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不计成本地放开,到底为了什么?
自“新十条”政策落地,常态化疫情防控政策终于迎来了转折。随着核酸检测和各种“码”的取消,人们的出行也开始恢复往日的自由。不过奥密克戎病毒的致病性虽然降低了,传染性却依然存在,在放开后社会面迎来了一波新的感染高峰。

面对社会面不断增加的感染人群,有些人就发出了疑问,为什么非要选择在这个冬天不计成本的放开,冬天是最好的时机吗?
一、内因:病毒致病性降低
不论是3年前做出的“清零”防疫政策还是如今的“放开”,国家都是基于人民生命至上的原则的。从最初对病毒一无所知到3年下来相对熟悉了解,从2020年病毒最开始致死率4.65%下降到如今的0.1%,大量的数据表明病毒的致病性明显降低。

目前能够得到相对可靠的数据是2022年3月在上海爆发的疫情中,张文宏率领其医疗团队对3万名感染者进行了数据统计,其中无症状感染者占比78%,重症仅22例。这组真实宝贵的数据为此次疫情的防控也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证据。病毒的威胁大幅下降,而人民的生活仍要继续。
长期的封控和停摆让许多民众的生活面临更多的压力,社会的生产和发展也同样受到了重大影响。仅仅在2022年上半年就有46万家企业倒闭,310万个体破产。失业率、通货膨胀、还贷压力、生活支出等各种因素交错下,在对人民生活和生命的综合研判下,疫情防控终于迈出放开的步伐。

二、外因:病毒无法消除
在此次疫情流行之初,不管是医学防控专家还是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可借鉴的经验为数不多。其中2002年到2003年的“非典”为此轮疫情防控政策提供了许多重要依据。
回顾上一次的抗击“非典”,在大家的严防死守下经过不到1年的时间,在2003年夏天终于将“非典”病毒“消灭”。也正是由于这次“非典”保卫战取得重大胜利,在新冠来临之初,专家或是民众也都深信只要做好防护措施,通过对周围环境进行大范围的消杀就能将病毒彻底扼杀消灭,就像20年前抗击“非典”同样取得胜利。

如果按照预计发展路线,可能需要社会做出半年或者最多一两年的封控牺牲,就能换来病毒抗击战的胜利。然而经过3年的防守反击,却发现奥密克戎病毒已经占领了世界各个角落。
不同于之前“非典”的突然消失,如今的新冠病毒不断发展进化,从阿尔法变异病毒、贝塔变异病毒、伽马变异病毒、德尔塔变异病毒到现在的奥密克戎。重要的是奥密克戎并不是终点,它依旧在进化并发展出更多的分支和亚型。

3年防疫下来,大家的思想和认知终于发生重大改变,从最初的“消灭病毒”到如今“与病毒共存”。当大家达成这样统一的思想转变后防疫政策迅速做出调整,也反映了相关部门的担当和勇气,能够认清和接受现实并迅速调整政策方向。
所以从客观上讲,奥密克戎开始适应世界的各个角落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断的发展进化。当外部客观因素无法改变的时候,人们便只能选择最佳的时机主动出击,去适应和战胜病毒。

三、为什么选择在冬季?
选择在冬季并不是因为冬季有多少特殊因素,而是由于对病毒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最新的认识。所以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就能从事实出发,放弃“消灭病毒”的幻想,接受“与病毒共存”的现实。这个想法如果发生在其他季节,可能就会在其他季节放开。
其次正好处于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来临之前,第一时间放开后能够为年后社会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预留一定的缓冲期。相信随着年前人们的感染和康复,能够保证年后社会各个环节的顺利生产和运转。

结语
根据目前的一些相关数据表明,病毒的发展特性与季节性无明显关系。而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冬天放开,是因为对病毒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对民众生命和生活的整体研判下,防疫政策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放开并不是因为病毒处于冬季,而是因为人们意识到病毒将与人类共存,所以再封控下去将变得毫无意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