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一怒”背后的政治博弈!
来源:大树镇巡抚 2024年12月23日,两个官媒报道了两位截然不同的法官,对比非常强烈: 央视新闻报道了“如春风般的法官”案的初审结果: “12月23日,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党志军犯故意杀人罪一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 7月24日,党志军收到民事判决书,发现其伪造证据虚增的财产损失未得到满足而心生怨恨,决意杀害承办法官王佳佳泄愤......” 同一天,新闻联播报道了另一位去世的法官: “全国模范法官韩旭辉 用心用情践行司法为民初心; 韩旭辉,生前是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法院一名法官。33年奋斗在司法服务群众第一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解决了数千件群众烦心事,无一信访。 2023年3月9日,他在外地办案途中,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终年59岁。 这是韩旭辉生前最后一段影像,韩旭辉和同事们4天奔波700多公里,到4地监狱开庭审理5起案件,每一天的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康成恩老人的讨薪案是韩旭辉生前办理的最后一个案子。 ......韩旭辉离世前,正是为了这个案子跑到被告所在监狱开庭。韩旭辉多次奔波于监狱和相关部门,为老两口讨要欠款。...... 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他经常在判案前与当事人多沟通交流,多听听他们的诉求...... 韩旭辉生前身体力行的工作方法,被提炼总结为【五先工作法】—— 先坐旁听席再坐审判椅、先敲农家门再敲小法槌、先断家务事再释法理情、先摸准良心再倾听民心、先上公正轨再开效率车。” 总结: 央视新闻播了一个不愿为老人追讨保险金、严格遵循“程序正义”的法官遇刺的案件审判; 新闻联播在歌颂一个愿意为老人追讨欠款、除了法律外还“摸良心听民心”的法官。 两个法官的日程表都满满当当: 一个忙着喂野猫做熏香,还有和保险公司搞商业合作;另一个忙着奔波审案,倾听当事人的诉求。 对比如此鲜明,我能感受到指定播发这条新闻时强烈的情绪。 而且,后一位法官去年3月9日就已经去世,前几天新闻联播完全没有介绍模范人物的专题。 这不是巧合,这是有意的安排。 非常明显的一次神仙打架。 我之前介绍过几个官媒的权威性排序,这里重复一下: 《新闻联播》归中办管,内容由常委指定;《人民日报》归中央委员会管;新华社归国务院管。权威性依次递减。 至于央视除《新闻联播》之外部分,是广电下属。 不知哪位大佬在指定这条报道的时候,会不会想起教员那句“我们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这条新闻,让我感受到了决策者有血有肉,有个性有脾气的一面。 美国青年行刺故意抬高医保门槛拒赔的总裁,民众把他尊为英雄;中国老人行刺判决拒赔事故误工费的法官,民间也不乏为他叫好的声音。 美国刺客枪击资本家,两人都从各自的实际国情出发,找准主要矛盾,选择合适的工具,实事求是。 我们不得不感叹太平洋两岸奇妙的匹配机制。 在基层刀笔吏看来,法官的判决不过是过去几十年“通过灵活执行劳动保护吸引资本”在法律上的表现。 大家在愤怒朴素正义被违背,他们却认为自己履行了合作义务,减少了保险公司国有资产的支出——哪怕只是九千块。 再加上文宣对“体制内另一个我”的代入和共情,所以有了激起众怒的“春风”一文。 而决策者,心态可能像被当堂质问“你造反时为什么不报官?”的朱元璋,震惊于上下信息堵塞的严重。 所以用树另一个典型的方法敲打中层:国有国法,我不能翻案,但你也别想拿我当尚方宝剑为自己站台。 体制内老一辈工作者,也许专业知识有欠缺,但因为起家一线,和群众有过心连心的或者物理上的交流,所以对群众有潜意识的敬畏。 反而是近来的脱产几年的职业考编家,笔试面试都算亮眼,但难免把现实当成做题,以为手握标准答案就不可质疑,直到遇上物理规律。 所以古人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社会的未来,不能交到出了校门入公门,不知柴米油盐贵的人手里。 这次的匹夫一怒,上达天听,声震天庭。
微信ID:dashuzhen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