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印闲生
来源:江宁知府(ID:jiangningzhifu2020)
有一种观点认为,俄乌战争导致了世界版图和秩序重构,让世界重新回到了东西方敌对格局,而中国作为苏联解体、东西方缓和、全球化时代的最大受益国,被这场战场重新推到了西方对立面。因为“东西方关系”并不是一个整体与整体的关系,而是多组交叉的关系组合,具体来说,它包括“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俄关系”“美俄关系”“欧俄关系”和“美欧关系”共六个维度。2017年12月18日,白宫发布特朗普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美国首次将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视中国为美国的“战略竞争者”,并着重强调在经贸、投资等问题上加强对美国经济利益的保护力度。2018年10月4日,时任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华盛顿哈德逊研究所发表了对华政策系统性阐释。
当时恰逢中美海军在南沙群岛发生对抗,美军“迪凯特”号导弹驱逐舰与中国海军“兰州”舰几乎相撞,因此彭斯的谈话一经发表,立即被贴上新冷战“铁幕演说”的标签,有媒体称“听起来就像是在一场新冷战中吹响号角”。2018年11月14日,基辛格先生来北京访问时参加了一个晚宴,席间他用“新范式”来定义中美关系的未来,并断定“再也回不到从前”。与基辛格的担忧类似,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也在当年的新加坡经济论坛上发表讲话,系统阐释了对中美贸易战的悲观前景。保尔森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能达成一个可行共识以解决当前的争端,经济铁幕将降临世界。”
简单来说,哪怕是对中美关系最乐观的朋友,也不敢想象如果俄乌战争没爆发,中美关系能够好多少。更极端一点揣测,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假如矛盾不在西战略断层线(东欧)爆发,它就很可能在东战略断层线(第一岛链)爆发,届时冲到第一线的将是中国。中国周边有台海、钓鱼岛、南海等诸多纠纷,美国想点燃一两个并非难事。2020年12月,历经漫长谈判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终于达成。在这份协定里,中国释放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准入条件,包括解除技术转让限制、服务补贴透明、允许欧盟公司进入中国标准制定、逐步取消汽车领域合资要求、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等等。
其中一些关键条款据说是最高层亲自拍板的,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在自己政治生涯的最后时刻——同样是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最后时刻——加班加点力推该协定,双方尽最大努力相向而行。
很可惜,原本一份互惠互利,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中国出于巩固地缘政治关系目的让利给欧洲的贸易协定,最终竟因某些场外因素被冻结。2021年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安克雷奇举行,这场会谈的内容、意义与经典台词相信大家都十分了解,此处不再赘述。安克雷奇对话结束后,拜登立即派布林肯飞往欧洲,坎贝尔飞往日本,全力修复特朗普时期受损的盟友关系。布林肯访欧四天,其间的3月22日,欧盟与美英加等国在一起宣布对中国新疆官员实施制裁。与欧美直接制裁多位中方高级行政官员的做法相比,中国提出的反制措施是针对欧洲议会个别议员与学者,力度其实偏轻,但欧盟方面借题大肆发挥,欧洲议会无限期搁置了对《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审定。注意此时的时间为2021年上半年,假如我们把中美、中欧关系倒退的锅甩到俄罗斯头上,恐怕普京是不会认的。实际上,当时拜登政府非但没有对俄施压,反倒想着连俄罗斯也一并“统战”起来,最明显的举动就是2021年6月举办了美俄元首峰会,二人表情如上图。在此前的北约布鲁塞尔峰会期间,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突破,会后发表的公报只是重申了2008年布加勒斯特峰会的立场,即乌克兰未来某天会成为北约的一员,至于时间表等具体问题则一字未提。6月16日,拜登开完北约峰会后就去见了普京,地点取在颇具中立意义的瑞士日内瓦。经过一番外交斡旋,俄罗斯撤回了部分边境地区驻兵,局势一度有所缓解。不过拜登这个人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到2021年10月至11月间,俄罗斯发现美国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约束乌克兰的行动。当时约半数的乌军主力部队被部署到顿巴斯地区与亲俄民兵进行中等规模交战,俄军某种意义上是去“救场”。再加上2021年8月美国从阿富汗仓促撤军,塔利班风卷残云般进入喀布尔,拜登政府国际形象一落千丈,展现出衰弱和犹豫的迹象,于是普京便做出了一劳永逸解决乌克兰的决定。总而言之,只要美国与乌克兰不妥协下,俄罗斯的选择就无非有以下三种:方案1,不做任何反应,放任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乃至加入北约;其中,方案C在普京眼中同方案A是一样的,因为它解决不了失去乌克兰的问题,甚至会加速失去乌克兰,只不过“出了一口气”。最终普京选择风险最高、收益最大的B方案,即一个能够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案。不难体会,俄乌战争爆发这件事情的主角是乌克兰、俄罗斯和美国,中国能够发挥的影响相当有限。在俄罗斯眼中,乌克兰跟它存在特殊关系,乌东地区与俄罗斯同属一个国家的时间超过300年,分离不过是1991年之后的事情。即便中俄关系再铁,中国也无法劝说俄罗斯放弃军事行动,只能寄希望于俄军快刀斩乱麻,像克里米亚事件那样速战速决。反过来说,在2021年底至2022年初美欧实现相当程度的“同步调”、美俄关系也略显暧昧之后,中国本能地就有巩固中俄关系、把俄罗斯和西方拉远的想法。回顾中俄关系发展历程,克里米亚事件是开启最近一段“蜜月期”的关键节点,既然普京想再搞一次“放大版克里米亚事件”,中方没有理由阻止。一方面普京政府急于寻求减少国际孤立——早些时候俄国的外交重点很大程度放在欧洲;另一方面,中国也意识到可以趁机在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中占据有利地位,比如获得廉价能源支持。从那时起,中国就已经确立了针对乌克兰问题的外交论述基调:认可俄罗斯关于“外国干涉导致了危机”的说法,但不承认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或其他乌克兰领土的法律事实。前后比较来看,中方对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的立场与今天俄乌冲突中展示出的立场几乎完全一致。在2014~2022的八年间,上述立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中国在普京政府倍感国际压力之际提供舆论支持、大幅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关系,另一边也几乎没有影响到中国与欧美之间的关系发展,或者说克里米亚事件并没有成为中西交往过程中的一道坎。因为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占领后迅速恢复了和平,这就是“既成事实”的威力。实际上,假如2022年2月俄军快刀斩乱麻更迭了基辅政权,它与西方的关系也不会恶化到今天这步田地——恶意都是在战争期间一步步累积起来的。随着俄乌战争演变为一场持久战,中国发现,想要再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时的“外交框架”去处理当下的危机变得更加困难。站在中国的角度,如果执行美国对俄罗斯的出口管制,这将是一个严重的软弱信号,意味着中国公司只能向获得美国许可的第三国销售,或只能购买美国指定的石油供应来源。
而如果中国拒绝美国的出口管制、维持与俄罗斯正常贸易关系,美国势必会对中国发起一场规模庞大的施压运动。其实早在开战之前,国外智库就已经将中国的反应视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2022年1月发表过一份名为《中国将如何应对俄罗斯-乌克兰危机》的报告。因为维持与俄罗斯之间的正常贸易将使美国制裁效果大大减弱,让华盛顿使用经济手段来约束不听话国家的能力大大降低,这是中国希望看到的;假如中国遵守美国的制裁规定,那美国的影响力将大增,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则不再重要。至此,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政策框架基本定型——维持与俄罗斯的正常贸易关系,力保普京政权不失败,同时拒绝对俄军援,尽可能响应欧盟的安全诉求。虽然这个政策框架无法让俄罗斯和欧盟均感到满意,但它已经是中国能够找到的最优解了。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有句名言:“克里姆林宫不回答假设性问题。”与代表官方立场的外交发言不同,自媒体文章属于探讨性质,本篇最后就试着回答几个假设性问题。
1、如果俄乌战争没有爆发,中国与欧美的关系会怎样?中美关系跟现在比好不到哪里去,最多就是60分和55分的区别,在欧洲方向没有爆发大规模热战的情况下,美国甚至有可能把更多资源投入“第一岛链”。中欧关系会比现在好,尤其是中国经营多年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在俄乌战争期间受损最为严重,但这种“好”绝对无法达到让欧盟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的水平。只要美国下定决心要求欧洲、日韩等盟友归位,它们内部的政治力量其实拦不住,只是快与缓、情愿与不情愿的问题。简单来说,除非把中俄关系解耦到目前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水平,否则美国是不会满意的。自2022年开战以来,几乎所有亚洲经济体(除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所有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体都继续与俄罗斯进行贸易,中国是他们最大的“挡箭牌”。
一旦中国最终响应了对俄制裁号召,美国很有可能会要求全球统一行动,从而将普京政权彻底逼上绝路。届时俄罗斯有可能垮掉,也有可能向西方投降,反过来被改造为“遏华急先锋”。至于中美关系和中欧关系,在俄罗斯垮掉或投降前当然会比现在好,但那只是暂时的,一旦均势消失(比如冷战期间中苏分裂),承压只是早晚的事情。3、有没有可能中国拒绝购买俄罗斯能源、拒绝提供任何军民两用产品,但维持部分西方允许的民品贸易,同时俄罗斯也挺住了局面,中俄、中欧关系均未明显恶化?理论上确实存在这种精巧的可能,但重大选择往往经不起脆弱的假设,想在三方关系中寻求一个最优平衡原本就是极其困难的。从本质上讲,新冷战是拜登和普京共同发起的,二人戏分难分伯仲,无论中国还是欧盟都无力阻止。简单来说,美俄是这场全球性危机里主动的两方——它们对现状最不满意,中欧则是被动应对的两方。不管是欧盟倒向美国的选择还是中国在乌克兰危机期间的一系列决定,以及危机期间中欧处理彼此关系的方法,都已经是现实条件下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