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背后的奥斯卡导演王老师
今天起来一睁眼,看到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终于出成绩了,而大家都关心姜萍成绩到底咋样?不废话直接上重点。
(信源:阿里巴巴竞赛组委会)
我来划重点。
一,姜萍和其指导老师王闰秋未获奖。
二,王闰秋在预赛阶段给姜萍提供了帮助,违反了赛事规则。
三,赛事承办方为赛制不健全,管理不严谨表示歉意。
很多网友看到这,产生一万个问号?
最主要的是这两条:
1、为什么老师帮助自己的学生,是违规呢?
2、当老师的考了125名,姜萍怎么能考出12名?岂不是说明姜萍比老师更厉害?
也有人得出结论:中专生稍经指点,就能吊打清华北大学生,姜萍是可造之材啊!
那,另一方面,发掘了天才少女,指导出了全球第12名的涟水中专老师,王闰秋此刻在做什么呢?
答:被处分了,取消评优资格。
很多人都为王闰秋鸣不平!说他能辅导出这么一个天才,厉害呀,凭什么处罚他??
这件事更成为了“学阀打压天才”的证据。
他们认为:哪怕是华罗庚,陈景润再世,生在今天怕是也没有机会,因为学术的机会都被精英占据了!!
在我看来,上面这些「天才被打压」的观点没道理呀!
难道说, 涟水中专,阿里巴巴连同一堆新闻媒体,都来打压一个中专女生?
这图啥呢?
如果他们瞧不起中专生,一开始为什么要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
不是当时大家都说中专生逆袭清华北大,激励人心吗?
难道调查了半年,大家才突然想起她是中专生吗 ?
我调查了很久,找到了一个关于这事合理的解释,你听我抽丝剥茧:
首先,王闰秋给姜萍提供的,绝对不是公告中的「帮助」那么简单。
为什么呢?
因为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初赛,赛制是很宽松的。
完全线上答题,没有摄像头监考,而且给了48小时的做题时间,随时能打开能退出,比填个问卷还宽松。
它是全面开卷,可以看各种线上线下资料,甚至可以用AI辅助答题。
虽然规定了禁止讨论,但我这道题做不出来,和朋友一起研究下不行吗?还能把我抓走?
换言之,如果是正常的讨论,本身就无法监管,更没有拿上台面来说的必要。
但这次不仅拿上台面来说了,甚至为了调查清楚这个事情,还导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决赛成绩,推迟公布了足足三个月。
原定要在8月公布的成绩,愣是拖到了11月初才公布。
另外,所有关于姜萍之前“天才少女”的报道,都已经删掉了。
你现在去搜姜萍,搜不到半年前任何关于她的报道,当时的纪录片,什么写黑板,老师访谈,都没了。
这些足够说明,姜萍事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反转,整件事情,性质变了。
否则,不足以让从主办方到新闻媒体,集体转向,对半年前的“天才少女”闭口不提,三缄其口。
这也就能推导出,王闰秋给姜萍提供的,绝对不是「普通的帮助」。
公告中的「帮助」,只是一个说辞。
那,王闰秋到底给姜萍提供了什么帮助?
导致整件事情,性质发生了重大转变?
让我们先把时间拉回到2020年。
那一年,王闰秋从江苏大学数学专业硕士毕业,师从名师卢殿臣,然后去涟水中专教数学,属实有点大材小用。
从2022年开始,王闰秋开始参加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追逐数学梦,他第一次参赛,就打入了全球总决赛,排名全球第166名,说明这人确实有两把刷子。
2023年,他第二次参赛,他和同样来自江苏大学的周英英,携手入围决赛,当年一共有5万人参赛,只差一名,即约等于同分。
两人名次如此相近,而且同时来自江苏大学,这不巧了吗?他俩会不会刚好认识呢?
我去知网查了一下,还真的有一篇2021年发表的硕士毕业论文,署名周英英,机构为江苏大学。
作者『周英英』在论文里面提到,自己的男友王闰秋,给予了她很大的帮助,倾注了很大心血,这篇论文也凝聚着王润秋的智慧和苦心。
这也意味着:2023年,他两口子勇闯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还拿下了同分?这未免太凑巧了吧?
更凑巧的是,在2024年,王闰秋,周英英,以及得意门生姜萍,三人携手参加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初赛。
三人名次分别为:12名,125名,308名,看似排名离得不近,但比赛一共就7道题,相互之间就是一道题的差距。
需要指出的是,涟水县政府教体局,在2024年6月27日的公开信箱中,确认姜萍在班上的月考中,数学成绩是83分(满分150)。
还有一张网传的月考成绩图,是在阿里巴巴比赛前一个月(2024-03)数学成绩为51分。
如果这张图也属实,那么即使在班上,她的成绩也并不突出。
换言之,姜萍在涟水中专的月考成绩,远不如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成绩好。
到底是涟水中专题出的太难?还是阿里巴巴的竞赛题太过简单?
又或者,难道涟水中专是数学天才培训基地?真正的少林扫地僧示范学院?
明天改名叫达达达摩院?
如果以上都不成立,还有一种大胆的推测:
王闰秋是总导演,他钻了赛制的空子。
毕竟,对于他这样一个,有实力连续闯入决赛,但却从未获奖的选手来说,他不仅需要运气,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这里也说一下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的决赛赛制:
每个人有8小时答题时间,必须闭卷,不能和其他人交流。
这里面唯一的小漏洞是:考虑到全世界选手在不同时区,所以选手不用同时开始作答,在一天内任选即可。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有多个号进入决赛的话,完全可以用小号先看题,看到题目之后,拿着题目回来琢磨几个小时,到处问人,有了想法,再上大号开始答题即可。
每多一个小号,就多8小时的提前看题时间。
我推测,这就是他的动机,他一人开几个号去占名额,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在决赛增加答题时间。
而有了去年和周英英的“同分史”之后,今年他决定找学生再借一个号,为了准备决赛,他在初赛开了三个号。
每个号,都在答题时略有出入,就像小时候抄作业一样,略有一些差别,这个题这么做,那个题那样解,来保证三人不同分。
但尴尬的是,没想到阴差阳错,今年初赛交上去的三份试卷,分最高的是中专学生姜萍的。。。
事实上,如果分最高的是他自己或者是周英英,都不会有这么大的舆论效应,可偏偏是姜萍的试卷,挤进了全球第12,力压清华北大。
直接给王闰秋都干懵了,毕生唯一一次超水平发挥,居然是在别人的号上打出来的,
达摩院一见成绩也震惊了,一下子引发了舆论轰动!全世界记者都蜂拥而至,问中专天才究竟如何逆袭清华北大?
实际上逆袭清华北大的人是江苏大学数学系硕士王闰秋,但媒体都上门了,能承认姜萍的成绩是代打的吗?
于是他就和姜萍一起,假戏真做,在镜头前面讲起了“中专天才逆袭清华北大”的故事。。。。
不得不说,“中专天才在数学竞赛逆袭清华”这个爽文的杀伤力太大了。
它完美的契合了中国人传统的“高手在民间”认知,以及对于“逆袭清华北大”的深度欲望。最爽的爽文编剧都想不出来这么爽的剧情,但它恰恰被王闰秋阴差阳错导演出来了。
姜萍:我冤啊,老师让我帮他一个忙,我怎么知道有这种后续?
达摩院:我也冤啊,我整了个全球数学大赛,一毛钱不收,还发奖金,就是为了推进基础科学,结果好不容易出个典型,想宣传一下,还是个钻赛制空子碰瓷的,我也跟着丢大脸。
媒体:我也冤啊,看你们板书笔记啥的整的那么像回事儿的,结果全是演的???
王闰秋:我也冤啊,我是货真价实的数学硕士,中专遗珠,我不过是开了个小号代打,怎么就给打上王者了??
整件事情类比一下:
就是一个小学生,为了躲避防沉迷系统,登奶奶的号打王者荣耀,结果没想到一下子超水平发挥,五杀了职业选手,全世界媒体蜂拥而至。
标题:《80岁老奶凌晨四点五杀职业选手,返老还童奇迹》
奶奶和小学生面对镜头都呆了:。。。对对对,就是奶奶五杀的。。。
宁浩都拍不出来这么离奇的节目效果,奥斯卡看了都想颁奖。
不过,这也给大公司做宣传时提了个醒儿,很多事儿吧,不上称没有二两重,上称了一千斤也打不住。
虽然逆袭的故事没了,从积极的角度来想这件事儿,至少应试教育没有埋没数学天才,比如今年的金奖落到了北大的瞿宵宇,而他也是去年的金奖,同时他16岁就拿了国际奥数金牌。
这也充分说明,别的天才可能被埋没,但数学不会。
数学不会就是真的不会啊,他会他就真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