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使人成长---豪仕阅读网

文物为何因灾害受损:年代悠远抵御能力弱 分布复杂

作者 :最新热点 2020-07-22 11:56:14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评论

  洪水来袭,文物为何受损严重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被冲毁、襄阳城墙局部坍塌……5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洪水来袭,文物为何受损严重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主汛期,受强降雨影响,多地发生了严重的洪涝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部分文物、博物馆单位受损严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坦言:“今年汛期,受损文物范围广、数量多、损失大,是近年来汛期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截至7月16日,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7处,涉及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广西、湖北、重庆、广东、福建、贵州、浙江等11个省份。“目前,一些省份汛情仍在继续,文物防汛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宋新潮说。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启动应急机制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对于文物防汛救灾工作,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始终坚持以防为主,将文物单位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工程重点项目,将自然灾害应对处置纳入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重要内容,每年对灾后文物修缮、修复给予重点支持。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记者了解到,今年进入汛期以来,国家文物局密切关注各地汛情,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向相关省份发出电话预警,随即印发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全国文物防汛安全工作做了具体安排,要求各地保持高度预警状态,密切关注汛情,全面排查可能面临的灾害险情,整治安全隐患,周密组织防灾减灾工作,妥善做好受损文物后续保护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构件或者部件,组织文物修缮、修复,将文物损失降到最低。向文物受灾严重的四川、湖北、广西、安徽、江西、湖南、重庆等省份,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350万元。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各地文物部门成立防汛抢险应急组织,启动汛期文物安全应急机制,全力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和受损文物善后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将密切关注和督导各地文物防汛安全工作情况,并将根据各地文物受损实际,在灾后文物修缮修复经费和技术上给予重点指导和支持。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为何古建受伤最重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本次汛期,受损文物中,古桥梁被冲毁、古城墙坍塌和文物建筑房屋垮塌较为严重。11个省份中共有70余座桥梁受损,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江西婺源清华彩虹桥等被冲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襄阳城墙发生局部坍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桂林李宗仁故居、湖北十堰武当山建筑群五龙宫龙虎殿,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娄底朱家大院等发生房屋垮塌。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显得尤为脆弱。究其原因,宋新潮认为主要有两点。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一方面,文物本身防灾抗灾能力弱。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年代悠远,犹如历史老人,千百年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影响,抵御自然地质灾害能力弱。历史上许多文物建筑毁于灾害,也有历经数次灾后重建保存至今的,比如此次洪灾中被冲毁的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历史上多次因洪灾受损重修重建。同时,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砖瓦等,尤其是一些革命旧址,多为祠堂、民居建筑,建筑等级不高,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另一方面,极端天气增大文物安全压力。文物分布区域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受自然地质灾害影响较大。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多省持续强降雨,江河水位偏高,一些上游水库泄洪排涝,河流中往往裹挟大量泥沙、杂木等,大流量、高流速洪水堵塞、冲击、冲毁古桥,洪水长时间浸泡、淤埋古建筑,致使文物受损严重。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乔云飞指出,古桥梁是适应当时自然环境和交通需要建造的,但随着社会发展,地方上的一些建设活动可能会把多年断流的河道填埋。在雨水小的时候,这些断流河道可能没什么作用;一旦碰到大的汛期,它就成为泄洪通道,河道上的桥梁自然也就岌岌可危。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文物防灾存在什么问题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宋新潮表示,我国在文物防灾减灾技术方面研究十分不够。我国文物、建筑学界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研究集中在建筑格局、形制、结构等方面,对文物自身具有的防灾抗灾功能关注不够,未能形成系统的文物防灾理念和技术体系,文物修缮中防灾减灾措施缺少针对性指导,许多文物自身的防灾抗灾功能尚未很好发挥。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除此之外,防灾减灾整体能力不强。一些地方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文物防灾减灾尚未作为重要和专项内容纳入地方自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当中。同时,各地基层文物部门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薄弱,人员力量普遍不足,防灾减灾物资装备保障不够,缺乏有效抢险救灾专业力量,面对重大自然地质灾害,文物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文物珍贵脆弱、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产权复杂,防灾减灾工作既是系统工程,也是专业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宋新潮直言。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他建议把将文物防灾减灾统筹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在重大自然地质灾害中,将文物作为国家和人民重要财产,统一协调实施抢险救灾。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文物防灾减灾应急机制,指导各地根据实际制定文物防灾减灾和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完善文物灾害险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研判、灾情防范、受灾处置、信息报告、灾后修缮修复等一系列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切实增强文物安全应急处置能力。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此外,文物修缮中要考虑防灾问题。开展文物灾害风险评估,在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不影响文物本体安全和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将建筑加固、防震、防渗、泄洪等文物防灾抗灾措施,作为文物修缮内容予以同步考虑、同步设计、同步实施。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加大文物防灾减灾研究也是国家文物局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记者了解到,由国家文物局联合科技部申报的“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项目已经在2019年立项。乔云飞介绍,该课题以不对文物本体进行干扰为前提,围绕洪涝、大风、地震3种自然灾害,选择四川、山西地区古建筑、石窟寺、古遗址不可移动文物,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灾前、灾中、灾后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宋新潮还专门提到,要向老祖宗学智慧。北京故宫科学的排水系统使其600余年始终未遭水害,四川都江堰本身即是分水排沙泄洪水利工程,安徽寿县古城城墙石堤岸、涵洞、月坝等系统设计构成了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赣州古城“福寿沟”是宋代城市排水系统等,它们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防汛抗灾作用。宋新潮说:“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开展专项系统研究,深入挖掘一些古城、古村落和古建筑等本身具有的独特防灾体系和抗灾功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城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2日 08版)sNQ豪仕阅读网https://www.Haoz.net

原标题:文物为何因灾害受损:年代悠远抵御能力弱 分布复杂

相关文章

  • 七下八上主汛期是什么意思、有多少天 为什么降雨多
    七下八上主汛期是什么意思、有多少天 为什么降雨多

    七下八上 指的是一个时间段,从字面上理解为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我国北方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最为集中的时段,同时也是防汛最关键的时期。现在,按照雨季标准定义,可延伸为7月中旬后期到8月中旬后期,大约一个月左右时间,华北及东北地区将迎来雨季并随之产生一些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伴随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北抬,通常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我国主雨带由华南北抬至长江中下游一带,该地区进入梅雨期;进入7月中下旬,雨带再次发生变化,随着副热带高压再一次北抬,影响我国的西南季风也会逐渐向北推进,西南暖湿气流从南方一直推...

    2020-07-17 10:55:33
  • 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 文物部门人士解析
    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 文物部门人士解析

    日前,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

    2020-07-15 12:09:00
  • 赢了时光却败给洪水?多地文物被毁 如何救护?
    赢了时光却败给洪水?多地文物被毁 如何救护?

    12日,国家防总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南方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多地汛期文物安全也受到重大威胁。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截至7日16时,南方11省份已有1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到损失。...

    2020-07-15 06:08:21
  • 血吸虫病是什么感染方式如何预防 长江汛期谨防
    血吸虫病是什么感染方式如何预防 长江汛期谨防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南京市一直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认真开展健康教育、查灭江滩钉螺,近几年未发生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但由于野生动物传染源和钉螺难以彻底清除,加之长江上游一些血吸虫病重点防制地区的影响,南京市沿江地区感染血吸虫病的风险依然存在。血吸虫病感染方式血吸虫尾蚴主要是经皮肤侵入人畜体内,感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生产性接触疫水,如抗洪抢险、捕鱼捞虾等涉水作业;二是生活性接触疫水,如在有感染性钉螺的地方游泳戏水、淘米洗菜、洗衣物及饮用疫水等。血吸虫病是因人接触疫水而感染的。因此,在生产和...

    2020-07-14 09:56:19
  • 安徽歙县发生两起村民落水溺亡事件 注意汛期自身防护
    安徽歙县发生两起村民落水溺亡事件 注意汛期自身防护

    警情通报7月7日9时许,歙县许村镇前村村民程某萍(女,70岁)在家门口河边洗涤时不慎落水,并被洪水冲走,其他村民发现后,赶往救援。9时25分左右,村民们在许村镇塔山村村委会附近河段将程某萍打捞上岸,经检查,程某萍已溺亡。目前,程某萍家属已经将尸体运回家中待葬。7月7日16时许,歙县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在歙州广场附近发现一具尸体。经警方核查,死者为杞梓里镇小源村村民方某华,男,56岁。法医和刑勘人员现场勘验后确定方某华系溺水死亡,初步排除他杀。目前尸体已运至黄山市殡仪馆,善后事宜正在开展中。警方提醒广...

    2020-07-08 09:56:04
  • 四川冕宁特大暴雨已致16人遇难 北京发布今年汛期首个山洪预警
    四川冕宁特大暴雨已致16人遇难 北京发布今年汛期首个山洪预警

    据冕宁发布官博消息,7月2日,冕宁县持续组织力量,全力开展“6·26”特大暴雨灾害抢险救灾、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和基础设施抢修等工作。截至7月2日17时,在搜救过程中再发现彝海镇2名失联人员已遇难。目前,彝海镇有14人遇难、3人失联。高阳街道辖区内冕宁高速路口下方国道248线崩塌导致2辆过往车辆坠河,10名乘载人员中5人获救、2人遇难、3人失联。此次特大暴雨已造成16人遇难、6人失联。今日,在彝海镇 北京市水务局与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风险预警,预计2日20时至3日20时本市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

    2020-07-03 10:26:44
  • 烧沟西汉墓,出土一件装钱的文物,它能让我们明白一个深刻道理
    烧沟西汉墓,出土一件装钱的文物,它能让我们明白一个深刻道理

    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这一点不仅能在史料典籍中看出,而且在一些文物上也有所体现。比如,考古专家们曾出土过一件特别的文物,虽然看起来毫不起眼,但仔细研究后却发现意义重大,能鲜明地反映出古人美好的品德和生活方式。究竟是一件怎样神奇的宝贝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1952年秋 专家小心翼翼地将陶罐取了出来,先除去表面的泥土,目测其高约30厘米,就像是个放大的洋葱头,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还...

    2020-06-30 11:26:55
  • 九龙山汉墓出土一个无名文物,专家经过研究,它的名字叫鎏金轭角
    九龙山汉墓出土一个无名文物,专家经过研究,它的名字叫鎏金轭角

    汉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黄金王朝”,其文化,思想和制度对后世都影响颇深。从考古发现来看,汉代古墓也总能出土一些十分独特的文物,比如考古专家就曾在九龙山汉墓中出土一件怪物青铜器,经过研究后对其作用大吃一惊……究竟是什么样的文物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九龙山汉墓位于山东曲阜郊外的九龙山 对我们普通读者来说,腐物或许毫无价值,但对考古专家们来说却也是宝贝,因为腐物中往往都有意外收获,所以专家们对腐...

    2020-06-29 13:25:43
  • 看纪录片如何讲出文物的人情味
    看纪录片如何讲出文物的人情味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推出 文物 潮 我看 大型融媒活动,该活动将用三个月的时间,以新媒体手段和 短视频+移动直播 的方式,向受众全方位展现祖国各地的文化遗产风貌、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和文博工作背后的故事,用更加贴近受众的语态解读文物,拉近与受众距离。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到《国家宝藏》《中国的宝藏》,近年来,众多纪录片和综艺节目将视角对准文物,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让文物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逐渐走入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视野。用趣味性表达方式让文物走向大众随...

    2020-06-23 09:55:25
  • 古代没有冰箱,如何保存食物?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暴露了真相
    古代没有冰箱,如何保存食物?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暴露了真相

    夏天来到了,气温升高,食物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变质,还好我们有冰箱,既可以冷藏保鲜食物,也可以冷冻,将食物能够保存时间进一步拉长。冰箱是如此的便利,早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家电,但在冰箱发明之前,古人又是靠什么来保存食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经常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这个时候即使人们想保存食物,也很难有留存。进入农耕文明以后,农夫在春天播种下种子,人们在秋天收获 食盐造成的高渗透压可以让大部分细菌无法生存,进而起到防止食物腐烂的目的。现如今我们经常吃的酸菜,以及风味独特的...

    2020-06-19 11:25:51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