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内卷的深渊!
作者:李大闲人 内卷的两大显著特征是同质化竞争和低价竞争。 当某个新产品或新功能出现,大量跟随模仿性的企业一哄而上,产品初期的超额利润立即被摊薄,最后是整个产业利润丧失。 每个事物都有两面。国内各行业都在抱怨内卷,但导致内卷的体制机制原因,反而是我们通过“规模经济—低成本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诀窍。 毕竟任何方法都有具体的历史背景,曾经实现腾飞的妙招,倘若不顾具体条件仍然坚持,反而将酿成万劫不复的竞争陷阱。 在我们如今的体制机制下,地方政府的运行模式,往往是在接收到上级文件后,极为高效的发布行政指令,堆叠大批的财政资金;而当企业获得巨量补贴后,就可以将行业壁垒拉低。 中国企业熟悉的成长逻辑是产能迅速扩张,构建规模优势,通过低成本优势打破既有壁垒,并构建新的壁垒,阻值他者进入。 但这种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条件的逻辑,放在如今内需低迷的环境,反而导致满盘皆输,阻碍内循环。 在经济刚起飞、产业需要培育的时候,财政补贴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企业扩大规模,减少了发展的不确定性; 但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培育具有差异化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再以如此简单粗暴的手段,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特别是,在保就业、保民生前提下,那些长期经营不善或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仿佛接到圣旨,虽然在获得财政补贴后保住了就业和增长数字,但行政手段扭曲了竞争机制,导致无法正常退出,长远来看阻碍了经济升级。 由依赖拼价格、拼成本的增长模式,必须转向靠创新、靠研发,这是历史的必然。 内循环的强产业链靠的是相互依赖而不是相互竞争,要从“规模做大”转向“产业集群”,少不了不破不立。 调整重组更是为了全球市场开拓。在实现了避免“内卷”“内耗”之后,资源充分整合后的国家队,将在特朗普上台造成的秩序崩坏中加速出海,塑造未来。 几十年前,我们各方面的技术成熟,许多“一家独大”的企业被拆分,为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竞争性的市场制度; 如今我们的企业技术条件已经成熟,但大而不强、效率不高、活力不足。进行整合正是为了集中力量,跳出自相残杀,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没有一成不变的正确,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改变。 适应现实,抓住机遇。
来源:地安门外一闲人(ID:damyyx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