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外滩金融峰会,还真是个挺神奇的地方。外滩金融峰会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联合上海市黄浦区政府于2019年开始主办。
这个峰会被大众所熟知,大概是第二届,在这一届马云说出了那几句话:
“中国的问题正好相反,不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因为中国金融基本上没有系统,中国实际上是“缺乏金融系统”的风险。”“全球很多监管部门到后面,自己变成了没有风险,自己的部门没有风险,但是整个经济有风险,整个社会变成了有风险。”而上一届的的“外滩金融峰会”,央行前行长易纲所说的“通缩”,又再一次出圈,在峰会上,他说:“关于通胀和通缩,中、美、欧处于不同的周期之中。疫情期间,欧美出现了高通胀,而中国在过去五年中对抗的是通缩压力。”“中国面临内需疲软的问题,尤其是在消费和投资方面。”“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广泛的价格衡量指标连续几季呈现负值,中国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在未来几季让GDP平减指数转正。”这是“通缩”这个话题,首次被纳入到公众视野,以及主流的话语体系。就在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2024年1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均下降2.3%,降幅比上月均收窄0.2个百分点;环比均下降0.1%。2024年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均下降2.2%,降幅比上年分别收窄0.8、1.4个百分点。中国的PPI自2022年10月以来持续处于负区间,截至2024年12月,已经有27个月了。PPI为负,其实不仅仅体现在工业制成品,在过去两年多时间:代表富人资产的股票;代表中产资产的房子;代表大众消费的猪价;代表新兴产业的锂价,都在这27个月中感受到了瑟瑟含义。今天我被邀请参加"某头部证券"公司的“投资策略分享会”,主题是“应时之变”。策略会上,分析员老师也提到了“通缩”这个话题。并且指出,2025年中国经济的核心任务是:如何走出通缩。通缩,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通缩背后,对应的是“过度储蓄”,对应的是全社会普通人赚不到钱,对应的是全社会压力的持续提升。而从全球历史来看,利率的低点基本上就是右翼化严重的时期,往往意味着战争或社会动乱的起点。2024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内卷式竞争”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4年9月24日,央行为股市背书:提供再贷款和互换金融便利。股市应声而涨。2024年10月12日,房地产定调转变:从供给关系改变到止跌企稳;财政政策发力:中央财政阔表化债和支持经济。12月份经济工作经济会议,首次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将连续实施了14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改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想走出通缩,全球范围探索出来其实有三个成熟的路径:一、政府投资拉动,刺激投资来拉动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我们最熟悉的肯定是这个,不管是98年铁公基,还是08年4万亿,大概都是这个方法。二、提振资产价格,这个其实我们14年有实践过,通过棚改来启动全国房地产市场和改善资产价格,然后是M1改善,再是居民消费意愿改善,然后CPI改善,然后PPI改善,最后走出通缩。三,给居民部门直接发钱,这个相对美国比较熟悉,在2020年疫情期间,美国通过大力给居民部门发钱,避免经济出现系统性危机,我们今年做的以旧换新补贴和消费券,也算是类似的尝试。其实大概率是“三箭齐发”,大概是先通过提振资产价格,修复居民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然后最关键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大投资提升产能利用率,最后针对部分人群,定向发钱。最近有传言,有许多补贴,可能在第一季度,就能下来了。2022年1月24日的白宫新闻发布会。当时,福克斯新闻频道记者彼得·杜西提问通货膨胀是否会对中期选举产生影响,拜登回应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时我们都认为,拜登要么是说漏嘴了,要么老糊涂了才说出这番话。因为从我出生,一直以来学到的其实都是“通胀”的危害,一直感觉“通胀”就是小部分人和政府掠夺“财富”的工具,直到经历了这27个月“通缩”,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