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战斗群频繁出现在第二岛链演练意味着什么?
作者:猫哥 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这些年,中国航母的远洋训练,突然多了起来?
本文由公众号猫哥的视界(ID:maogeshijue)授权转载。
2012年辽宁舰服役,但一直到2016年,才第一次穿越宫古海峡,进入太平洋海域。
然后到2019年,辽宁舰才第二次穿越宫古海峡。
由此来看,航母进行远海训练基本上是3年一次。
但是进入2021年之后,中国航母的远洋行动突然增加了。
——2021年12月,辽宁舰航母编队向西太平洋航渡,且连续转战西太平洋多个训练海域。
——2022年5月,辽宁舰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远海实战化训练。
——2023年4月,山东舰航母编队穿越菲律宾与台湾之间的巴士海峡。
——2023年9月,山东舰航母编队穿越巴士海峡,进入西太平洋海域。
——2025年5-6月:辽宁舰和山东舰分别穿越宫古海峡,这是中国海军双航母编队首次同时出现在第一岛链外的太平洋方向。
原来是3年一次,现在基本上是1年一次了,甚至从单航母变成双航母了!
这是为啥?
因为中国的体系作战能力,增强了。
1体系作战
啥叫体系作战?
官方解释是指在联合全域作战中,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体系的核心支撑作用,将分散部署在陆海空天电网各作战域的作战力量、作战要素、作战单元融合成为联合作战体系,形成整体优势,以体系为单位进行一系列作战活动。
是不是听着挺难以理解的?
没关系,我们举个例子就知道了。
我们都记得去年12月4日,美国联合健康保险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汤普森被凶手路易吉枪杀。
凶手作案非常完美,如果不是后来被麦当劳员工发现并举报的话,路易吉恐怕此刻正逍遥法外呢。
不过,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中国警方会怎么调查呢?
——刑警调出天网监控,人脸识别,综合布控,确定人员身份。
——交警调出交通管理监控,通过车牌AI查询,确定路易吉逃走时乘坐的出租车。
——出租车公司通过系统定位车辆位置,调度系统告知司机你车上有枪手,让司机按照出租车后台调度路线行驶。
——警方迅速在枪手目的地附近安排一个伏击区域,特警狙击手就位,武警就位,特警小分队做好突击准备。
——电信基站监听手机通话,消防队待命,救护车待命,民政部门、社区负责疏散附近群众。
——出租车公司制造一起堵车,然后后台联系枪手说因为交通原因,车辆无法按时抵达目的地,愿意取消订单并给20元优惠券补偿。
——然后枪手下车,一下车就被旁边伪装成路人的特警给摁了,连掏枪的机会都没有。
你看,这就是中国式的体系作战。
同样的道理,体系作战在军事领域,也是围绕一个作战目标,以军事信息网络为纽带,将各作战力量、作战要素、作战单元以及作战支援系统和军队各业务系统等无缝连接、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统一高效的作战体系。
再举个军事上的例子吧。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士兵碰上敌人的碉堡,其实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只能用手榴弹炸出烟尘,爆破手想办法接近碉堡,用炸药包把碉堡炸掉。
当然,去炸碉堡的路上九死一生,伤亡实在太大了。
但是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就不这么玩了。
我们会先用步话机呼叫后方炮兵:我前方XX位置有一个敌碉堡,把它敲掉!然后炮兵开炮,炸掉碉堡。
这就是体系化作战的最初阶段,实现炮兵、步兵(侦察兵)的体系化作战。
到2020年代,解放军再碰上这种碉堡,手段就多了。
——如果是侦察行动没有必要炸碉堡的话,可以通过天基卫星查看近期碉堡动向,看看有没有小路可以绕过去。
——可以通知后方的无人机操作手,起飞一架FPV无人机,带着炸弹钻到碉堡的射击孔里面去。
——可以直接通过手持终端呼叫附近的空军战斗机或者武装直升机,用编码激光照射目标,然后一枚从天而降的导弹直接把碉堡掀了。
——如果发现碉堡里有敌方将领视察的话,也可以直接呼叫火箭军直接发射一枚巡航导弹,把敌方将领炸成渣渣。
你看,这就是体系作战的威力。
各个军兵种,各个作战力量能够在一个体系下协同作战,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了解了体系作战的原理,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前些年航母很少出远海,而这几年航母频繁出海的真正原因。
比如2013年中国航母刚服役的时候,就算航母开出去,也没有体系搭配,航母就是孤零零的一艘航母。
因为没有舰载预警机,防御圈可能也就200公里,打击范围更是小得可怜。
因为地球曲率的原因,很难像美国航母那样进行防区外纵深攻击。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这些年一直没停,在进行航母作战的体系建设。
——比如,对远洋海域的军舰识别、跟踪天基体系。
各类侦察卫星在数千公里、上万公里甚至全球范围内,跟踪监视目标航母。
在全球范围小时级、西太地区10分钟级的卫星重访率下,以航母的航速和侦察卫星的侦察范围,可以做到全天候监视行踪。
如果再需要精确定位,空军的无侦8高空高速侦察机,以4倍音速和4万米的飞行高度可以安全飞临美国航母上空进行侦察。
这些来自不同军种的情报信息将汇总到战区级或者更高级别的联合指挥机构。
这样一来,无论是航母编队前去组织拦截,还是设定预设阵地予以打击,或是安排火箭军反舰弹道导弹进行反航母打击,都提供了充足的决策时间。
——比如,建成了一支具有远程打击能力的航母编队。
说起来,中国航母的战术,其实和美国航母战术是完全不同的。
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打击核心是航母,其他军舰为航母提供防空保护伞。
中国的打击核心其实是编队舰艇,防空保护伞由航母上的预警机和舰载战斗机提供。
为啥不一样呢?
因为这样打的范围更远,防空圈也更大。
从2025年6月中国进入西太的航母战斗群来看,除了两艘航母,还有4艘055大型驱逐舰、4艘052D型驱逐舰、4艘054A型护卫舰、3艘舰队补给舰,一共有起码17艘水面舰艇和数量不明的潜艇。
这么算起来,光垂发就有1000多个!其中为数不少都是射程能达到1500公里的鹰击21导弹!
众所周知,美国的航母攻击距离,是达不到1500公里的。
中国航母战斗群,可以在1500公里外就对美国航母发起攻击。
就算美国航母回击,以美国航母1000公里的打击范围,也很难对中国航母构成威胁。
反而会被空警600提前发现,被歼35在途中击落。
所以这些年中国卧薪尝胆,其实就是在为航母搭配一支强大的远程打击力量,航母也只是这个体系的一环罢了。
更关键的是,这一套作战体系并不是完整版,目前还在通过航母的不断出海演练进行进一步测试和打磨。
比如卫星通讯带宽够不够?卫星图像能否及时上传下达?
原本的补给舰补给路径是不是最优的?远程反舰力量够不够?舰队防空力量够不够?
周边的岸基航空兵和补给节点能不能满足支援需求?一旦航母战损附近有没有友好国家进行救援?等等等等。
这些发现的短板和需求,都会变成一个个指标,进而成为体系作战的一个个能力。
这就是近些年中国航母出海次数明显增加,其背后潜藏的真实意图。
2新质战斗力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这种体系作战能力,到底是怎么练成的呢?
第一,这就要感谢我们这次史上最牛军改了。
在军改之前,解放军实行的是四总部、军种加大军区制度。
这种制度运转了几十年,应该说是为国防事业立有大功的。
但是随着新形势新变化,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变化了。
最简单的一条就是,条块划分的组织模式,极大增加了各部队的协调难度。
举个例子,在过去的陆军中,有步兵师、炮兵师,坦克师等,可一旦打仗,步兵能不能很好和坦克协同?坦克会不会压到步兵?远程炮兵会不会把炮弹砸到自己的步兵和坦克兵头上?
为了搞好协同,陆军在历史上做了很多工作,才基本实现了陆军各作战单元协同。
但问题来了,这只是陆军内部的协同,还算好协调,如果涉及其他军兵种,就比较麻烦了。
——军区和空海军是平级单位(有的甚至还要低一级),对空海军只有请求权,没有指挥权。
——各军种独立发展、协同作战的年代,通信和信息系统是独立建设的。
也就是说,海军的电台和陆军的加密方式不一样,通不了,空军和二炮的指挥系统建设也是独立的,也没有互通接口。
——陆军军官没有经历过空军、海军专业知识的训练,就算请求空海军支援,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请求支援。
比如,当陆军发现对面有个山头阵地打不下来,需要空军支援时,连报到营,营报到团,团报到师,师报到军,军报到总参,总参去找空军机关,空军机关再就近找飞行师、飞行团,制定作战计划,才能起飞飞机去空炸。
但是问题来了,陆军距离这个阵地有多远?飞机投弹会不会造成误伤?炸得准不准?毁伤效果怎么评估?要不要来第二次轰炸?飞机和地面部队有没有通联方式?在轰炸目标选择上,是听陆军的,还是听空军的?
这一套协调下来,成本太高了,时间也太长了。
可能等空军的飞机飞过来,黄花菜都凉了,打击效果也不一定好。
所以,这次军改,改的就是这一套军兵种隔离和合成化不足的痼疾。

军改有三个重点:
——成立战区,赋予战区协调战区内所有军兵种的作战指挥权。
一线步兵的需求,可以通过联合参谋部门,从营-旅一级直接传达到战区空军部队。
协调过程中也由战区机关直接参与,大大减少了指挥层级。
——成立联勤保障部队,把各个军兵种的后勤合成到一起。
同样的子弹,可以给陆军也可以给空军;同样的油料,陆军可以加,海军也可以加;还有装备维修,涉及通用装备的话,空海军不用到自己的修理机构去修,直接就近找一个修理机构就行了。
——成立合成旅和合成营,集步兵、装甲、通信、工兵、侦察、炮兵于一体。
过去一些复杂的事情还需要找别人协调,现在营长和旅长直接就搞定了,根本不用再协调了。
无论什么任务,合成部队能够快速反应,真正能够做到以快打慢,在最快的时间快速结束战斗。
这样一来,军改之后,过去阻碍信息流通的机制不复存在了。
专用的沟通机制成立了,军兵种之间的通联、指挥顺畅了,这就为体系化作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是天基侦察系统、电子战系统和信息支援能力的提高。
2024年,中国成立了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和信息支援部队。
在过去一段时期,这些部队都隶属于战略支援部队,但因为这些部队业务条线相对独立,战略支援部队很难发挥抓总作用。
所以索性单独拆分出来,变成副战区级部队,直接隶属于联合参谋部。
这样一来,三支部队各管一摊,直接对军委办公厅负责,能省下很多麻烦。
军事航天部队主要负责天基监视平台、临近空间战略侦察平台和反导系统前期观测,对卫星获取的图像、频谱信息进行研判,直接为一线部队提供情报支持。
独立出来有什么好呢?
可以直接对接战区系统,进而把这种天基信息保障能力直接下发到战区部队基层末端。
一个排长想调用卫星图像,也不是不可能。
甚至在未来,随着军事斗争向太空蔓延,不排除军事航天还将拥有专属的打击武器。
比如动能拦截器用于拦截敌方的间谍卫星和弹道导弹,拖拽航天器将敌方星链拖离轨道,甚至激光反导等等。
网络空间部队呢?对应美国网络司令部,负责部队网络设备安全,对敌方采取网络战,电子对抗等新型作战样式。
1450的水军威力大家都见过吧?
网络空间部队不仅要防范1450,还要学会进行认知作战,打好了,还能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
而且,网络空间部队还可以通过网络筛查重要情报,比如哪里的美军调动啦,五角大楼附近外卖订单激增啦等等,然后进行汇总分析。
信息支援部队负责部队卫星通信,信息采集、处理、指挥指令发布与编程,通信中继、光纤线路维护管理,技术侦察,情报处理与判读等。
这样一来,才能形成跨军兵种的信息共享、分析、决策、发布能力,提高作战效率。
我们再举个例子。
中国国土上,其实有两支防空力量,一支是空军,一支是陆军防空兵。
空军有自己的雷达、通信系统、防空导弹,陆军防空兵也有自己的雷达、通信系统、防空导弹。
但问题在于,空军的通信系统、指挥系统是基于空军的火控系统开发的,和陆军的通不了啊!
结果就是空军的战斗机已经看到目标了,但属于陆军的作战范围,告诉陆军快打,陆军说我的雷达看不见啊!
空军说我把诸元发给你,陆军一收,我无法解析,雷达和导弹识别不了啊!
指挥系统、专用接口、接口协议、信道不统一,这就是问题,也是信息支援部队的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之后的体系作战是怎样的呢?
假设有一架F18战斗机,偷偷低空摸进来想搞事情。
因为地面杂波的干扰,陆军的雷达基本上是很难看到和锁定的,这时候巧了,刚好空军预警机居高临下发现了。
本来想通知自己的战斗机起飞,但起飞准备再快也要几分钟,飞到目的地也要几分钟,F18可能已经跑了!
怎么办?
刚好预警机发现F18航路附近有一套陆军的红旗16导弹,这个时候预警机就可以直接报告战区,请求战区协调陆军发射一枚红旗16,然后由预警机的数据链进行引导,将F18击落。
你看,这就是信息联通之后的威力。
第三,中国军队关于新技术新方向的应用速度迅速加快。
这些年,大家会发现一个现象,不仅传统的飞机坦克军舰不断推陈出新,就连一些时髦的小玩意比如机器狗、无人机,中国也是很快就装备了。
无人机这个东西就不用多说了,俄乌战场已经满天飞了,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
但无人机也有问题,就是它完成不了一些特别复杂的清剿任务。
因为视场有限所以侦察效果不足,想慢慢飞仔细观察又容易被打下来。
这个时候,就要机器狗出场了。

最近,解放军和机器狗联合作战的视频发布,其中一个7人班组配备了3台重型机器狗。
机器狗最大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去杀伤敌人,而是替代伤亡率极高的侦察兵前出侦察。
当机器狗进入复杂建筑或复杂地形之后,里面埋伏的敌人就会面临两个选择。
打,就会暴露目标,然后被尾随的无人机干掉。
不打,那防御阵地就会出现缺口,机器狗会详细采集地形和火力点情报,引导远程火力实施打击。
不得不说,机器狗+无人机就是巷战神器,专门为巷战而生的。
还记得俄军突袭亚速钢铁厂吗?
当时遭遇了惨烈的巷战,付出了巨大伤亡后才拿下钢铁厂。
但如果俄军拥有机器狗,机器狗的高机动性、自主行动能力和综合战斗性能,能使传统防御策略面临严峻挑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对新技术这么敏感,其他国家刚探索出来,中国就装备部队了?
第一是因为中国的AI工业化和AI产品化。
中国的AI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AI进入机器狗之后,会极大提高机器狗自主决策自主作战的能力。
第二是因为中国的新能源发达。
过去为什么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需要拖一根大电缆?就是因为旧能源体积大重量大能量密度低,中国的锂电池钠电池技术都是全球领先的。
第三是因为中国庞大的生产能力。
机器狗和无人机的普及,成本至关重要,只要成本降低到一个阈值之下,才能毫不可惜地进行大规模消耗。
中国偏偏具备这一特点,所以无论什么新技术诞生,中国很快就能将其变成战斗力。
所以,体系作战之威,不仅仅在于现有的作战单元连接,更关键的在于,它在不断拓展战斗方式。
或者说,它在创造新质战斗力。
3体系作战
有人可能会说,你说的这么天花乱坠,可你的体系作战也没上过战场,谁知道管不管用啊。
的确,中国受限于和平环境,国内没机会在战场上检验体系作战的威力。
但国内没机会,不代表国外没机会啊!
刚刚过去的印巴5.7空战,不就是中式体系的亮相之战吗?
我们复盘一下这场空战,就会发现,巴基斯坦胜利的原因,并不只是那架精准完成锁定和发射流程的歼-10C,也不是PL-15的超远射程,而是中国苦心20多年琢磨出来的新一代体系化作战。
说实话,歼-10C和阵风是同代机,性能在伯仲之间。
那为什么歼10C能干脆利索地击落阵风?而且还是3架?
从巴基斯坦事后公布的情况来看,战术其实很简单。
首先,巴基斯坦的ZDK03预警机发现印度战斗机群起飞,判断印度有大规模军事行动,所以赶紧通知地面的歼10C起飞。
注意,刚刚起飞的时候,其实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斗机是看不到对方的。
因为战斗机雷达扫描模式探测距离有限,所以主要靠地面引导区捕捉目标。
这个时候,体系的优势就来了。
歼10C可以通过数据链直接接收ZDK03预警机的信息,然后开启雷达对预警机指向的方向进行重点扫描。
印度呢?因为飞机不同,飞机和地面数据链接口不兼容,只能通过语音来引导,效率很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边飞机其实已经到了能互相发现的距离,但距离武器射程,还有一定距离。
这时候,歼10C已经向大致方向率先发射了PL15E,然后直接关闭了雷达。
有人可能会问了,雷达关了,怎么引导呢?
没关系,有背后的预警机呢!
预警机600公里的探测范围不是吃素的!
PL15E发射后,在最开始是固体发动机工作爬升获得高度,以抛物线的方式获取更远的射程。
等爬到一定高度后导弹关机,然后进入滑翔阶段。
注意,这个时候导弹的雷达也是不开机的,完全靠后面预警机的引导。
一边滑翔,一边根据敌机位置进行弹道修正,这就是双向数据链的功效。
因为导弹不开机,红外信号又很远,所以印度飞机的告警系统完全不起作用,根本不知道有导弹飞过来。
等距离拉近到20多公里的时候,导弹雷达开机,快速锁定印度飞机,同时发动机再次点火进行第二次加速。
印度飞机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已经来不及做什么规避动作了,十几秒内就被击落了。
看到没有?
没有过去电影中那种战斗机的互相追逐咬尾,而是隔着100多公里的远程击杀。
这种远超各国空军想象的空战战术,绝对不可能是巴基斯坦人自己琢磨出来的。
那么,唯一有能力根据装备来设计战术的国家是谁呢?
显然就是中国。
如果你看看巴基斯坦空军的动作,就明白这就是中国歼20隐身战斗机BVR战术的低配版罢了。
歼20的最大特点是隐身,其最大战术优势也是隐身。
所以在隐身阶段,歼20是不会主动开启雷达暴露位置的,而是静默飞行,全靠预警机、雷达站提交敌情态势。
然后歼20选择时机向敌方目标发射导弹,导弹用双向数据链接受后方信息飞向敌机,最后击落敌机。
这种战术下,歼20不会进入无聊的缠斗,悄悄开火,打完就走,丝毫不恋战。
因为距离太远,敌机可能不知道被锁定了,就被击落了。
这种战术,巴基斯坦通过与中国的几次空中演习,是学会了的,这次只不过是把歼20换成了歼10C而已。
其实说起来,印度那边也是体系作战,受到了美国、法国、以色列、俄罗斯的全面体系支持。
比如美国提前锁住了巴基斯坦的F16,法国出售阵风和配套的导弹,以色列和俄罗斯也向印度提供了雷达、导弹的支持,美国此外还出售了一系列装备和情报支持。
甚至连CIA都做好准备了,一旦开打,就策动俾路支独立。
所以,这场战争是美、俄、以、欧多方合作,共同协助印度针对巴基斯坦发起的一场灭国战争。
结果呢?正是因为参与的体系太多了,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和接口,导致印度有力使不出。
作战指挥混乱,也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最终被来自中国的更先进的体系所击败。
那么,巴基斯坦的低配版体系作战都这么厉害了,如果是中国的高配版,岂不是更厉害了?
更吓人的是,你以为空战有体系,海战没有吗?海战也有啊!
畅想一下未来体系作战模式下,中国航母和美国航母的大洋决战吧!
——首先是单方面的战场透明化。
中国高分卫星群以0.5米分辨率凝视大洋,配合北斗厘米级定位,实时标注美军航母经纬度,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据此锁定目标。
同时航母放飞空警-600预警机,凭借氮化镓雷达扫描400公里空域,在F-35进入作战半径前捕捉其信号,通过数据链秒级回传指挥中枢。
095型核潜艇配合海底声呐阵列,使美军潜艇“出港即被标记”。
航母编队配套的电子侦察船电子战系统全频段压制开启,美军E-2D预警机雷达屏瞬间雪花,Link-16数据链延迟率飙升。
——其次是杀伤链的合成化。
指挥所下定战斗决心后,076型无人机母舰释放无人机群,小型无人机以“自杀式俯冲”消耗美国航母舰队防空弹药。
福建舰电磁弹射器放飞歼-35隐身战机,在E-2D雷达盲区突入发射PL-15空空导弹,击落护航战斗机。
随后055型驱逐舰齐射12枚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陆地发射的东风-26则与鹰击-21构成“高低双轨”弹道,迫使宙斯盾系统防御崩溃。
等彻底摧毁美国航母反击力量后,就是携带重型反舰导弹的歼15上来收割人头了。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人也是体系化作战,而且体系化作战已经很多年了,就这么任你打吗?
其实吧,体系和体系,也是不一样的。
美国的作战体系起步很早,70年代就开始了,90年代的海湾战争是初次亮相,2000年代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是巅峰。
哪怕到现在,美国的作战体系,也仍然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作战体系之一。
从天基卫星到地面上四通八达的C4ISR系统,都是美国作战体系中值得夸赞的地方。
相比中国还在建设的作战体系,美国作战体系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一是美国丰富的体系作战经验。
几十年的时间,让美国人动用体系作战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已经不算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对于如何利用体系完成作战,也有颇具经验性的心得体会。
第二是美国遍布世界的军事基地。
这些军事基地起到的不仅仅是基地的作用,更是美国情报感知、态势探查的一个个节点。
有了这些节点汇总起来的信息,美国在决策时才更加得心应手。
这两点恰恰是刚刚开始体系作战的中国所欠缺的,也是下一步要特别加强的。
但是呢?相比美国,中国的作战体系也有自己的特点。
美国的作战体系好是好,先进归先进,并不代表着一直先进。
举个例子,F22,空战王牌对吧?放到90年代和2000年代来说,没毛病。
但现在已经是2020年代了,美国在90年代引以为傲的一些设备,已经严重落伍了。
比如歼20装备的分布式孔径系统、头盔显示系统、光电瞄准系统以及机载电子对抗系统等现代化设备,F22统统没有。
这使得在与歼20等先进战斗机的对抗中,F22处于明显劣势。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升级航电系统来弥补这一不足呢?
遗憾的是,由于F22的整体设计限制,其航电系统无法进行整体升级。
体系作战模式,最终还是要依赖装备水平的。
F22无法升级,极大制约了美国作战体系作用的发挥,可能体系发现了目标,但F22就是打不掉。
这就导致了,美国虽然也有作战体系,但这个作战体系仍然是90年代水平的。
面对中国2020年代水平的体系,也只有吃瘪一条路。

更关键的在于,美国现在已经没有能力再重建一个作战体系了。
随着去工业化和军工工程能力的拉胯,美国已经成了一支一次性军队。
如果现有体系被打烂了,美国想重建作战体系基本是不可能的。
相反,中国拥有最庞大的工业产能,就算有损失,可以迅速重建这种先进体系。
就算拼消耗,中国也拼的起。
4硅基与钢铁
十年前,美军嘲笑中国航母是“漂浮的孤岛”;
十年后,中国航母战斗群突破第二岛链时,已经成为美国二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强大对手。
变化的本质,是中国用新技术将各个作战要素熔铸成一个“作战综合体”。
中国的作战战术,已经从单一平台对抗,升维至“海空天电网”五位一体的体系绞杀。
当山东舰的舰载机掠过海面上的美国航母残骸,其背后是什么呢?
是数据链,是通讯接口,是卫星图像,以及AI推演的战术方案。
这些无形的体系,比万吨钢铁更能定义现代战争——
“胜负不决于吨位,而决于体系。”
中国军队正以硅基与钢铁的共舞,在太平洋上写下新时代战争的最完美解法。
本文由公众号猫哥的视界(ID:maogeshijue)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