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面对100年来最大挑战,昔日优势成致命短板!
原创: 徐吉军
来源公众号:汉唐智库
微信ID:hantangzhiku
近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台海战争将是一场算术题》的文章,作者是美国防务分析人士卡齐亚尼斯。
文章谈到,中美如果在台海爆发冲突,决定胜负的不是技术,而是武器生产能力和数量。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生产歼20和歼35战机,无人机领域,美军技术看似领先,但是受距离、后勤和制造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面对中国并不乐观。
我高度认可文章的观点,并在几年前谈到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一旦与美国达到同一个技术水平,就会发挥制造业优势,迅速形成远超美国的战力。无论是军事装备生产速度,还是战争潜力,美国都不如中国。
自从1900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之后,两次世界大战都利用制造能力优势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无论是占领了大半个欧洲的德国,还是占领了半个亚洲的日本,面对美国都黯然失色。
如今,美国正在面临与德国、日本同样的窘境。

一、高科技军工的脆弱神话!
美国自冷战后期一直以技术压制对手为信条。F22隐形战机、B2隐形轰炸机、全球制导系统、太空侦察能力、11个航母舰队全球部署,庞大的军力固然辉煌,一个不容忽视的弊端就是军工体系极度集中,造价十分昂贵。
美国一架F35造价高达1.3亿美元,维护成本是中国歼35的三倍。美国军工制造的零部件依赖全球供应链,这在和平年代有利于降低成本,但在战争状态未必能够顺利生产。如果台海爆发冲突,美国不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直接安排民品企业临时转为军工企业。因为现代军事设备生产线过于复杂,一般的企业很难承担此类任务。
在俄乌战争中,小型、廉价的无人机已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武器之一。由于前线附近防空系统的密集部署,常规战机相对较少。
美国陆军部长德里斯科尔宣称,美国陆军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采购至少100万架无人机,并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每年采购五十万架到数百万架不等的无人机。目前,乌克兰和俄罗斯每年大约生产400万架无人机,中国的产量是这个数字的两三倍。美国陆军希望确保美国能够生产足够数量的无人机,以应对未来的任何战争,但是,目前无人机使用的电机、传感器到电池和电路板等各种零部件大多由中国主导。
因此,如果爆发直接冲突,由无人机主导战争的话,美国面对中国毫无优势可言。
很多人喜欢探讨美国的全球部署,这固然是美国控制全球的优势所在,也是美国的战略包袱。
美国在本土之外部署了几十万军队,一旦集中部署在亚太地区,在中东和欧洲必将面临俄罗斯、伊朗等国家的挑战。美国在全球每个地区的行动都要考虑全球连锁反应。
美国与苏联在冷战期间为世界大战生产了数量庞大的军备,但这些军备的寿命普遍超过30年了。随着人工智能主导的军事革命的到来,曾经庞大的军备已经成为装备更新的负担。
面对在家门口作战、补给线短、生产线高效的中国,美国的科技优势将被中国的数量优势吊打。
二、德国的战争幻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半段,纳粹德国几乎以无敌姿态横扫欧洲。
德军闪击战震惊世界,虎式坦克、喷气战斗机、V2火箭,这些领先的军事装备使德国面对苏联时可以以少胜多。
但是,当苏联以举国之力反击德国,战争进入消耗战,双方动辄出动百万人进行战役级决战,德国精密的技术装备反而成为负累,工业制造效率无法补充战争的快速消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沉迷于制造出完美武器的幻觉,却忽视了战争最本质的规律,战场胜负取决于工业生产线的较量。德军的虎式坦克虽然威力无比,但造价高昂、维护复杂,平均一辆要耗费30万工时。苏联的T34坦克看似粗糙,优势是成本低、操作简易、适合大规模生产。整个二战,德国总共生产了1354辆虎,还不到T34一个月的生产量。
1943年7月爆发的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对攻战役。德军与苏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共投入了超过150万名士兵,参战飞机超过5000架。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总共有1866辆各式坦克,虎式的比例只占5.46%,各部队的重坦克连加起来一共只有102辆虎式坦克。
就在这一年,苏军的坦克生产总量高达24100辆,平均每月生产2000辆。在苏联背后,还有美国的军事援助。
战争到了这个阶段,苏军的装甲力量和空军战机,对德国都有了几倍优势,德国已经必败无疑。

三、苏联公式,简单,就是胜利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二战时的苏联与今天的中国,在工业战略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简驭繁、以量取胜。
当年,苏联的T34坦克在战争中完全不是虎式坦克的对手,但造得快、修得快。苏联坦克手从新兵到上阵只需要数周,而德国培养一个坦克手需要几个月去训练。结果是苏军每损失一辆T34,就能补上两辆;德军坦克损失十辆,后方却来不及造出十辆。
这就是数量决胜的真谛。
战争并不是比谁聪明,而是比谁活得久。
如今,中国的军工生产体系正重现这一逻辑。
2015 年,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ONI)记录中国拥有 255 艘战斗舰艇。到2025 年,这一数字已达到 400 艘左右,而美国为 300 艘。
就在2025年11月5日,中国一天之内接收了不少于七艘军舰投入现役,其中包括其最新的福建号航空母舰。除了福建号之外,中国海军还扩充了一艘 903A 型补给油船、一艘 075 型两栖攻击舰(直升机航母)、一艘 055 型驱逐舰、两艘 052D 型驱逐舰以及一艘远洋侦察舰。中国在一天内部署了 17 万吨新军舰入海,相当于法国海军总吨位(略多于 40 万吨)的 42%。
如今,五代机生产脉冲式装配线以模块化形式推进,电子战系统、机体、雷达都可快速更换。空军后勤体系数字化,维修与补给能以小时级完成。
这意味着,一旦冲突爆发,中国能以生产线的节奏维持战斗节奏。
苏联赢得战争,不是靠哲学,而是靠螺丝钉。
中国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在确保数量优势与可持续性,这就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四、美国曾经引以为傲!
这种以量取胜的逻辑,正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验证过的。
1942年,日本海军依靠精锐舰载机与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一度横扫太平洋。到了1944年,美军的造船厂、飞机厂全面开动,每月生产出100艘舰艇、3000架战机。
日本零件短缺、飞行员伤亡无法补充。
美国的工业奇迹轻松将日本从太平洋中线推到了西岸。
中途岛大战后,日本试图用技术弥补数量差,但实际上无论是技术还是制造能力都拼不过美国。到了战争后期,美国海空军的火力投放能力已经是日本的几十倍。
事实上,美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就是赢得二战的最大底气。
如今,美军装备不仅制造缓慢,还昂贵至极。
美国依靠超大规模的军事支出,维持全球军事优势,而国债上限不断被推高,如今已经逼近40万亿美元。
这样的国家,还怎么打一场世界大战?

五、中美现实较量!
美国防务界最不愿承认的事实是——中国的生产线在时间上领先了他们一代。
歼20的年产量已经突破百架,歼35A迅速生产,部署到航母舰载机部队。
根据外媒估算,中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的五代机数量,在2027年前将突破1000架。
美国的F22与F35,能够部署在亚太地区的数量不会超过450架。
不容忽视的是空间因素!
基于本土作战,中国战机飞行时间短、加油方便、维修便捷;美军从关岛、日本出发,航程远,还暴露在中国远程导弹与防空火力范围之内。即使F35能够隐身,但加油机与预警机却无法隐身。一旦这些支撑节点被摧毁,美军的空中体系就会瞬间塌陷。
这正是战争最真实的场景,战机是资源消耗单位。
每一次出动、每一次损失,背后都是产业链与补给线的较量。
中国具备造得起、损得起、补得上的完整体系,美国没有。
俄乌战争的事实告诉世界:
未来战争,在新军事革命条件下,比拼的就是生产线和承载力。
谁能承受更久的消耗,谁才是最终的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