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里的战五渣 是如何被改造成解放军王牌的?抗美援朝一战成名
50军指战员坐在汉城兴国寺
一支“战五渣”的国民党军队,是如何改造成志愿军王牌部队的?
1
60熊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表示愿意抗日,准备编组两个军出滇抗日参战。同年9月10日,新组编的60军作为云南第一支抗日部队在昆明誓师出发。
1938年5月14日,60军奉调参加了台儿庄会战,历时27天。60军不辱使命,全力以赴,浴血奋战,重创日军精锐矶谷师团、板垣师团,伤敌万余人。
60军自己亦伤亡惨重:阵亡旅长1人,团长5人;负伤旅长1人,团长4人。营连排长和兵员伤亡过半。投入战斗者35132人,牺牲13869人,受伤4545人,失踪者430人。台儿庄一战,60军为云南人民露脸增光。
滇军士兵均从云南各族青年中征集而来,排连长以上军官大多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有较强的实战经验和作战指挥能力。其武器均系云南省政府历年从法国、德国、捷克、比利时等国购入,有“滇军精锐,国之劲旅”之誉。
到了抗战胜利时,60军甚至进入越南,在越南接受当地日军的投降仪式。可以说是当年的高光时刻。
然而到了1946年4月,60军从越南被调往东北,参加内战。
到达东北后,60军名义上归第一集团军司令官、滇系将领孙渡统辖,实际上,却被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分割使用——第182师归孙立人的新一军指挥,第184师归廖耀湘的新六军指挥,暂编21师由长官部直接指挥进驻抚顺,军长曾泽生身边只剩下军部和军直属队。
▲1946年,走在长春街头的国民党军队
60军不仅被分割使用,还受到了监视,可以说是处处掣肘。被分割使用,兵力过于分散,很容易被解放军一个一个吃掉。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这是老蒋对滇军的不信任,想假借内战之名排除异己。60军从上到下意见都很大。
1946年5月下旬,解放军突然在辽南实施反击,以优势兵力围攻鞍山、海城等地。驻海城的60军184师连连告急,但却迟迟等不到援军。
此举导致184师551团被全歼,550团整团在大石桥被解放军俘虏。184师师长的潘朔端率师部和552团共2700多人在海城起义,投了解放军。
184师被改编为中国民主同盟军第一军,潘朔端任军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2月,在国民党军组织兵力第二次进攻通化时,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于3月初奇袭海龙,进驻海龙不到两个月的60军暂编21师损失了一个团的兵力。
▲1946年5月,蒋介石在白崇禧和杜聿明陪同下视察沈阳的国军。
同年夏季,解放军发起夏季攻势。曾泽生看势头不对,下令部队一齐向吉林撤退。撤退中,暂编21师受到解放军的阻击,损失惨重。受两次重创的暂编21师,兵力大为削弱。
1947年5月25日,解放军进攻梅河,双方激战5天5夜,重建不到一年的184师再次被全歼。
6月底,才到吉林一个月时间的60军接到命令,要求60军唯一比较完整的182师截击所谓“溃退的共军”。182师(欠545团)奉命向双阳出击时,牢记暂编21师的教训,既不敢贸然进攻,又不敢擅自撤退,白天出动,晚上集中,反复在鸭子架、太阳岭、裤裆沟、大酱缸一带磨蹭来磨蹭去。
7月中旬,解放军趁夜幕切断了182师544团团部与各营的联系后,突然发起攻击。544团除三营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182师546团2营也在大酱缸被全歼。182师师部和残部绕道长春,逃回吉林。
60军到东北不到一年半时间,就受到3次重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正是因为惨不忍睹的战绩,才让60军在1947年进驻吉林时得到了“60熊”的外号。
▲被俘虏的国军
这已经是60军第二次进驻吉林了。
1946年10月初,第一次进驻吉林市时,60军归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主席梁华盛节制。当时梁华盛就特别歧视这支杂牌部队,借口所辖地区有限,兵员征补、给养采购、财政税收都有困难,硬是将第60军挤出吉林市。
不仅如此,还把吉林市城防总指挥的职位给了嫡系新一军新38师师长李鸿为,将中将军长曾泽生置于少将师长约束之下,在报纸和广播宣传时,还把李鸿的名字排在曾泽生前面。
这一次退守吉林市,梁华盛对第60军的成见更大了:
出关作战才一年,184师先是叛敌,重建后又被打光了,暂编21师也让共军打得差不多了,真他奶奶的60熊!给他们补兵?是白送礼,还不如搞地方武装可靠。地盘都让60军丢光了,断了我的税源、兵源,还好意思找我要给养,要补兵?不给!兵,让他们找卢汉(滇军的头)要!粮食,让他们自己下乡采购!省属公房一律不许他们进驻!
就这样,60军“60熊”的称号就叫开了。由于60军是“后娘养的”,在弹药、粮食、军需方面待遇很差,很多士兵开始去跟老百姓抢粮食,因此老百姓们也纷纷大骂其为“60熊”——打仗没能耐,欺负老百姓来劲了。
中国共产党对这支滇军部队战斗力的评价是这样的:
1947年5月30日解放军整理的《滇军概况》中写道:……重制式教练,缺乏政治教育,黑暗专制,绝对服从,带兵老一套,阶级服从严格,长于阵地战和山地战,士兵均经过严格的训练,军事技术训练极好,能吃苦耐劳,善爬山,能死守阵地,在严重情况下,没有命令,能死守不退,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作战团结,乡土观念重。一般说来,部队战斗力是很好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都是特好的,最大的缺点,是高级指挥员太差。
▲电视剧里的滇军形象。
由此可见,60军基础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只是领导和体制上有问题。
2
从旧军队到新军队的转变
到了1948年9月,东北大地,辽沈战役的战场上,解放军由守转攻,国民党军则龟缩在了长春、沈阳和锦州。
曾泽生的60军已经在长春城里困守6个月,弹未尽而粮已绝,濒临不战而死的绝境。曾泽生最终率领全军起义。
▲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军营房。
10月18日,曾泽生率60军全部撤出了长春,开往九台县休整,将原来的阵地移交给了解放军。在60军把防地交给解放军后,新七军陷于孤立无援的绝境,无奈之下,郑洞国也只好率部投诚。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部队共有188万人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起义投诚,其中绝大部分被我军消化改造。而国民党第60军是唯一一支起义后被整军改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的部队。
但这种改造的艰难,远超常人想像。
国民党旧军队是怎样一种状态,相信大家闭着眼都能想像的出来——军纪败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部队内部也是旧军队的作风,吃兵肉,喝兵血,存在非人的压迫,军官可以任意残杀士兵……当官的作威作福欺压当兵的,当兵的就作威作福欺压老百姓,
《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军到共产党50军》一书中提到过这么一个例子:海城起义的184师,“在400多名军官中,公开要求治疗梅毒花柳病的就有30多人,在参谋处和医务处抽鸦片的军官甚至公开摆灯(抽鸦片)。”
▲曾泽生在欢迎解放军进入长春的大会上发表讲话。
东北解放区的一个老百姓就曾见到过刚刚接受改变时的60军士兵,恶习难改。
当时她还小,是去别的村子卖些小零食以补贴家用,结果就在一片庄稼地里碰到了一群正在干活的60军士兵。军装跟解放军的不一样,帽子上也没有帽徽,衣衫不整,说着南方口音。这群士兵看见了她,就围过来想用已经变成废纸的“白钱”(国民党的钱)买她的零食,但当时解放区已经流行“红钱”,此举说白了就是明抢。
眼见她不答应,一个士兵一把把她衣服上戴着的纪念章拽下来,扔在地上猛踩,还把她推倒在地。正在此时,几个解放军过来喝止了这种行为。
▲被俘的国民党部队。
从这些事就能看出,解放军政治工作者面临的将是一支怎样难以驯服的的旧部队。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实行必要的可能的组织改造为思想改造开辟道路”。
在改造的初期,先是拿早年在海城起义的184师试手。先是将其扩编为民主同盟军第1军,还配备了军、师、团、营级的治处主任和政治教导员,全军政治工作干部30多人,这人都是老红军、老八路。
184师从长春开赴九台县接受改编,起义部队沿途受到群众的欢迎,东北野战军出动许多车辆帮助60军运送物资和掉队官兵。当地群众敲起了锣鼓,东北军区肖劲光司令员、肖华政委等也到九台慰问起义部队。为了照顾刚起义的部队,吉林、松花江等地政府筹集细粮运往九台。
当时吉长地区的气候比较冷了,起义部队还穿着秋装,哈尔滨市动员被服厂,在3天之内为起义部队赶制3万套棉军服。这3万套棉军服虽然是计划外赶制的,但面料比老部队穿的军服质量还好,做工也比较精细。解放区政府想得如此周到,让曾军长和起义部队十分感慨。
完成组织整编后,接着就是举办军官训练班,集训了300余名军官。部队亦同步开展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揭露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战的罪恶事实,揭露蒋介石排除异己、消灭非嫡系部队的阴谋诡计,揭露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发动反革命内战的图谋,分析战争的前途和中国的前途等等。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说理式的上课、讨论。
▲1947年11月石家庄战役结束后
大批被俘的国民党士兵等待收编
然而这种方法开始的成效并不大。不仅如此,后来还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叛逃事件,有的政治工作者甚至险些丧命。
1946年10月,东北国民党军10余万人分三路向南满解放区进攻。鉴于敌强我弱的战场形势,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尚未改造就绪的民主同盟军第1军撤至北满解放区继续整训。消息传来,一些起义官兵就坐不住了:国民党节节胜利,共产党正在败退,前途难测!
10月31日晚,当184师乘坐的第一列火车行驶到石人车站时,副师长杨朝伦策动了一场预有准备的大规模叛变,全师除两三百人外,全部叛逃。李毅等政工干部和师长魏瑛险遭捕杀。这就是石人车站叛变事件。
经历了这次事件,解放军也是痛定思痛,反思总结了安东整训的经验和教训。1946年12月,起义部队乘火车北上抵达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继续整训。
政工干部们发现,多数起义士兵对国民党统治集团无敌意,却痛恨乡、保长和恶霸地主。鉴于初期的政治教育多从正面宣讲国民党“卖国独裁”“压迫人民”,结果不但与起义士兵亲身感受距离太远,还与其“正统”观念相冲突。
于是,根据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华批示,对起义士兵的整治工作,一改过去的“讲大道理”,而是先从士兵所受的具体剥削压迫讲起。果然一“倒过来讲”,几乎是瞬间,起义士兵就彻底觉悟了。
并且开展起了诉苦大会运动。什么是诉苦大会?可以这样理解,绝大多数士兵和一部分军官都出身于贫苦农民,都是被抓来、逼来的壮丁,谁没有一肚子苦水?谁没有一把辛酸泪?
诉苦大会的第一步就是“倒苦水”:在军人大会上,让受到旧社会迫害至深的士兵上台诉苦,结果真是不得了,一个比一个苦。台上一人哭诉,台下百十号人跟着流泪,说到伤心之处,有的七尺汉子甚至号啕大哭。
第二步就是“算细账”。
结合驻地附近的土地改革运动,先算“剥削账”。这点也好理解,哪个村没有个剥削农民的地主?不算帐不知道,一算帐气得跳:原来穷人受穷都是地主剥削造成的!
算完“经济账”,再算“政治账”:看看周围的屯子,地主、富农占多大比例?不超过10%。劳动人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再看国民党军队,士兵有几个不受压迫?一旦懂得了革命道理,谁不愿争取翻身解放?共产党依靠人民,发动人民,一定能打倒地主老财和国民党反动派!
第三步是“挖苦根”:云南的地主剥削人,东北的老财也剥削人,为什么?万恶的剥削制度就是劳动人民的“苦根”!
从敬畏地主到痛恨地主,从痛恨地主到痛恨蒋介石,起义官兵们的思想认识实现了一个个飞跃。许多海城起义官兵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大批优秀的云南籍干部被相继培养出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