
所以说明朝后期贪污问题严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官员之间因为共同的贪欲变得狼狈为奸起来,导致最初朱元璋设立的科道和锦衣卫监督机制都产生变化,这些人不仅相互之间明争暗斗,将监督机制当成一种谋权的工具,还监守自盗,内部进行消化,这个时期要是有人不愿意同流合污,反而会被人排挤,无法在官场生存,所以即使是张居正一般的圣人,在明朝时期一样是要进行贪污的。
除了官场内部问题之外,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的工资制度存在欠缺。明朝的工资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当中最低的,换算成今天的工资,基本就是二三品官员也就一个月3000左右,要知道当时这样品级的官员,拖家带口不说,平时的各种应酬以及官场牌面,需要花费的金额就远远超过一个月的工资。
因此明朝时期的大多数官员都是十分穷困潦倒的,朱元璋又要牛儿干活,又不让牛吃草,这种做事风格显然是不科学的,当然这些问题跟朱元璋个人的格局是有关系的,因为他曾经是农民出生,有一定的仇富心理,因此对官员进行低薪制度,但就是这样的格局,促使朱元璋不能更加好地贯彻落实一些官场制度,毕竟一个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谁愿意给你卖力甚至卖命呢?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朱元璋都没有搞清楚,注定这场治理贪污的战争最后会是以失败结束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不够重视贪污问题,或者说是随着生活越来越好,朱家后代开始忘记了朱元璋的初衷,对朱元璋制定的那些严格的整治贪污之风的手段制度,越来越随意,越来越不重视,最终有的逐渐被人忽视忘记,有的则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原本就工资低,官员想方设法要搞钱,如今制度还不完善,没人进行监督,想要靠官员自觉不贪污,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明朝后期民不聊生,官员贪污日趋严重,最终把整个国家都给侵蚀垮了,朱家的天下也就慢慢被人取代了。
结语
可以说明朝治理贪污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正常的历史发展规律,任何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制度,都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严格执行,一切正常运行,到了后来人们逐渐偷懒,问题便不断浮现,最后彻底脱轨,将一个朝代推向深渊。
其实生而为人,也恰似是朝代的历史发展规律一样,只有遵循人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些严格的要求来监督自己,才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假如因为贪欲或者懒惰放弃了严格的要求,最后一个人也会走向衰亡与罪恶的深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