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川普,各自表述!
原创: 慕峰
来源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
已获转载授权
川普这两天公开宣布的美国联邦政府高级官员人选,以及媒体流传的其他人选,造成了一些“震惊”。总体而言,强硬、经验丰富,既是老道的政客,又全都对川普十分“忠诚”。川普此前在Joe Rogan访谈中很明确的提及,第一届任期时,作为政治素人不得不依赖华盛顿的政客,但对他们又不熟悉,导致在人选上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换来换去。这似乎是川普首次委婉地承认在第一届任期时,用人方面的问题。
这次不一样。
在经历了过去四年的考验后,谁忠诚,谁虚伪,谁推心置腹,谁油嘴滑舌,川普都了熟于心。所有阁僚人选,忠诚、担当都是必须具备的,干不干净,倒不重要。
共和党建制派与革新派,在此前分别为川普设置了各自的议程。共和党建制派的代表是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设置的议程就是那份900多页的Project 2025;革新派的代表是“美国优先政策研究中心”(American First Policy Institute,AFPI),设置的议程是The American First Agenda,写得清晰简洁,老百姓都能看懂。
阁僚分了派系,领导就可以超脱。在第一届任期,川普冲在最前面,什么话都自己讲,什么罪都自己受。现在好了,两个主要派系,加上其他个别更独立的重要阁僚(例如Elon Musk),他们自己会主动对外发声,尤其是那些尖锐的声音,不需要川普自己来讲。阁僚讲得好,川普可以背书;阁僚讲得不好,川普可以表示自己不这么认为。川普钦点的国家安全顾问Mike Waltz,表示每年40万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是不对的;川普直接任命的副幕僚长Stephen Miller,表示应当立即终止中国留学生的F-1签证,EB-5和H-1B,直到三项mission impossible变成现实。川普可以不表态,让他们先去冲锋。
可以发现,这次选举,川普自己很少讲China,但已经确定和即将公布的重要阁僚,在涉及外交、移民、国安、关税等领域,无处不在讲China。
共和党内部有没有争议呢?也是有的。比如,前期舆论认为代表共和党建制派的议程文件Project 2025对中国大陆非常糟糕。但恰恰在Project 2025中,Kent Lassman是唯一公开反对川普关税,并主张Free Trade的。当然,在Lassman撰写章节之前,就是Peter Navarro撰写的内容,极端强调Fair Trade,否定Free Trade,并且依然对华非常不友好。
Navarro为川普坐过牢,论“忠诚度”,他应该坐在第一排。当然还有Robert Lighthizer,如果认真读了他那本No Trade Is Free,就知道,川普关于关税的所有公开发言,其实都来源自Lighthizer,要说他俩没有促膝长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Lighthizer没有出现在建制派和革新派的议程文件中,而是自己写了一本书。在贸易政策领域,Lighthizer的观点占绝对主导地位,无可撼动,即便他不出任美国贸易代表,这个职位也是留给他曾经的副手们的。不只如此,其实连民主党的贸易代表戴琪,也对Lighthizer的许多观点高度赞同。
在关税政策上,川普表达的并不是只对中国大陆全面征收60%的关税,而是一开始不低于这个标准,在特定行业,可能会比这个标准更高。例如,对墨西哥生产的中国品牌汽车,川普认为可以征收100%、200%甚至更高的关税。按照Lighthizer的观点,关税战可以一直打到美国的战略目标完成。
大规模关税会导致美国进口中国大陆的日用消费品价格上升,也就是导致通胀问题,这一点川普及其幕僚从未否认。川普的思路是,消费品价格上升,那就让老百姓的生活成本降低,以及手里的现金再多一点。所以拟定方案是:大规模减税,以及降低能源成本。关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减税带来的财政收入下降,但Tax Institute分析认为,这还不够。测算了一下,如果按川普关税的思路,那美国联邦财政收入在未来十年会有2.5-3万亿美元的缺口。
这个缺口,Elon Musk自告奋勇能够解决。办法就是,通过由其领导的新设的“政府效率部”(DOGE)去压降联邦政府的支出。Musk拍了胸脯,表示可以节省2万亿美元。这又与Project 2025的联邦政府改革方案可能挂钩。例如,Thomas F. Gilman就建议将负责出口管制的BIS划归美国贸易代表管理等等。考虑到川普急于“清空华盛顿特区的沼泽”,并且要大幅降低联邦财政开支,最好的方案的确不是按部门裁人,而是对联邦政府的部门、司局进行大规模整合改造,这样就会自然减员,并顺势安排好完全可由川普主义者控制的中层管理者。所以,Elon Musk的地位可能非常高,既担下节省开支的重任,还可能要实操联邦政府部门的改组。这项工作看起来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一来他是南非出生,不可能竞选美国总统;二来他的主要心思还是科技与商业;三来他与美国首都的职业官僚们没有什么利益往来,曾经在企业的裁人经历又狠又稳。所以,可以预见,波音这些曾经靠民主党财政撑养的机构,即将面临严峻挑战,因为这是Musk不用考虑其他阁僚的建议,就可以直接动手的部分。
关税政策当然不是贸易保护的唯一手段,Lighthizer列举了过往采用过的所有手段,在日美贸易战时基本都是用过的,包括反倾销、反补贴贸易制裁,超级301条款,为进口商品设定劳工保护要求等。也就是作者曾经讲过的,在超级全球化时代被贸易自由化观念批判过的所有“贸易壁垒”,都会逐个再次出现。
所以,大规模关税导致通胀这是共识,但这只是通胀因素之一。川普的一系列政策组合,能否严格执行,最终实际情况是怎样,还不得而知。但逻辑上,的确不能只看关税导致通胀这一件事。因为其他措施,包括贸易壁垒,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提高美国劳动者收入或降低其生活成本的作用。关税当然可能会导致贸易报复,这点作为共和党革新派的AFPI在其议程中已经有所考虑。AFPI虽然同样主张关税手段,但没有提出明确的关税标准,是较为委婉的,但AFPI清晰地认识到,对川普关税的直接报复最有可能发生在针对美国农业领域。因此AFPI在提出支持关税政策之后,立马指出,要中国大陆继续履行川普1.0时期的购买美国农产品协议,以及在出现针对美国农产品的外国措施时,要对美国农民给予全力保护。当然关税还有一个变量,就是Elon Musk,实际上他只会关心海外生产的Tesla进口美国的问题,以及供应链变化对其名下企业的各种影响,其他的,应该都不可能在他考虑之列。毕竟,他的“政治任务”并不包括制定贸易政策,他能要到的,是对自己企业的特别保护。所以,不要指望他太多,才应该是正常心态。
在未来若干年,有两个词汇与中国大陆有关,可能会被川普及其阁僚经常提及。一是strategic decoupling,二是fair trade。
这两个词既出现在Project 2025的议程文件中,也出现在Lighthizer的书中。拜登这四年,基本很少再提decoupling,而是与冯德莱恩达成一致,讲derisk。但川普主义者不需要委婉,就是strategic decoupling。Lighthizer首先提出的,是美国需要废除对中国大陆的最惠国待遇,这会自然导致所有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商品关税上升,因此是很可能实现的,尤其是在川普主义者已经横扫两院的情况下。
fair trade实际是对reciprocity的进一步明确。作者分析过共和党在对外贸易政策上的历史,reciprocity(中文一般翻译为“贸易互惠”,其真实含义是“贸易对等”)是共和党接受全球化的底线,因为在二战结束后,美国产业“尽皆优势”,因此reciprocity与free trade看起来表现形式是一样的,这才让超级全球化成为现实。如今美国产业不再尽皆优势,水平分工和全球化导致美国不但一般制造业衰落,甚至高科技部分也严重受制于东亚。这与共和党的reciprocity理念已经完全不相容,因此尽快恢复reciprocity就成了共和党正统贸易理念的优先事项。但由于不同国家对reciprocity这个词存在完全不同的理解,感受不到其中明确的“对等”诉求,因此更为清晰的,不可能翻译错的fair trade就摆到台面上。
可以发现,无论从理论准备、思想统一,还是人事布局上,川普2.0都比八年前强很多。拜登执政这四年,川普主义者很可能没有一天是闲着的。这意味着共和党的革新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很显然,我们看到,川普讲的具体内容越来越少,但幕僚们讲的具体内容却越来越多。一个川普,各自表述,已经成为现实。
“无论美国谁执政,对中国大陆都是一样的态度”,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没有任何意义的废话。事实上,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都要深入了解不同时期美国政策的具体差异是什么,以及更重要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认为,一定程度上,美国的部分少数族裔政客表现出的对华鹰派态度,其实是同华裔与其他少数族裔在美国本土的生存竞争状态相关的。美国是一个完完全全由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也就是,自美国诞生之初,不同族裔都在争夺对美国的“经营权”。无论是犹太议题、中东议题、拉美议题、东亚议题,实际都有不同族裔在美国进行权力分配竞争的潜在可能。当拉美裔政客在发表反华言论时,用词不一定是China,也经常会是Chinese,这实际已经包括了在美的所有华裔。华人作为会念书、爱赚钱的标杆,如果不能向犹太裔、拉美裔学习,通过大规模融入美国政治的方式“经略美利坚”,那注定就要因为自己勤奋努力而比其他族裔拥有更多的藤校和就业机会而被各种奇怪理由“群起攻之”,这就是在Right System下当做不做以及想当然乱做的必然后果。
Fight,Fight,Fight,以斗争求生存,在现实中以实力谋求地位,这就是川普主义者用历史与现实告诉大家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