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权”再争也没用?2023新规下,父母的房子一律“这样”处理
引言
在重视亲情的家庭中,父母活着就是儿女的福气,儿女时时刻刻盯着父母的健康看;在一些重视利益的家庭中,父母生死不重要,财产留给谁才重要。
当各地频频爆出老人故去,子女撒泼打滚争房产的消息时,法律界的DNA动了!

2023年,“继承权”问题不用再争了!父母的房子一律按“新规”处理,争了也是白争!这次法律说了算!有些儿女恐怕要“心虚”了!
翻脸只为房?父母和子女谁的错
上海此前发生一起女儿怒烧父母房子的事,理由是父母没有将房产留给自己,女儿想要鱼死网破。类似的觊觎父母存折、房产的子女大有人在,和父母、兄弟姐妹翻脸,往往都是为了财、房、利。

父母需要照顾的时候可能看不见他们的身影,但争“继承权”的时候,一定能够看到他们。
当然,有奇葩子女也会有奇葩父母。在我国很多传统家庭中,往往认为儿子才是“自家人”,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因此即便女儿在养老赡老这件事情上付出很多,最终也会败在父母的“偏心”上,好处都让哥哥弟弟占尽了,想争房子、争家产根本没有机会。

有律师感慨,几乎每一个继承权争夺案背后,都有着一团乱麻式的家庭关系与纷争,分不清是父母的错还是子女的错,法官自然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同的法官甚至无法做到判决依据统一。
以往养或不养通常对继承权的影响不算太大,对于继承权分配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当下不同了,养或不养将成为继承权“确权”的一种依据,甚至会成为未来对簿公堂时法官进行判决的参考要素。

当错综复杂的继承权争夺有了更明确、细致的法律依据,法官断案更容易,人们也不用争来争去了,因为争了也没用,该判给谁早就定下来了!
继承权“确权”4个规定,先看遗嘱再看关系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用4个重要的规定来实现继承权“确权”,法官在进行继承权归属判断是,也会对这4个规定做顺序参考,先看医嘱再看关系。

1、有效遗嘱是关键依据
遗嘱是可以反映亡者生前的财产分配意愿的,很多老年人都是通过立遗嘱的方式避免儿女争夺遗产。也有一部分人会立遗嘱把财产留给儿女以外的人。
当前在我国法律上,有多种形式的遗嘱是可以被采纳的,比如录像遗嘱、打印遗嘱等,在遗嘱确立时当事人需有自主意识的,不能是被胁迫着立的遗嘱,同时还需要有2名以上的见证人,或者直接进行遗嘱公证。

由于很多人在立了遗嘱之后仍然会做更改,因此原则之上以最后一份有效医嘱为依据。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遗嘱形式,那就是遗嘱信托,也就是把已经立好的遗嘱委托给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由他们落实和执行遗嘱内容,以防止继承人对所继承财产肆意挥霍。
2、继承人范围扩充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在原有继承人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代位继承”。

举个例子来说,倘若老人本身没有子女,也没有老伴,日常生活起居都是由侄子、侄女或是外甥、外甥女来照顾,那么这些人就可以代位继承,在法律上被纳入到继承人范畴之内。也就是说无论老人留下的是钱财还是房产,代位继承人也是具有继承权限的。
3、平等分割原则
平等分割是指所有具有继承权的人,在老人没有立下遗嘱的情况下,针对老人留下的遗产进行平等划分继承,从法律层面上采取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存在房产分割,通常需要根据所有继承人协商来确定分割方案。例如可以将房产销售之后所有继承人平分售房款。
4、宽容制度
宽容制度主要是针对此前已经与老人断绝关系或者是未尽到赡养义务的失去继承资格的人而言的,这部分人如果能够在父母的谅解之下重新获得继承权。

那么待父母亡故之后,若无遗嘱进行财产分配,则这部分人也可以同其他子女或其他继承人一起享受继承权。也就是说若有房可分配,也拥有继承权利。
小结
目前我国关于财产继承相关法律法规仍在进一步完善当中,已经与是否赡养和是否具备继承权进行了联系。这样做的目的也是督促为人子女者要真心真诚地对待父母,切莫将赡养当做负担,在父母生前死后都只盯着财产、存款。大家觉得,继承权到底该怎么确认呢?不赡养就无权继承合不合理?
今日热议:“继承权”再争也没用?2023新规下,父母的房子一律“这样”处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