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谁支持了以色列建国?
原创: 徐吉军
来源公众号:汉唐智库
微信ID:hantangzhiku
2025年9月,中东战火未息。加沙战场硝烟弥漫,以色列坦克再次进入加沙制造杀戮,巴勒斯坦人依然在血火中挣扎。
此时此刻,全世界应该反思,当年支持犹太人复国,到底是对还是错?
巴以冲突这个祸乱中东的火药桶,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谁在背后为它撑腰?
回顾历史,以色列的建立,不仅仅是犹太民族复国主义的胜利,更是大国角力、殖民遗产与冷战对抗的产物。

一、法律基石:英国的贝尔福宣言!
要讨论以色列的复国,首先绕不开大英帝国。
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抛出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承诺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这纸文件成为以色列建国的法律基石。
关键是,英国为何要在中东埋下这样一颗定时炸弹?
首先是战略考量。
19世纪后期,英国全力推动奥斯曼帝国解体,利用的王牌就是阿拉伯人的独立诉求。为了鼓动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英国承诺阿拉伯人独立后建立一个国家。但事实是,阿拉伯人成功独立后,英国并不愿意看到阿拉伯人重新走向统一。埃及与黎凡特一旦联手,将直接威胁英国通往印度的生命线。
黎凡特一词源于法语的“太阳升起之处”之意,泛指意大利以东的地中海土地。广义来说,包括现在的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以色列、伊拉克、埃及、利比亚、塞浦路斯和希腊在内的东地中海地区。
于是,英国王室决定,在巴勒斯坦插入一个异质力量,充当楔子,阻断阿拉伯世界的团结。
犹太人正好成为这一缓冲国的最佳人选。
第二是宗教因素。
英国新教传统深受《旧约》影响,许多政客如贝尔福、劳合·乔治、丘吉尔本人,真心相信犹太人“重返应许之地”是上帝的旨意。
以色列政客哈伊姆·魏茨曼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们看待我们,不仅是政治盟友,更是圣经预言的实现者。”
第三是金融与资本的推动。
犹太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与伦敦政界联系紧密,他们早在1850年代就提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殖民点,作为英国维护中东利益的屏障。
于是,从1917年英军攻占耶路撒冷,到1948年撤离巴勒斯坦,英国31年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托管,实际上为犹太人移民、土地购买、武装训练提供了全方位庇护。
可以说,没有大英帝国的操盘,以色列不可能在1948年横空出世。

二、美国:战略利益与宗教幻想的双重驱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衰落,美国接棒。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美国总统杜鲁门第一个宣布承认。自此,美国成为以色列最大的靠山。
第一,美国的战略算计。
二战结束后,美国全面接管了英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巴勒斯坦的地缘价值,不仅是控制苏伊士航道的关键地区,更是美国石油战略的前沿。美国深知,扶植一个与阿拉伯格格不入的以色列,能够有效防止阿拉伯世界走向统一,从而保障美国在中东的能源利益与军事部署。
第二,美国国内政治考量。
1948年,美国大选在即,犹太裔选民与金融资本对杜鲁门的竞选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时任国务卿马歇尔明确反对过早承认以色列,但杜鲁门为了选票,毅然顶住压力宣布承认。
历史学家认为,以色列建国,是一场被美国国内政治博弈的外交豪赌。
第三,宗教与文化的因素。
美国新教福音派普遍信奉“千禧年主义”,认为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是基督再临的前奏。这种“圣经政治”,至今仍在白宫与国会发挥作用。美国历任总统,无不在公开场合重申“美国与以色列的盟友关系是上帝的旨意”。
因此,美国支持以色列建国,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战略利益、国内政治与宗教信仰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三、苏联:基于现实利益的短暂支持!
很多人容易忽视,苏联在以色列建国初期,竟然也是积极支持者之一。
第一,出于反殖民的考量。
斯大林认为,英国在巴勒斯坦的托管是帝国主义的延续。苏联支持犹太复国运动,某种程度上能够赶走英国在中东的殖民势力,削弱伦敦在该地区的统治根基。
第二,对犹太社会主义者的幻想。
当时,大量犹太复国主义者自称社会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名为基布兹的集体农庄。苏联误判复国后的以色列可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甚至成为中东的红色桥头堡。
第三,冷战初期的权宜之计。
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表决,苏联与美国罕见地站在同一阵线,共同投下赞成票。以色列建国后,苏联更是第一批承认的国家之一。
然而很快,苏联就发现以色列迅速倒向美国阵营,并成为冷战中遏制苏联的重要前沿。
于是,从1950年代开始,莫斯科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渐行渐远。

四、阿拉伯世界的失败与耻辱!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周围的阿拉伯国家组建联军,试图扼杀这个殖民产物。然而,阿拉伯人先胜后败,在美国苏联的算计下惨败收场。以色列不仅站稳脚跟,还扩大了领土,直接把巴勒斯坦的那一份给抢了!
阿拉伯联军失败的原因并不复杂,关键是分裂与内斗,各国军队各怀心思,缺乏统一指挥。美国和苏联提供了双重支持,使以色列在国际舞台上拥有合法性与武器来源。
在美国苏联提供武器支持后,以色列军队的装备水平超过了阿拉伯联军。
第一次中东战争直接奠定了中东局势的基础,以色列成为西方在该地区的桥头堡,阿拉伯世界陷入长期的分裂、战争与屈辱。
五、为什么必须是巴勒斯坦?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是,在1930年代,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之后,还试图让犹太人在黑龙江地区复国。此后光头一伙人还探讨过让犹太人在中国云南复国。
万幸的是,这些计划都落空了,否则我们将永无宁日。
那么,既然犹太人四散全球,为何最终选择巴勒斯坦?
关键是宗教合法性,犹太复国主义必须依托“应许之地”的叙事,才能动员全球犹太人回到以色列。
战略地缘价值也是重要因素,巴勒斯坦位于亚非欧三洲交汇点,是天然的军事与能源枢纽。
英国殖民统治提供了便利,几十年的时间内,英国控制巴勒斯坦,为犹太人移民与定居提供了“合法掩护”。
巴勒斯坦不是犹太人唯一的选择,却是大国利益与宗教叙事最完美的结合点。

六、中东火药桶:大国利益的牺牲品!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认为,以色列成功建国,是大国利益博弈的产物。
英国把它当作瓦解阿拉伯世界的工具,美国把它当作全球霸权的最硬桥头堡,苏联也曾有过错误的幻想!
巴勒斯坦人成了最大牺牲品,不断被屠杀,被迫背井离乡,世世代代流离失所。
直到今天,加沙与西岸的血腥冲突,仍是1948年大国较量的延续。中东火药桶的根子就在这里。
七十余年过去,火药桶依然在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