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何对「初物」如此着迷?
日文的「旬」(しゅん),原本是指「十天」的意思。日本古代,会于每旬的开始(1日、11日、21日)与每个下半月的开始(16日),举办天皇听取臣下报告政务,并举办宴会的仪式,这就称为「旬」。
自平安时代中期后,这个仪式改成只在4月1日与10月1日举行,4月的叫「孟夏之旬」,10月叫「孟冬之旬」,二者合称「二孟之旬」。根据时节的不同,孟夏之旬会赏赐「扇子」,孟冬之旬则会赏赐香鱼的幼鱼「冰鱼」(ひお)等象征最适合那个季节、或是那个季节最好的东西给臣子。于是,「旬= 季节中最好吃东西」就逐渐成为日本人广泛的认知。
以鱼来说,如果是「旬」,也就是当季的话,必是量大、价廉且味美。当季的鱼是产卵期前的鱼。为了给后代足够的营养,它们大量进食,努力屯积脂肪,而且还群聚于适合产卵的海域。因为屯积了大量脂肪所以味美、因为群聚于适合产卵的海域,而能够大量捕捞而价廉。
因此,夏季产卵的鰆鱼的旬就在春天、秋季产卵的香鱼、鲈鱼的旬就是夏天。秋天是秋刀鱼、竹荚鱼、马头鱼、旗鱼、梭子鱼、金目鲷等最好吃的季节。以冬为旬的则有鳕鱼、鲔鱼、比目鱼、鰤鱼、石鲷和牡蛎。另外像是沙丁鱼、秋刀鱼、竹荚鱼、鲣鱼、鲔鱼、鲭鱼等洄游鱼种,在它们最靠近日本近海的时候,也可以称为「旬」。
话虽如此,人们对迎接旬物的期待,也会因每年气候以及洋流的状态而有所不同。有许多以往在这个季节当令的鱼和现在相比,常有渔获量大减的情形。然而,在进口货、养殖货与冷冻品比比皆是的现在,想吃什么鱼几乎可说随时都可以吃得到,因此人们对于旬物的感受也大大减低了。
吃了初物寿命就会延长75天?
刚上市的旬物,就称为初物。这对江户人来说可是件不得了的大事,还有着「吃初物可以延寿七五日」的说法。至于为什么是75天?则有着出自江户时期死刑犯的说法。
在江户时代,町奉行对死刑犯给的最后温情,就是最后他们想吃什么就给他们吃什么。而这些死因们所希望的,是能吃到这个季节之外还没吃过的东西。不过,当时毕竟不像有冷冻技术的现在,随时都能够吃到非当季的食物。为了达成对死囚们的承诺,就只好把执行死刑的时间延后到初物上市之后。就这样,这些死囚得以多活75天。
换言之,并不是「吃了初物寿命就会延长75天」,而是「因为想吃初物的渴望而让性命延长75天」。不过在一般民众以讹传讹的情况下,后来就演变成了「吃了初物寿命就会延长75天」这种说法了。
不过,这样的说法要和日本一个「人の噂も七十五日」(谣言只能传一时)的谚语中的「75天」要特别区分开来。这句谚语之所以以75天来定义谣言被人遗忘的时间,是因为以前除了春夏秋冬四季外,还有「土用」。而土用的一个周期是18天,位于季节更替之间,所以一个季节在过去是70至75天左右, 75天就代表一个季节。因此,「人の噂も七十五日」的意思就是,只要等待一个季节过去,流言也就消散了。
不过,初物原本不是一般庶民能够轻易吃得到的。在古代社会,初物有着先供神明吃的习俗。不过,由于商人阶级越来越有钱,也越来越舍得在食物上花钱,不管什么都愿意花大钱去吃,所以也有着因此才出现了「初物七五日」这个俗谚的说法。
从武家到商人都无法抗拒的初物风潮
江户最早吃初物,始自德川家康。庆长年间,骏河国所收获的初茄子,会由一个月内定期往返大坂、二条、骏府三次的「三度飞脚」(快递员)送至江户的将军家,献上直径六公分、圆球状的「折户茄子」(折戸なす,产自现在静冈县静冈市清水区)。
由于家康公极嗜茄子的初物,因此还有着「一富士、二鹰、三茄子」的骏河三大特产之说(后来演变成一年的初梦如果梦到富士山、鹰或茄子是好兆头的说法),从而使得其他大名争相仿效,各地收成的初物都要立刻上缴。因此在江户初期,初物只有武家才享用得到。
至于商人,则要等到宽文年间才能够有这种口福了。宽文年间,砂村的一位叫松本久四郎的农业技术家,开发出了一种称之为「萌物」(モヤシモノ)的加快蔬菜生长的栽培法。方式是利用江户像是土壤下堆积的厨余、市场垃圾、秸秆、落叶等产生的发酵热,再生起炭火,然后把涂了油在日式房屋用来隔间用的拉窗将作物盖起来,成为有点类似现代的温室的作法。茄子、黄瓜这类的作物,若采用这种方式栽培,都可以早上一个月收成。
松本久四郎这个技术,其他农家知道后自是争相仿效,卖给江户城里的大名、富商和料理店,而这些人买起来也毫不手软。当这个消息传开来后,由于售价昂贵,使得江户周遭种植蔬菜的农家开始了早先一步比其他人更早上市蔬菜的竞争。
奢华之风不可长:各类初物的上市时间限制
这种不只是武家,连商人都对初物如痴如醉的情况,传到了上面的人的耳中,觉得此风不可长,于是便在贞享三年,对蔬菜的上市时间做出了限制。
然而,江户经济的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已经止不住有钱商人的豪奢了。幕府只好不单是针对蔬菜类的初物做出上市时间的限制,也扩及到海鲜类,并于宽保二年,订定了鱼贝类的上市时间:鳟鱼、正月开始;鲣鱼、四月开始;香鱼、四月开始;海参、八月底开始;鲑鱼、八月底开始;鳕鱼、十一月开始;竹蛏、十一月开始;银鱼、十二月开始。不过,不管上面怎么规定,鱼河岸自然还是会钻漏洞来卖。
到了明和时期,不只是有钱人,吃初物的风潮也在一般大众中变得普遍。在式亭三马描写滑稽故事的江户时代后期通俗小说《浮世风吕》中就描述,当时的江户,可说是一年之中想要吃什么能满足,而初物是江户人最渴望的,看谁能先把钱掏出来,就能比其他人先吃到初物,这就是江户之子讲究的排场。
在安永五年的《人心覗机关》这个评论中,列出了江户初物的排名,分别是:极上上吉初鲣;上上吉嫩青菜、新鲜的蕨、初鲑、新酒、新荞麦;上上士小香鱼、嫩饼、早松茸、早初竹;上上新茶、初茄子、初乌鱼;上初鲋、新麦、新瓠瓜干、新米、新生姜。
初鲣到底有多贵?
初鲣,是最让热爱初物的江户子弟疯狂的初物。当时鲣鱼一条的价格是四贯文,也就是约一两。根据日本银行金融研究所货币博物馆的资料,「当时和现在的米价相比的话,一两相当于四万円;和木匠的工资相比的话,一两=30~40万円;与荞麦面价格相比的话,一两=12~13万円」。
而在江户风俗史《守贞谩稿》一书中,所记载的文政年间一条鲣鱼的价格则是二两到三两之间,山东京山的随笔《蜘蛛の糸巻》中记载的初鲣也是一条三两。
天明时期的文人大田南亩在其文化九年的随笔集《壬申掌记》中,有着如下的记载:「三月二十五日,日本桥河岸来了十七条鲣鱼。六条以城内公订价格二贯五百文加两成以三贯文卖出。剩下十一条,山谷的料亭八百膳买下一条。有两条做为礼物送去了下谷的武家宅邸。每条的价格是二两一分。剩下八条中有一条被新场的饭馆一个叫中村歌右卫门的人以三两的价格买去招待剧场的人。」
在江户时代的文化与文政年间,一碗荞麦面的价格为16文、酒一升是250文,米一石(江户末至明治,成人一年的米消费量)是7000文。一条初鲣卖到三两的价格实在是不可思议地贵。中村右卫门大手笔花三两买初鲣款待大家,可说就是江户前的不管花多少钱都要吃到初鲣的风气使然。
鲣鱼为何成为江户之子最爱的初物?
初鲣之所以成为江户子最为疯狂的初物,主要原因是鲣鱼容易腐坏,必须赶快吃。而那些吃得开又出手阔绰的江户子,最爱拿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好东西来炫耀。江户后期的医生喜多村香城在其随笔集《五月雨草纸》中,就提到鱼屋卖的那些鲣鱼都是劣质品,江户子只吃品川外海所捕捞,或是由三浦三崎运来的鲣鱼。而且是一靠岸就被江户子给买走。
此外,江户人爱鲣鱼还有个典故。在关于小田原北条氏的史书《北条五代记》中记载,天文6年夏天,北条氏纲的船里跳进了一条鲣鱼。由于「鲣鱼」的日文发音等同于「胜男」,因此氏纲认为这是吉兆而非常开心。
后来,他与当时在同艘传上的士兵只要出征都是连战连胜,于是吃鲣鱼就成了关东武士们上战场前的一个惯例。而承习了北条家政策的德川家康,也因此把鲣鱼视为可以带来好运的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