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为何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才开始北伐
喜欢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一直都是致力于匡扶汉室为己任,渴望能重新一统天下,重塑大汉辉煌。对于这样的雄心壮志,身为刘备军师的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夙愿也是鞠躬尽瘁,不遗余力。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撑起蜀汉的大旗,从公元228年至234年短短六年时间,诸葛亮发送了五次北伐战争,只是为能实现刘备的这个愿望,以及扩大蜀汉的势力范围。但是在最后一次北伐途中,也就是234年,诸葛亮因病逝世于五丈原。而蜀汉大军随后便退回汉中,北伐之事就此搁浅。
但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前,他早已料到自己命不久矣,也是很早就交代自己的身后之事,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完成刘备的遗愿,他将几位亲信之人都交代好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位,也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更是明白诸葛亮的心愿。本来作为诸葛亮的继任者,应该接过诸葛亮的班继续率军北伐,可是姜维却让这次北伐等待了足足20年之久。也就是从诸葛亮死时候234年到253年之间,姜维并没有进行北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姜维这么晚才北伐呢?诸葛亮是不是看错了人呢?小潭认为这里面有三点原因:
第一、蜀汉国力不足,前五次北伐已经元气大伤,无力再次北伐
我们都知道,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其实是最为弱小的,但是虽然弱小却有着青云之志,和北方的曹魏有些不共戴天的仇恨。刘备和诸葛亮想通过效仿汉高祖刘邦出秦川而后一统天下,所以诸葛亮才一直想北伐。但是他忘记了蜀汉薄弱的国力和人口,在当时的曹魏面积几乎是三倍于蜀汉,人口更是不用说,而诸葛亮每次北伐几乎都是举全国之力,换来的利益却相当小,付出的代价却惨重。这也就直接导致蜀汉国力日渐衰退,本就羸弱的政权更是岌岌可危。
战争需要人口、粮食、兵器等等,而这些东西的提供都有赖于老百姓,而蜀国百姓本来就过得不怎么富裕,被这北伐一闹就更是雪上加霜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压力和痛苦无法描述。战争的巨大开销直接落到蜀汉每一个百姓头上,当时的情况相当小每十个百姓养活一个士兵,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并没有让诸葛亮结束,只不过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才干硬生生的让百姓抗下了这份痛苦。
可想而知,当诸葛亮死后,百姓是多么想过下太平日子,在遭受了数年的战争之苦,大多数的百姓是反对再次北伐的,因为他们不仅要面对众多的税收,更要面临着亲人的离别。而作为接班人的姜维,他并不能服众,没有人认为他的才能比诸葛亮更出色,也就没有人认为他可以完成诸葛亮都没有完成的事。所以即使姜维在当时想出兵北伐无奈国力有限,再次出兵自己也说不过去,皇帝也不会答应,自己毕竟没有诸葛亮的威望。更何况本来就已经国力下降,只能通过休养生息来恢复国力,这样和皇帝政策一致也可以搞好关系,所以姜维自然选择不贸然北伐。
第二、其他辅政大臣不主张北伐,朝中无人支持,独木难支
据《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死前曾推举过几位大臣:“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而这里提到的蒋公琰和费文伟,便是我们所熟知的蒋宛与费祎。正是这两位辅政大臣,在诸葛亮死后,迅速稳定了蜀汉的朝局,没有内乱,但是也正是这两个人让姜维苦等了20年才北伐。
但是这两个人对于姜维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姜维虽然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和衣钵,但是这两个并不是主战派,而是希望休养生息在图打算,这样的政策和刘禅一致,先前由于诸葛亮的压抑,此二人并不敢表达自己的政见,诸葛亮一死,虽然稳住朝局,但是朝中的风向也就变了。更为关键的是,但是姜维官阶还在费炜之下,相当于他的手下,对于上司的命令,姜维也是不得不遵守。所以每次姜维上表要求北伐,费祎总是劝告姜维:“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而据《三国志》记载:“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也就是当时朝局之中,人人都是主张休养生息,不要再起战事,而姜维由于自己官阶低,且无权无势,自己的主张没有人支持,无奈的选择暂时蛰伏。姜维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病逝不久,朝局刚刚稳定,年轻的皇帝刘禅刚刚掌权,威望还没有立起来,所以为了国家的将来,他选择休养生息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否则得罪了皇帝估计他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第三、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我们通过上面知道了姜维在诸葛亮死后,自己在朝中人轻言微,再加上皇帝刘禅也不主张北伐以及国内舆论的压力,朝中局势都导向了休战派。虽然姜维在诸葛亮生前得到了他的信任,也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但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姜维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投降而来的魏将,也就是一个降将的身份,这样的一个身份怎么可能会得到蜀汉政权的认可呢?即使姜维多么忠心于诸葛亮和蜀汉,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所以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不能及时出兵北伐这一点是关键的主观原因。
所以姜维能做的只有等待时机,这一点倒是和司马懿很像,看谁活得更久,姜维也确实更年轻,所以他熬到了最后。等到这些贯彻休养生息政策的中坚力量去世之后,姜维终于掌握了蜀汉大权,而他却没有因为时间的等待而改变当初答应诸葛亮的初心。据《三国志》记载:“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等待了20年后,姜维终于踏上了他北伐的开端,虽然最终他和诸葛亮一样也失败了,但是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以上就是小潭总结的姜维为何需要等待20年才能开始北伐的原因,可以说姜维是一个堪比关羽一样忠心的人,他可以忍耐和隐忍20年,即便自己掌握大权也不忘记和诸葛亮的信任和承诺,真是一个忠义之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