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和提升行业收入差距、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
从中国的发展经验看,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之一。但是,近年来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低生育率导致劳动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日渐殆尽。伴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形下,转变这种过度依赖劳动力投入的增长方式便显得十分重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成本成为一个重要的途径。
正是围绕衡量单要素生产率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一一劳动生产率而展开。从理论上看,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是可以预期的,如果说这一论断成立,那么,如果要考察行业收入差距如何通过劳动生产率而影响经济增长,需要加以检验的便是行业收入差距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行业收入差距一劳动生产率一经济增长这一影响路径,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出发,探讨行业收入差距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基于现有研究文献,从理论的角度阐述行业收入差距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潜在机制;其次,以中国1985-2013年的宏观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检验行业收入差距对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及具体影响效应。

目前对行业收入差距和劳动生产率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生产率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上。劳动生产率是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观点被很多研究者认同,比如伏帅和龚志民通过研究发现,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造成行业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彭琴燕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行业,可以凭借较高的工资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工资水平。
而在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行业,因为无法提供具有足够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导致难以吸引到高素质人才,进而形成了“行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职工收入也越高,劳动生产率水平越低,其职工收入水平也低”的“马太效应”。然而,一些研究也发现,劳动生产率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明显。例如,周君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分析行业收入差距,认为劳动生产率对行业收入差距的推动作用不是很大。
以现有关于劳动生产率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文献为基础,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是,行业收入差距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又如何呢?从现有研究看,相关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两类:第一,行业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生产率。

西方经济学理论,例如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及效率工资理论都认同高工资能够对劳动生产率的产生积极的作用,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行业收入差距对劳动生产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其造成影响。例如周君认为目前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行业间收入的不平等,但行业间收入差距还并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王赢政和曾守桢的研究则发现,行业劳动生产率与行业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杜健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其名义工资之间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第二,行业收入差距对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的影响。例如,王楠楠通过分行业分析劳动报酬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个行业增加劳动报酬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差别比较大。叶援利用C-D生产函数测算发现,提高工资是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种非常有效发的激励手段,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对工资是富有弹性的。
可见,虽然现有研究对行业收入差距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论和观点不尽相同,但也只是影响程度或大或小的问题,形成一致的是,行业收入差距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存在的。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市场化的导向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和组合,促进了各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劳动者总体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但是在这同时,各行业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也在逐渐拉大。

如果用行业收入基尼系数来衡量行业收入差距,将劳动生产率和行业收入差距放在一起可以发现,可以看出,在1985-2013年间劳动生产率和行业收入差距都大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当然,两者间是否存在一种相关关系,还有赖于下文的具体检验。具体来看,在1985年到1995年这十年间,劳动生产率和行业收入差距的增长趋势基本相同,但从1995年之后,两者的变化趋势慢慢扩大,从2000年开始至今,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要远远高于行业收入差距。
一般情况下,由于行业间普遍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使得优秀人才集聚到高收入行业,而低收入行业很难吸到引优秀的人才,并且低收入会使原有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新动力也不高,从而阻碍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缓慢提高不能有利推动经济产出的较快增长,进而也不能促进低收入行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进一步拉大行业收入差距,造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高收入行业由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结果会使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快,无疑会促进该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该行业工资水平。
根据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收入水平变化情况的不同,行业收入差距的变化也可以分为多种情形,例如行业收入差距扩大、行业收入差距缩小或者行业收入差距保持不变,从而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造成的影响也会各不相同,以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为基础,对上述机制进行具体说明。 所有的行业都可以划分到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

高收入行业的员工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相反,低收入行业员工具有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并且高收入行业劳动生产率远远大于低收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收入行业不会由于收入减少而成为低收入行业,低收入行业也不会由于收入增加而上升为高收入行业。也就是说,高、低收入行业的相对位置是保持不变的;
高收入行业随着收入增加,劳动生产率会增加;低收入行业随着收入的增加,劳动生产率也会增加。第1种情形:高收入行业员工收入增加,低收入行业员工收入不变当高收入行业员工收入增加时,将提高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而由于低收入行业的员工收入水平不变,则低收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不变。
由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是各个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所以在上述这种情况下,由于高收入行业劳动生产率所占的比重增加,当行业收入差距扩大时,使劳动力从低收入行业流动到高收入行业,从而拉动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与此同时,由于一部分人进入高收入行业,又引起行业内部竞争加大,从而又会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总的来说,当高收入行业收入增加,低收入行业收入不变,这样形成的行业收入差距将使得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

高收入行业员工收入增加,低收入行业员工收入减少当高收入行业员工收入增加时,该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低收入行业员工收入减少时,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上述这种情况使收入差距更加扩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就会使劳动力由低收入行业流动到高收入行业,拉动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但是,由于高收入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与低收入行业劳动生产率的降低程度都不确定,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有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从而需要对这两种程度进行一定的比较,通过把各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得到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消费需求的不足说明有必要通过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提升低收入行业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而资本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低,说明不同行业所存在的发展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改善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促进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也应当是未来政策关注的重要内容。

至此,在对现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后,结合我国当前行业收入分配的现状,并以现有的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为基础,通过引入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以及消费需求等中间因素,确定了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
这一理论机制反映了行业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间接的,可以描述为:行业收入差距一中间因素一经济增长。正是以这一影响机制为基础,采用中国1985-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使用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从微观和总体两个层面分别测度了行业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