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更多失业者饿晕在路边......
当前就业市场形势之严峻,是很多身处舒适区的人无法想象的。因为失业频频发生的极端事件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当下经济持续下行,百业内卷的情况下,普通人该如何生存?政府该如何保护民生?有能力的企业该如何尽可能承担起社会责任?
最近,网上一位女子的凄凉遭遇引发了广泛关注。
浙江一位女子因长时间失业,连续两天没有进食,最终饿晕在路边。
该女子曾在浙江省某工业园区做产品包装工作,随着公司业务萎缩订单下滑,多轮裁员后终于轮到了她。
她曾尝试寻找临时工作比如保洁,但这些岗位的竞争也同样激烈。
靠借贷度过一段时间后生活越来越难以为继,她尝试申请过失业救济金,但繁琐的程序和漫长的流程,让她未能及时获得所需的支持。
最终,她在本身营养不良的状态下连续两天没有进食,体力不支晕倒街头。晕倒前,她甚至试图向路人乞讨,但内心的自尊最终让她放弃了这个念头。
很幸运,路人及时发现她并报警,她被送往医院。作为一个个体,因为幸运地获得网络关注,她大概率可以摆脱此前的困境。
但其他人呢?
许多人觉得饥饿好像已经离我们非常的遥远,满世界都是营养过剩需要减肥的人,而小家庭的主粮消耗也越来越少......其实现实根本不是如此。夹边沟就发生在1960年,而那三年里我们饿死了至今仍不能公布数字的人口。
2020年疫情期间我储存了两箱压缩饼干,以应不测之需。去年初以新换旧淘汰它们的时候,小区的清洁工把它们要走了。第二天告诉我说非常好吃,谢谢我!因为他们家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而且顶饱的压缩饼干......
其实由于自尊或者不想给人添麻烦,无数的社会底层早就常年默默忍受着生活的艰难。一天三个馒头的大有人在,这个还是在经济没有糟糕到现在这种情况的时候。疫情背景下的缺衣少食我们就不说了。在失业率飙升,越来越难挣钱的现在。可以肯定有更多的人会忍饥挨饿。
媒体曾经报道:在某万达广场美食街一餐饮店前,两位穿着时髦的女孩吃了几口刚买来的美食,便转身离开。这时,一名男子突然出现在该餐桌边,他扫视了一下四周,便迅速端起女孩吃剩的食物,狼吞虎咽起来。
“他是来捡食别人的剩菜剩饭的。”饮食店的服务员说,大约在半年前,饮食店附近就出现这些“抢剩饭族”。“他们都是用餐高峰时成群出现,然后等在旁边,看到有剩菜剩饭,就会迎上去。”服务员说,这些人“下手”的动作十分迅速,有时服务员还没来得及收拾,他们已经将剩饭菜吃个精光。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吃剩饭族”食量惊人,有的吃完一份又接着去寻觅第二份。服务员说,他们大都对食物不挑剔,每天的用餐高峰过后,他们就到附近的奶茶店,喝别人喝剩的奶茶、饮料。
记者发现,“吃剩饭族”有着整齐的着装,干净的面容,一看就不是乞丐,那他们为何要出来捡食呢?
其实,他们只是一些生活暂时遇到困难的人。
我个人曾经妄想整合一些资源,促成一件公益活动。
杜甫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下社会分化当然没有如此极端,但社会上很多人过得很不好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这个社会对食品的浪费是触目惊心的。虽然我们有从小诵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在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德国老太太默克尔那种面包片掉在地上,弯腰捡起来拍打一下再放到餐盘里继续食用的先例。
我们经常光顾的酒店、餐厅,每天要浪费大量的几乎没有动过的菜肴,最后变成泔水浪费掉了;大型商超每天要处理很多的到期的食品;甚至蛋糕店每天也有很多临期的蛋糕制品等等。另一方面,社会底层能够吃到的东西远远不如以上的食品。甚至现在已经有衣着体面的失业者在餐饮店迅速捡食别人的剩餐......
为什么不能把这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让有需要的社会底层有尊严地获得它们?
我在工作中会接触很多企业,餐饮企业、家电企业、保险企业等等,我就想:如果冰箱企业愿意定制一批广告冰箱免费提供给餐饮及商超食品行业,这些冰箱安放在不那么显眼的地方,里面都是餐饮及商超、食品企业提供的还可以食用的菜肴和食品,方便有需要的人自由的获取。
冰箱企业将获得箱体部分广告位和企业美誉度;餐饮及商超、食品企业减少浪费,获得企业美誉度,一举多赢,多好!
朋友听了我的这个想法后,一句话就几乎浇灭了我所有的热情。
他说:“如果有司为了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需要你提供冰箱的技术参数和保质效果、以及所有食品的质量和卫生状况,确保没有任何问题才允许企业干,出了食品卫生事故还要企业负责到底,那企业怎么办?”
“如果不巧食用者出现了一例拉肚子或食物中毒的情况(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甚至不是因为冰箱食物导致),有人要和企业打官司,法院支持弱者企业还输了必须赔钱,有司还要从严从重从快罚死你,企业怎么办?”
“还有,扶危济困,这个首先是政府的事情,政府还没有动呢,你几个小本经营的韭菜企业就擅自行动?搞不好还能在网络上收获一大票好名声,显得就你能、就你善良就你大爱无疆......但你这不是啪啪的打别人脸?你打了别人的脸,别人能让你好过?
卧槽!TMD我承认确实没有想这么多。
怎么做一件善事就这么难呢?
这并不是我独创的想法呀!在欧美社会,这种做法非常普遍,就是“食品银行”,并没有出过什么负面新闻。如果出于善意做件好事都这么难,都得不到好结果,那谁还愿意去做?
不得不承认,朋友说的情况完全可能变成现实。因为扯淡的事情,他们一直做的很专业。毕竟因为“卖5斤芹菜被罚6.6万”、“2元/斤卖土豆被罚30万元 ” 都是我们这片土地上实实在在发生过的。
还有解决方案吗?
其实也不是没有。再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情。如果要做,一定要政府牵头来做,然后政府再出一笔小钱,为所有参与的企业够买一份保险。保险公司也以最低的价格来承保。这样也许各方面的利益和安全都能得到保障。
就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愿意?
你们怎么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