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三令五申禁止白银当货币,白银又是如何逆袭为主流货币的?
文丨木木
古装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风度翩翩的江湖侠客在酒楼吃完饭后,留下一枚银锭子潇洒离去。或者富家公子去集市闲逛,掏出一袋碎银子说“不用找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银子就是古代的百元大钞,铜板则是钢镚儿,它们都是古人用的“钱”,但实际上,白银并不是古代的主要流通货币。
海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其次是先秦时期使用的刀币,秦汉开始使用铜钱,直到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时,纸币已经代替铜钱成为最主要的流通货币,直到明代中后期,白银才成为主要货币,以至于我们将晚明称为中国的“白银时代”。
明初白银并非国家合法货币,洪武八年(1375年)明朝廷发行“大明宝钞”,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为主,铜钱为辅,完全没有白银的位置,甚至朝廷还曾多次下令“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
大明通行宝钞
既然朝廷三番五次下令禁止使用白银为货币进行交易,那么白银为何能在明朝“货币化”呢?又为何能一统江湖,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呢?
从铜钱到大明宝钞
明朝建立之初,用的依旧是铜钱,洪武元年朱元璋命户部主持铸造“洪武通宝”,共有“小钱、当二、当三、当五、当十”五种面值,并且是按比例增加重量的足值铸币哦。
铜钱作为货币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弊端也非常明显,《明太祖实录》就曾指出以铜钱作为流通货币的三不便。
1.铸造铜钱需要大量的铜,因为铜的匮乏,所以不得不收缴民间铜器以铸钱币,造成“鼓铸甚劳”;
2.民间私炉盗铸铜钱,严重影响货币市场;
3.铜钱面值小,分量重,“商贾转易,钱重道远,不能多致,颇不便”,不利于长距离、大额商品交易。
洪武通宝
由于铜钱的种种弊端,加上前朝已有使用纸钞的经验,所以明朝决定学习宋元,发行大明宝钞,通行天下。
大明宝钞发行之初,铜钱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宝钞与铜钱并存,此时的金银还在坐冷板凳,但白银毕竟是贵金属,本身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明朝还是以银作为价值参考,规定“每钞一贯,准铜钱一千,银一两”。
洪武二十七年,铜钱也被收缴警用,大明宝钞成为市场上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然而大明宝钞才刚流通就产生了诸多问题。
明朝只发行了大明宝钞这一种纸币,用的均是“洪武”年号,且大明宝钞是一种不兑换纸币,即不能兑换金银的纸币,加上朝廷发行宝钞没有限制,既没有实物货币作为准备金,又没有对发行量做任何科学统计和预算,导致大明宝钞刚发行不久就因失去信用大幅度贬值。
宝钞贬值不仅幅度大而且速度快,发行十五年后,部分地方的宝钞就已贬值到原官方定价的四分之一,到正统十三年就已经到了“积之市肆,过者不顾”的地步,手握一沓宝钞却什么都买不了,大明宝钞也就失去了货币的主要职能,这时候白银便脱颖而出了。
从大明宝钞到白银
禁例之中的白银是如何完成货币化的呢?
大明宝钞是由朝廷扩散到民间,而白银则是由民间包围朝廷。
大明宝钞发行后,朱元璋三令五申地禁止民间以金银为货币进行交易,并制定了严厉的刑罚,可即便如此金银交易也并未中断。
实际上金银不仅在民间流通,朝廷也很受用。虽然朝廷给官员发的俸禄和军队的军饷用的均是宝钞,但朝廷的部分税收收的还是金银,如洪武十八年,“令各处鱼课,皆折收金银钱钞”。
米谷、布匹、丝绸等实物也可流通,洪武年间朱元璋曾下令“令各处田粮折收纱、绢、金、银、绵、苎布及夏税农丝着绢俱解京库收支”。
贵金属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充当税收,米谷、丝绸等实物可在市场代为流通,可见“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的禁令,在某种程度上已是一纸空文,无法贯彻执行。
永宣年间白银的势头逐渐压过宝钞,朝廷又一次次颁布禁银令,宣德年间民间交易只用金银,宝钞流通不畅,明宣宗下令严禁严罚,“交易用银一钱者,罚钞千贯,赃吏受银一两者,追钞一万贯”,但收税方面却仍使用白银,一方面禁银,另一方面又用银,朝廷政令都如此自相矛盾,宝钞如何流通?禁银之令又如何贯彻执行?宝钞崩坏,禁银不尽是白银货币化的直接原因。
尽管朝廷做出众多措施来拯救宝钞,但却不能让宝钞起死回生。正德年间,宝钞名存实亡,此后朝廷也不再发售纸币。
明朝白银货币化是自下而上的,明英宗即位时,白银已成为主要货币在民间大量流通,朝廷不得不考虑货币的调整政策,明英宗“驰用银之禁”,于是乎“朝野率皆用银”,在赋役税收上也做出调整,“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金花银出现了,来自民间的白银为货币逐渐被官方认可。
总结
明代白银货币化从民间开始,自上而下最终获得官方认可。在宝钞流通不畅,铜钱又不堪大用的尴尬境地,朝廷不得不根据民间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流通的现场,做出制度性调整,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展开方式便是“赋役折银”,此后直至清代,白银都是主要的流通货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