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如何赢得外国人(美/西方白人)的尊重?
作者:Chairman Rabbit
来源:tuzhuxi(ID:chairmanrabbit)
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F. Vogel)描述1960~1980年代的日本人。西方人来参观,一下飞机就问人家,你觉得日本好不好啊。请他们坐新干线。你们觉得日本好不好啊。自己说自己好是不行的,不自信,需要得到西方人的认可和肯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靠西方人给提供情绪价值。骨子里还是不自信。不仅日本这样,东方人都差不多。过去历史使然。文化自信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中国,情况更加复杂。一是一般人在线上接触老外的机会很少。二是这两年中国发展很快,恰好遇上疫情,又是俄乌战争,三是中国和美/西方的地缘政治冲突。这一点和互联网是叠加作用:2016年俄罗斯干预大选后把美国人搞怕了,风声鹤唳,国外社交媒体一看到亲中账号和帖子,可能会给予管制,动辄删帖封号,出去为中国说话都要适度谨慎(这个情况,在马斯克接管twitter后,尤其是特朗普当选后,有所改善,因为右翼最多暗中搞算法,形式上主张搞言论自由)。
以上,使得一些中国网民出现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中国这么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我们这么好,他们难道就看不到么?为什么他们不认可我们?
大家注意,这个情绪,可比1960~1980年代的日本严重多了。日本是被原子弹给阉割了,希望“主子”高看自己一眼。中国则是莫大的委屈,感到不公和愤恨。
我们希望得到自己应得的尊重。
“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地主之谊”,“来的都是客”。有不少国人认为,我们的热情好客,大方,慷慨,善意。用真诚和善意感动人。这就是传播正能量,就是传播中国力量。就是讲中国故事。最终能够感化他们、改变他们。善意就是最大的中国故事。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这是怎样的理想主义!
以我的经历和接触所知,讲这些话的人,确实是特别善良的,有理想有情怀,也不特求什么功利性和结果。就是自然的善,道德直觉,由内到外,人性的光辉。他们把个人的善,把对祖国的爱,把小我和大我,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
大家听的可能有点晕,不知道我在说啥——我说的是对外国人(特别是美/西方白种人)的友善这件事。
“你们中国人有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做了功课的友好人士如是说。
但很多西方人不是这样的。咱们不要忘记,人性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永远不要低估阴暗的一面。这是人性的一部分。
过去几百年,他们到全世界各地杀戮,殖民、剥削,还搞出“科学种族主义”、搞种族灭绝(且四处指责他人)。到现在,很多人骨子里还是相信种族主义的,直到一个最种族主义国家的后代扶持了特朗普上台,他们才发现,在2020年代,有一点白人至上主义也许并非政治不正确——大灰狼不用装绵羊了。
那么请问,你有什么证据认为,他们跟你交往几个回合,就被你的善意所打动呢?
如果简单的友好和善意的姿态就能打动一切,那也不需要讲中国故事了。
中国人对“自己人”是很明白的。我在国外的时候就有这个印象。所谓的“窝里斗”,最不好的体验都是来自自己人。后来我发现韩国人内斗更厉,稍有点平衡。
国人的“社会情商”,冷遇他人,突然对你特别热情,好话一大堆,你马上会心生警惕。这人是不是有所求,甚至是骗你来的。他肯定有什么目的。你先看他来历,中国有很多俗语,“穷山恶水出刁民”,再自勉一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心理学说,这是为你的很“
西方人难道就没有这样的心态么?当然是有的呀。人性。
但比我们还多了一层:他们有优势种族、优势文明维度,觉得你们热情的原因是因为卑微,因为低下。你们在跪,在讨好。在祈求。你们希望获得种族和文明序列里更高级的人类的承认、认可甚至垂青。而本来很普通的他(那个白种人)——就是这个高级种族和文明序列里的一员。
所以,咄咄怪事来了:你的热诚、热忱、热情,有可能对他有所感动、感触、感化,但同时,也可能验证、滋生并培育了他内心深处某种种族主义和优越主义的苗子和阴暗面。
本来还不相信这些的人,在经历之后突然相信了。自我膨胀了,升华了。
希特勒利用这样的心理,帮助所有德意志人/雅利安人赋能,然后把自己推向神坛。人性哦。
在美国,Temu告诉美国人:像百万富翁一样消费。来到中国,他们发现自己像摇滚明星一样被关注。
米尔斯海默:我在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摇滚明星。
模拟一下一些美国人的“condescending”(居高临下)的态度和言论。请注意,基本上都是杜撰,但具有合理性。
“这些中国人,随便拿翻译机生成几个中文跟他们回两个帖子,他们就亢奋得不得了啊”
“中国人的钱太好赚了”
“他们为我而疯狂”
“你知道么,居然有这样的地方!早怎么不知道。除了XHS外还有其他的平台么?”
“看来我得学几句ABC的中文应付一下”(“你傻啊,现在AI随便都能翻译”)
“你知道么,我发这些东西根本没人看,去那里一秒钟就火了”
“他们把我当成最大的财富和资产。你都不知道我在那里有多火”
“我在中国就是摇滚明星!”(此处引用米尔斯海默/Mearsheimer的真实言论)
“关注的人太多了,他们是不是机器人啊”
“他们不断跟我说中国有多好,我也顺着他们说咯”
“你觉得date中国女孩如何”
我的建议:保持友好、亲切,始终尊重对方,保持输出。这体现的是教养、修养、素质。不要为了获得对方的认可而改变自己、委屈自己。要能看到对方存在阴暗面的可能性,并且理性看待,冷静相处,不需要泛道德化和政治化。这都是任性。中国俗语,“不一般见识”。子曰:“君子之腹”、“君子坦荡荡”。要有真正的自信、平和、从容、淡定。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
实际上,我与外国人交往时,也已特别注意,不用刻意“销售”中国。不要急于证明什么。要对他们形成“批判”(critique)——批判不是简单的价值论断(judge),而是"informed"(基于了解他们的基础之上)的“critique”。一种智力层面的挑战。说出来,让他们觉得,我靠,你们原来这么懂我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尊重你。用他们的话说,这叫做power of strength——认知上的(intellectually),最好也是道德上的(morally)。
“画风这样转变”,也许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我到中国的社交媒体去,发了各种东西,特么的没一个人鸟我”。
“怎么才能获得中国人的关注”
“到哪里才能学中文”
“我要让孩子从小学中文!”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到中国去深度玩一次”。
“我自己办不到了,希望我的孩子能到中国留学深造”。
我相信,讲中国故事是长征一般的事业。每个人都是是宣言书,每个人都是宣传队,每个人都是播种机。国人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