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中终于在电影中完成任务的「震电战斗机」
在万众瞩目下,震电撞入正在累积能量的哥斯拉嘴中爆炸,敷岛顺利逃脱,并且发现大石典子没有死。这次,他既完成了任务、放下了过去,未来的希望也并没有消失,可以抬头挺胸的继续活下去。
由山崎贵执导的《哥斯拉-1.0》(Godzilla Minus One),是我看的第一部哥斯拉系列作品。
无坚不摧的哥斯拉本身并不吸引我,吸引我的元素是二战时期的战斗机——震电,它独树一格的设计,引擎与螺旋桨座落在飞机的后侧,水平尾翼则放置在机身前侧,与其他的战机明显不同,虽然是以螺旋桨作为动力,但乍看下有喷射机的雏形。
我好奇这部在终战后面对哥斯拉的作品,会如何描述当时人们的心情?又会如何运用这架特别的战机?
- 以下内容有剧透可能,请谨慎阅读。
活着比死了更痛苦的「神风特攻队」队员
由神木隆之介饰演的敷岛浩一是一名神风特攻队的队员。在电影开始时,他返回大户岛上,谎称飞机有状况而返航,然而维修的技师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此时,观众不免能感觉到两人之间的微妙情绪,但那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不能明说的同理——面对一位出航必死的神风特攻队队员,要怎么责备他没有勇气呢?
但是,当传说中的哥斯拉出现时,敷岛浩一不敢扣下零战机关枪的板机攻,导致几乎所有的维修队员死亡,更加深了他对于自己的矛盾,也让幸存的技师橘宗作(青木崇高饰)更是对他更是怀恨在心。
敷岛浩一回到故乡后,哥斯拉好一阵子没出现,为了照顾失去家园的女子大石典子(滨边美波饰)与孤儿,敷岛才开始有了新的生活的重心,努力赚钱给她们过上好生活。但是即便如此,他内心的矛盾却依旧没有化解,直到哥斯拉再次出现。
直面恐惧,直到有可以活下去的意义
在面对哥斯拉来临时,原本的日本军力根本无法阻止它,而敷岛甚至在一场破坏中失去了大石典子。一无所有的他终于认清自己的课题——他必须与庞大的哥斯拉做一个了断,而这不单单是创造伤害的巨兽,连同他过去逃避的也要一起克服。
于是,敷岛开始寻找是否还有战机可以使用,在透过教授找到了一架震电后,他找来技师橘宗作协助维修它。敷岛浩一透露他会与这架飞机同归于尽,用神风特攻队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击倒哥斯拉,但是万万没想到震电有逃生机制,橘宗作也在最后也告诉他一定要活下去。
最后,在万众瞩目下,震电撞入正在累积能量的哥斯拉嘴中爆炸,敷岛顺利逃脱,并且发现大石典子没有死。这次,他既完成了任务、放下了过去,未来的希望也并没有消失,可以抬头挺胸的继续活下去。
在执行神风作战前,零战已是座坟场
最初,敷岛浩一驾驶的战机是零式战机。虽然我无法推定是哪个型号,但起初,零战被设计为航行距离极长、缠斗性能佳,但是防御力薄弱、几乎中弹后就容易爆炸坠毁。
如此种种加上日本帝国海军对于飞行员的不重视,因长途飞行而疲劳损失的飞行员甚至不比在战斗死去的还少,人才的流逝与设计思维的僵化,导致日美双方的实力渐渐缩小、甚至被超越。
这样为了追求运动性能而舍弃防御机制的概念,一直延续到1944 年,才在零式战机五二型乙加装防弹设备。对比于欧美在1930年代末期就开始注重防御,开始加装驾驶舱背后的装甲板提高飞行员的生还率,两方有极大的差异。更遑论最终为了逆转战局而出现的疯狂想法神风特攻队的自杀式攻击了。
震电的诞生与高度重视的防御机制
后来,日本为了拦截B-29轰炸机,开始针对短程的拦截机做研发,实际有服役的局地战斗机有紫电改与雷电。
而由隶属于海军空技厂的鹤野正敬提出的大胆设计,震电将水平尾翼配置在机身前方,宛如鸭子飞翔的姿态而命名的鸭翼型(前翼型),经过实验得知气动力优异的特性,获准执行,由于其他公司都已经焦头烂额,因此把此计画交给九州飞行机来试作。
针对B-29拥有的强大防御性火力,震电在武装方面、防御上面都下足功夫,座舱有厚达70mm的防弹玻璃、驾驶舱背后有16mm厚的装甲板保护,油箱也有22mm的防漏橡胶,以及火力强大却更重的机炮,特别的是逃生时炸毁机身后半段脱离螺旋桨的装置。
然而,这些设计也导致机体的重量大幅增加,明明有着与零式战机差不多尺寸,震电的重量却是零式的两倍。
震电的结局,与未竟翱翔天际的想像
虽然构想早就出现,但1944年海军才正式对九州飞行机下订单,针对十八试局地战斗机做研发,也就是日后的震电,直到1945年才完成试飞。原本预计八月中要测试性能,但当时的日本已经投降,震电的性能也就此埋藏在历史中。而一号原型机也被美国带回本土,收藏在史密森尼博物馆的保管库中。
在《哥斯拉-1.0》 中安排震电翱翔于空中,而不是其他的战斗机,我想像是为了让震电完成它的任务。
在电影中虽然提及它的重型武装、设计新颖,却也不可忽视它没有在战场上实际发挥作用的事实,虽然震电并不是防卫原本的假想敌B-29轰炸机,但是出现了更庞大、更令人绝望的敌人,在它的面前所有的希望都只能孤注一掷,为的就是守护日本的未来。
战后百废待举的东京,又碰上未知的怪物哥斯拉,从彷徨到团结面对挑战,加上融合了经历战争的飞行员心境与航空史上独特的局地战斗机震电,给我在对付怪兽之余有了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与想像。
不明的电影预算与不成比例的成果
上网搜寻,大多的报导都是定调《哥斯拉-1.0》电影的制作预算约在1500万美金左右,与好莱坞轻易破亿美金的制作成本有巨大的差异。
但实际上,可能低于此预算的《哥斯拉-1.0》却赢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虽然这部作品并没有在电影院上映,在家观影的体验多少打了一点折扣,但无论是哥斯拉破坏市容的样子,还是海面上与军队作战的画面,都十分真实与震撼。
不过有趣的是,前文提到由于螺旋桨位于战斗机的后方,在跳伞时会有危险,有爆炸机制让机身后半段脱离以确保飞行员的安全,然而这点在《哥斯拉-1.0》没有显现出来——我还刻意放慢速度观察呢!这点在影院看电影时就不能做到了,也大概是1500万美金的极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