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声!烟花爆竹禁令该松绑吗?它影响的不止是年味
年关将至,社会上关于解除烟花爆竹禁令的呼声愈发高涨。国内多地相继对烟花爆竹管理政策进行调整,允许民众在部分时段及区域集中燃放烟花,可有些地区却依然坚持全时全域禁燃。争论多年的烟花爆竹禁令,到底该不该松绑?
人民日报曾发文称:“禁止燃放鞭炮是懒政、蠢政、霸政”,搞错了监管对象的一刀切,丢掉的可不止仅仅是年味儿,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争议再起
过年期间燃放鞭炮本是寓意着“驱疫辟邪”的文化习俗,可近几年却成为众多专家、大V们口诛笔伐的对象,燃放烟花爆竹真的有必要全面禁止吗?临近春节,社会上关于烟花爆竹禁令的争议再次进入公共视野。
说到禁燃的理由,专家们给出的无非是安全隐患、环保以及夜间扰民的问题。可大家都有一个疑问:存在安全隐患和环保问题的不止是燃放烟花爆竹,为何非要在春节这几天对燃放鞭炮的管理如此苛刻?

说到环保问题,我们更应该关注化工厂、燃煤厂、金属冶炼厂以及愈发严重的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它们才是造成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的罪魁祸首,而不是针对传承上千年的烟花爆竹。至于噪音问题,相信大多数人都乐见于在过年期间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而不是一片沉寂,真正需要规范的是燃放鞭炮的时间。
再来看安全隐患问题,燃放烟花爆竹会引发火灾的关键原因无非两个:要么是人为违规燃放,要么是产品本身质量出现问题。燃放烟花爆竹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民众合规燃放质量合格的烟花爆竹。现在来看,专家们提出的禁放烟花爆竹理由基本上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应该管的不是过年燃放鞭炮这种行为,而是要做好正确引导。

二、宜疏不宜堵
历经三年抗疫,也难怪社会上对于放开烟花爆竹燃放的呼声会如此之大,辞旧迎新放鞭炮,不正是一个释放压力与酸楚的契机吗?国内很多城市已纷纷调整烟花爆竹管理政策,把过去的“堵”转变成现在的“疏”。比如辽宁大连就规定自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每日的7点到23点间,民众可以燃放烟花爆竹,还有一些地区对春节期间燃放鞭炮的时间和地点都做了明确的规范。

当然,国内也不乏选择继续坚持全面禁燃的城市,比如河南南阳、安徽合肥等地,都出台了春节期间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理由自然还是老一套的说辞。其实不管政策如何调整,初衷都是为了让民众过一个祥和、喜庆的节日,那么为何相关部门不能转变成服务者的角色,把选择权交还给民众呢?

既然适度放开要管,全面禁燃也要加强值守,那为何不选择前者?顺应民意需求的“疏”难道要比严阵以待的“堵”更加省心省力吗?人民日报曾批评全面禁燃是懒政、蠢政、霸政,“懒”即不作为、不担事,“蠢”即不会因势利导,顺应民意,“霸”即拍脑袋决策,没有结合实际作出决策,烟花爆竹禁令,损失的可不仅仅是年味儿。

三、精神血脉需传承
前段时间,韩国被爆出有意为烟花爆竹申遗,刚开始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国内社交媒体上肯定是充斥着对韩国的嘲讽与讥笑,毕竟烟花爆竹可是我们的先人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怎会让韩国捷足先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很多人认为既然我们在春节期间都禁燃烟花爆竹,那把这项传统留给韩国人传扬也并无不可。可悲可叹,不知再过几十年,我们的年轻人还知不知道烟花爆竹是由何而起的?

经历上千年的沉淀,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早已超越行为习俗的范畴,内化成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这是所谓安全隐患、环保问题所不能抹杀的精神血脉。近些年国家一直在强调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光是要体现在对别国文化的包容与借鉴,更应该体现在对我们自身文化体系的认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需要更多的“松绑”与传承。

四、总结
烟花爆竹禁令该松绑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毕竟一刀切的做法本身就缺乏合理性,千年传承下来的习俗断然不是一句安全和环保问题就可以抹杀掉的。就在我们为过年是否可以燃放烟花爆竹而争论不休的时候,韩国正在准备为其申遗,这也算是莫大的讽刺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