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区域下,“去产能”政策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有哪些?
引言
在不同区域下,“去产能”政策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有哪些?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发展状况不一,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的水平也有很大差异,这导致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所属区域划分法进一步检验各区域二者之间的关系或影响程度。
一、区域异质性检验
本文按照企业所在省份,将全样本按照区域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辽宁省;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不同区域下“去产能”政策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差异较为明显。具体来说,东部地区下“去产能”政策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系数为0.0150,且通过了百分之1%的显著性检验;中部地区“去产能”政策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0087,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西部地区-0.002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即“去产能”政策对东部地区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作用更明显,对中西部地区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不显著。经分析,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市场化进程和信息透明度更高,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因此东部地区企业对政策敏感性相对较强,公司治理机制更为健全。

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能以企业未来良好发展为导向,再加之其要素市场发育相对健全,对市场供需变化反应较快,因此“去产能”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中部地区中,以山西、湖北、河南等为代表的省份长期以来,其支柱性产业主要集中于煤炭、冶金、矿山采选、钢铁等方面,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
因此中部地区是我国“去产能”政策的重点辐射区域,“去产能”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能够减少企业投资,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但碍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业务主要以煤炭、钢铁等为主,所以无法带来财务绩效的提升。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较低,发展相对落后,对政策、市场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再加之公司治理机制相对较不健全,代理问题突出;

并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企业管理者不得不将眼光局限于传统产业的投资,导致“去产能”政策对企业财务绩效提升作用并不显著。考虑到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信息透明度等因素的不同,可能导致“去产能”政策措施传递效率、监管执行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领头地区”,科技资源相对丰富,对我国GDP的贡献超过了40%。本文进一步按照企业所在区域是否属于上述三大城市群进行分组,以检验“去产能”政策与企业财务绩效间关系的区域异质性影响。
从回归结果来看,当企业位于三大城市群时,0.0137,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当企业位于非三大城市群时,“去产能”政策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系数为0.0087,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去产能”政策对三大城市群内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

整体来说,三大城市群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位于领先水平,市场透明度和信息传递效率较高,能够更好的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及时对产能过剩项目进行调整。再加之三大城市群企业具有较高的市场敏感性,在去产能政策的引导下,能够相对较快的调整企业投资方向,避免对产能过剩项目的过度投资,从而有利于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
相较于三大城市群,非三大城市群企业市场透明度和信息传递效率较低,市场监管力度较弱,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督不到位可能使企业继续增加产能过剩项目投资,弱化“去产能”政策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短期内改变企业生产经营、投资方向可能使企业经营困难,无法起到推动财务绩效提升的作用。
二、行业异质性检验
制造业在我国产业中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无形资产积累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价值链攀升的重要依赖。推动我国经济内循环,需要从整体上提升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掌握技术自主权。

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支持制造业智能升级。例如,《中国制造二〇二五》是我国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战略规划,其目的在于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本文将制造业样本按照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非高端装备制造业进行分类,探究制造业企业样本的特殊性。
从回归结果来看,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分组下,-0.0058,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非高端装备制造业分组下,0.0246,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即“去产能”政策对非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的提升作用。
可能原因在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较高,生产经营大多以高精尖产品或服务为主,较少涉及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项目,从而导致“去产能”政策对其影响效果不大。非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以传统制造业企业为主,涉及较多地钢铁、煤炭等生产项目,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在去产能政策的引导下,能够较好地改善生产经营及投资方向,及时对产能过剩项目进行调整,有利于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

三、考虑政策时滞效应的再检验
考虑到实施“去产能”政策需要一定的周期,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本章将进一步检验“去产能”政策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滞后性影响。全样本下,“去产能”政策除对企业当期财务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外,对企业滞后一期至滞后四期财务绩效也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我们将样本按照产权性质进行分组后,分别检验“去产能”政策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财务绩效的滞后性影响。
在国有企业下,“去产能”政策对企业未来一期至未来四期财务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提升作用,回归结果与“去产能”政策对企业当期财务绩效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在非国有企业下,“去产能”政策对企业未来一期至未来三期财务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提升作用,对滞后四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从长期来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去产能”政策能够一定程度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经营风险,最终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在供给侧结构性是改革推行的过程中,“三去一降一补”是工作重点,其中去产能是摆在第一位的。
宏观政策的推行必然会对微观企业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带来经济后果。本文选取了二〇〇七-二〇一九年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经过手工整理,形成“去产能”政策重点辐射的企业,借助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去产能”政策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去产能”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当期的财务绩效。
为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有效缓解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通过替换被解释变量衡量指标、更换回归模型方式进行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回归结果与基准分析一致,表明实证结果稳健。研究结果表明:“去产能”政策对东部地区及三大城市群内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显著的提升作用;

但“去产能”政策对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及非三大城市群内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去产能政策能够有效提升非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财务绩效,但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从长期来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去产能”政策能够一定程度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经营风险,最终提升企业财务绩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