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江洲岛居民的48小时:4000居民撤离 3000游子归乡抗洪
无法说再见
全岛实际可用劳动力不足1000人
有人离开,也有人留下。
57岁的杨丛忠脱了上衣,光着膀子坐在门前大汗淋漓地吃着饭。在他身后,四层小楼的一二层都泡在泥黄色的洪水中,他没有太慌张,因为在他们家,正门和客厅都从三楼开始。在这里,修房时,防洪是头等大事,家家户户都抬高了房屋高度,地势低的地区,一二楼都作为地下室使用。
“没啥好慌的,我们都见了七八次洪水了。”7月10日上午,杨丛忠家的一楼开始进水,他从最开始穿着拖鞋去搬东西,到穿上雨靴,再到最后能抢到什么算什么,短短两个多小时,他“救”出了拖拉机、桌椅和堆在一楼的一堆木头。
“今年洪水来得特别快。”据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到7月12日,江洲有2处闸口出现渗水,35米堤段内脱坡,3处排涝站闸口出现江水倒灌。
杨丛忠要留下来抗洪,因为家园来得太不容易。
“反正还会回来的。”1998年的那个夏天,潘应清站在高处,看着自己家的小瓦房被洪水慢慢淹没大半,再在浸泡中缓缓倒塌。她的腿直接软了,这个农村女人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洪水之后,她和丈夫带着年幼的孩子出去打工,做小工、帮厨,每人每个月不到400块钱的工资,蜗居在九江房租最便宜的房子里,回老家江洲重新建房是他们全家最大的心愿。
一年一年攒钱,到2011年,全家拿出18万元,修了一栋漂亮的四层楼房,为了防洪,房屋的整体被垫高。房前的小院子里,种着黄豆、花椒、玉米、豇豆和石榴树。没有足够的钱买家电,两个懂事的孩子就一件一件往家里搬,如燕衔泥般拼凑出现在的家。
事实上,在江洲镇,几乎每家每户都能说出相似的故事。1998年洪灾后,青壮年开始拖家带口出门打工,挣钱重新起房。慢慢的,江洲变成“空心镇”,在家常住人口仅7000余人,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实际全部可用劳动力不足1000人。
同样因为每年汛期,这里的居民都被“练”出了更敏锐的“天气触角”,他们基本能判断出雨量和水位线,家里都备着基本的防汛物资,每个汛期都会全天轮流检查堤坝、观测水位。
57岁的何北京家就在堤坝上,几天前的大雨,他从雨点大小估摸出雨量超过200毫米,帮着把邻居家十几大缸酿酒搬到自家院子里帮忙看管,同时,开始例行的夜巡堤坝,“主要是检查有没有冒水泡的,有就意味着堤坝有空隙,需要马上补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