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保险与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现状分析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演进
(一)社会养老保险的起源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筹备始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八年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其中,一九五一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首次提出职工在遭遇变故及困难时享有各项保险待遇的权利,作为新我国成立后首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条例,其现实意义重大,不仅为因伤残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解决了基础生活问题,也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奠定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基础。

(二)社会养老保险的市场化变革
我国步入市场经济时代,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保障制度也顺应时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务院先后在一九九五年、一九九七年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以及多元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拓宽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渠道,并且丰富了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保障方式,实现了社会共建共享、财政与个人账户群策群力的良性体系。

同时,我国也在社会养老保险公平与效率、管理法治化等领域展开改革,实现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由企业和个人负担的基本养老保险,并形成了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三支柱、四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其中,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个人和企业共同负担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层次是以个人意愿为主导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第四层次是市场占比较小有待进一步发展商业养老保险。

(四)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
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大支柱,在我国养老保险参与中占比高达70%,为了进一步保障民生福祉,促进政府保障根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基本格局形成,完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尤其是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十分关键,要在现阶段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参与,到2025年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5%。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又称企业年金,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大支柱,也是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企业年金是企业与职工双方通过建立个人账户的方式,遵循自愿的原则,并按约定比例缴存保险费,以期在职工退休时获得企业年金收入,其收入水平决定于基金积累规模和投资收益。
作为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支柱,企业年金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20年,已有105227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2717.53万人参与企业年金缴存。伴随企业年金规模的扩大,其投资渠道也相应不断拓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20年,国内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十级动作资产额达22149.57亿元,其投资管理组合建立数达4633个。企业年金对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具有十分关键的补充作用,促进了我国养老金的去差异化,并积极推动着我国养老金的创新。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合并构成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大支柱。第三支柱的两类保险其共同特征在于保障过程中个人的意愿占据主导地位,个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第一第二支柱的基础上为自身“追加”额外的养老保障,不仅有利于缓解养老金缺口压力,也有助于个人、政府及金融机构实现良性循环和多方共赢。
二、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特征分析
(一)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现状
近年来,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家庭金融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关注。新型城镇化推动新市民规模不断扩大,保险消费市场不断扩容,保险的社会购买力持续提升,人均保险费支出呈现出明显加速增长趋势,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保险成了学界关注的新焦点。

同时,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保险作为养老保障第三支柱日益受到重视。疫情冲击下球经济长期下行已成共识,保险锁定长期收益率的优势得以强化,更多潜在需求被激发,我国家庭资产配置规模也在近十年间迎来了较大的增幅。
(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分析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主要集中在储蓄和房产资产两方面,银行存款占家庭总金融资产比例为39%,房产为43%;对风险金融资产的配置主要集中在股票、保险与基金等领域,且比例在家庭总金融资产中占比偏低,这不仅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储蓄偏好有关,也是我国居民家庭金融知识普及度低的一种表现。

在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股票、基金、保险分别占总资产比例为6%、4%及7%,而债券仅为1%,可以说股票、基金和保险是我国居民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三大主要工具。
(三)家庭风险金融资产结构分析
选取了为29965户家庭分析,家庭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主要集中在股票、基金以及理财三方面,此外,部分家庭金融衍生品资产,但统计后发现,持有衍生品家庭数量极少,且持有衍生品金融资产的数额趋于极端,在统计过程中数据缩尾处理会使样本观测值失真,因此,结合已有研究的做法,本位并未将该部分风险金融资产纳入的统计范围。
综上,将持有风险金融资产定义为:在股票、基金和理财三类风险金融资产中,持有至少一种,视为家庭持有风险金融资产,赋值为1;反之,若均未持有,赋值为0。在29965户全样本中,持有风险金融资产的家庭共4009户,占比13.38%,值得关注的是,仍有86.62%的家庭并未持有任何风险金融资产,家庭金融资产整体覆盖率偏低,家庭“有限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现象十分显著。

此外,在所涉及的三类风险金融资产中,持有股票、基金、理财三种主要风险金融资产的家庭分别占比4.93%、2.56%以及9.46%,股票资产是家庭较为偏好持有的一种金融资产,理财资产虽占比9.46%,但其从分类上包括网络理财和线下理财,从产品上涵盖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和风险结构各异的多种理财单品,相较于投资渠道较为相同的股票市场仍不构成规模。
从具体参保情况来看,有25.89%的城职保参保家庭拥有风险金融资产,为几类参保家庭最高;城乡保家庭持有风险金融资产比例紧随其后,为13.63%。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值在新农保参保家庭中仅有2.82%,甚至低于未参保家庭的8.15%。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融资产配置在农村家庭的缺失,这可能与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知识普及度低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受限有一定关系。
(四)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金融资产结构单一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主要集中于占比39%的银行存款与占比43%的房产两项,风险金融资产总体占比仅18%,不足家庭金融资产总量的五分之一。参考同期美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其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储蓄占比较低,仅为5%,其他金融资产配置份额较为均衡,房产、基金与债券在家庭金融资产中份额分别为25%、28%和18%,不存在房产过度配置的问题。

当然,资产配置、财富差距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密切联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我国家,拥有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国情和经济基础,因此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现状也有其时代性与必要性。
目前经济形势下,推动供给侧改革、提振国内经济仍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分析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储蓄倾向偏高、房产占比过大、金融资产结构单一等问题十分严峻,继而影响着我国促进供给侧改革、提振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效应。同时,单一的资产结构不利于家庭和整个社会抵御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也不利于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和积累,影响着社会劳动供给与生产投资的积极性。
(2)风险金融资产市场发展不均衡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迎来了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同时随着家庭金融知识的提升,有效丰富了我国居民家庭参与风险投资的渠道,其中,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占比较大。但如果以实际投资份额的口径分析,可知我国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所持有的风险金融资产结构仍十分单一,多数家庭参与投资仅限于持有股票的“蹊翘板”现象十分明显。
综上,我国风险金融资产市场发展并不均衡,具体表现为供给端金融资产种类的缺乏,以及需求端家庭持有风险金融资产对股票的过度“偏爱”,这与我国整体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有关,影响着居民家庭抗风险能力和社会整体投资环境的良性发展,亟待寻求进一步的均衡。
文/军山湖大闸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