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可提出哪些建议?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首先教育水平的提高对GDP增长率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也与经济增长动力逐渐转变为人力资本红利相一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教育水平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必将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对于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这其实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增长、高失业”的特殊情况,有学者分析其原因,认为主要是我国社会失业保障不完善、概念的认定以及数据统计存在误差、经济结构与政府调控作用不强、就业形势较差以及机器逐渐取代劳动力等原因造成的。
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直都表现出失业率与GDP增长率同方向变动的特征,这只是经济发展某一阶段的特殊现象,但对于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和问题,要加以足够的重视。
二、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
城乡老龄化倒置对于教育水平可能存在农村老龄化程度越高于城镇,教育水平越难以提升的影响,但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教育十分重视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影响被抵消了一部分。但仍然不能忽视城乡倒置对教育水平、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可能会产生的影响。由于农村老年人口更多、农村财政收入更少,农村财政无法兼顾养老、医疗、教育等多方面支出,随着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对于教育方面的投入很可能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家中老年人照顾,由于很多农村老年人知识水平有限,在照顾儿童时主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问题,对于儿童的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缺少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高中升学率较低、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较少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济发展越好、教育投资率越高,国家和地方政府就越能够对教育方面增加更多的投入,教育机构等就会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更多贫困的孩子也会有机会在政府的帮助下获得学习的机会。
三、政策建议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会长期存在,我们要了解倒置的发展特征,深刻认识倒置的内涵与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倒置使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给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流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减缓了城乡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与有效的措施来面对。因此,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提高农村及中小城镇非农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积极健康发展。农村农业产业无法吸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只能选择迁移至城镇工作。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为城镇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最终使得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加剧。进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无法照顾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也无法获得与城镇人口相同的权利。

因此,要让农民在获得足够收入的同时留在农村及其周边城镇,就要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要推行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增加务农人口收入;另一方面就是要推出政策支持农村以及周边中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兴办乡镇企业等方式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工作。
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为自主创业农民提供知识与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农民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除此之外,加快城镇化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措施。要支持农民在家乡周边中小城镇就业创业,实现就近城镇化;对于迁移至城镇的农民工,要继续逐渐放开户籍制度,放宽落户条件,实现进城农民工真正的城镇化。
二是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受传统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我国老年人更加倾向家庭养老,家庭养老也是目前最广泛的养老模式。但随着老龄化及倒置的发展,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越来越高,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大。目前城镇养老保险较为完善,但农村养老保障覆盖率还有待提高。

许多农村居民由于观念和贫困等原因,选择不缴纳养老保险或者缴纳最低额度的养老保险。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组织宣传活动,让农村居民从观念上进行转变,能够认识到养老保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如帮助缴纳部分金额或者让缴纳低档次保险的贫困人口可以享受高一档次的保障等。
对于已经实施政府帮助缴纳保障金的地区,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保证政府能够做到“应代缴尽代缴”。城镇贫困老年人也应该划归到帮扶范围内,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养老金代缴等方式保障其老年生活。
三是加快城乡养老机构建设,塑造适合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虽然家庭养老仍然是较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大,单单依靠家庭无法满足养老需求,养老机构能够更好的照顾老年人,也能减轻年轻人的负担。但目前养老机构在城镇发展较好,农村由于观念和资金等问题,还缺少足够的养老机构。

许多养老机构设备落后、服务水平差。面对以上问题,一方面国家应该健全法律政策等,对养老机构的标准做出明确规定,让养老院逐步走上规范的道路;对于农村和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城镇,应该给予资金帮助,让贫困地区的养老机构达到标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农村社区应该多建设一些老年活动中心、老年茶牌室等,为老年人提供能够一起聊天、喝茶、下棋的地方。城镇通常生活节奏较快、出行交通较为复杂,对于老年人来说较为不便,因此,城镇也需要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为老年人提供适宜老年人的生活小区、交通方式等。
四是更新对老年的定义,建立理性社会氛围。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医疗技术与之前相比也取得了极大地进步。同一年龄段的人口身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改善,预期寿命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延长。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已经不符合现代真实的老年社会情况,一些原有的误导性认知更会使政策的制定略有偏颇。对于老年人口的界定应该突破单一的以年龄界限为判定标准,形成可以准确反映人口动态和社会现实的界定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调整政策制定与安排。

另一方面就是要建立理性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老龄化社会,营造积极面对老龄化的社会氛围。政府和社会应当积极引导民众正确认识老龄化社会,消除对老龄化的不正确解读,减弱对于老龄化社会的恐惧心理。中国文化中对于死亡的忌讳导致了公众对于衰老、死亡等问题的参与讨论度不足,政策与制度的制定上也趋于保守,应当正确引导群众正视生命伦理,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
五是制定实施均衡的人口发展战略,提升人力资本积累能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中国原有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未来的经济发展将转变到依靠人力资本红利上来。制定合适的人口与生育政策来调整人口结构势在必行。鼓励城乡居民提高生育意愿要从观念和政策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转变育龄夫妇的生育观念,提高生育意愿;一方面要从政策上给予生育二胎的夫妻福利和补贴。如延长生育假期、发放生育补贴等方式,以减轻抚养孩子的压力。生育政策的调整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城乡居民的教育水平,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为迎接以后的人力资本红利时期做好充足的准备。

城乡教育水平一直以来都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学历高的教师又不愿意长时间留在农村。针对这一问题,要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可以经常性组织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帮助带动农村教师或组织农村教师到城镇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提高农村基层教师的福利待遇,给予政策上的帮助,建成稳定优秀的农村师资力量。除了教师,学生家长也需要改进。
由于农村许多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更多的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对儿童的学习关注较少。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鼓励家长为孩子构建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对于居于城镇的学生,一方面要让农民工子女与城镇户口居民子女获得同等的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在城镇进行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如已经在进行的“十二年义务教育”试点,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以试点的成功来带动全国城乡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渐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综上所述,应该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带来的种种问题,应对措施的中心思想应该是“以人民切实需求为中心”。吸引劳动力返乡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快养老机构建设速度,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制定合适的人口生育政策,为城乡居民教育水平的提升创设有利条件。我们要正确认识老龄化社会、正确认识城乡倒置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和老年人一起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共享文明果实。
文/军山湖大闸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