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擂台》来自1800年前的罗马竞技场?这是八卦脱口秀的魅力
近日Netflix推出一段影片,内容出现了将近20年前的中国台湾综艺节目《分手擂台》,将在2025年重出江湖。事实上这是Netflix宣传新戏的行销策略,但《分手擂台》却因为这个机缘,让许多观众再度想起这套奇葩的八卦脱口秀。
八卦脱口秀(tabloid talk show),至今已有数十年的悠久历史,它离经叛道、它煽情狗血、它似真似假,观众与社会舆论都批判它,却忘不了它,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乱七八糟的综艺节目类型,与它长达将近一千八百年的发展历史。
「你们被娱乐了吗?」八卦脱口秀的起源
许多观众都记得电影《角斗士》这一幕:当竞技场上相杀的斗士之间胜负已分,全场观众热血澎湃,高喊着「杀!杀!杀!」……角斗士,突然抬头环顾全场,嘲讽似地大喊,「你们被娱乐了吗?」这个情景,也许就是八卦脱口秀的诞生起源,它具备了八卦脱口秀需要的氛围、进行形式,与想要带给观众的乐趣。
「沟通」,是大众娱乐里非常重要的元素。在竞技场内角斗士与角斗士的对战,事实上是沉默的,对性命相搏的双方而言,沟通实在是太奢侈了。但对观众而言,他们的场边呐喊,是他们能实际参与这场生死搏斗的唯一方式——他们透过呐喊,与竞技场进行「沟通」,与身边不认识的观众们进行「沟通」。
呐喊能激励/打击场内斗士的士气,呐喊甚至还能决定胜者是否给予败者致死一击。在这种场合,贵族与贱民同在看台上,而他们的呐喊听不出阶级之分,这种呐喊模糊了观众日常生活里会意识到的不公不义与贫穷等困境,甚至也模糊了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界线,观众自己都会因为这种呐喊而激愤,即便今天这场比试内容可能乏善可陈,但呐喊却仍然能让来场的观众们气血畅通。
感谢老天,这种娱乐形式如今已经转化了。运动赛事或演唱会这些继承者们相对无害,但沟通依旧存在于这些场子。在台下打call、或跟着啦啦队一起大喊「安打安打全垒打」,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沟通。但除了这些相对无害的例子之外,竞技场的沟通还有另一个更满足人类劣根性的私生子:那就是八卦脱口秀。
观众开始成为节目的核心之一:菲尔唐纳修秀
八卦脱口秀是「八卦」(tabloid)与「脱口秀」(talk show)两个单词的组合,八卦来自八卦报,1830年,纽约太阳报(The New York Sun)很清楚自己无法在新闻深度上赢过其他媒体,便将头条版面用来专注于犯罪与性丑闻,太阳报自此成为了八卦报,至今即便它已不再发行实体报纸,却依旧在网路上日日更新最流行的八卦。
但八卦报与沟通没有太多关系,看完八卦报而对人类女性是否真能生下外星人宝宝的读者,只能与办公室同事或朋友尬聊这种八卦的可能性,他们不会打电话到太阳报秉烛夜谈。直到60年代,菲尔唐纳修改变了这一切。
前主播唐纳修在电视上主持《菲尔唐纳修秀》,这个脱口秀的内容来自每日新闻大事,但这个脱口秀与其他脱口秀最大的不同,是唐纳修改变了节目的主角。 《菲尔唐纳修秀》的主角不只有新闻、不只有新闻当事人、还有现场观众,观众也是这个节目的一部分核心。除了唐纳修对节目来宾巨细靡遗的采访之外,观众对这起社会事件的意见,同时也是这个节目关心的意见。
《菲尔唐纳修秀》有时更像是一个公众讨论平台,穿着亚曼尼西装的富有白人与穿着吊带裤的工资阶级,都可以在这个节目里畅所欲言,唐纳修会温柔地站在你身边,端着麦克风让你大放厥词。
这么做是很重要的,因为温和的唐纳修,事实上是一位激进的新闻先锋。他有胆量挑战美国社会不直视的议题,然后愿意在节目上采访舆论风口浪尖的当事人,同时也要让现场观众,在场表达他们对议题的心声。
唐纳修是第一个在日间电视时段讨论爱滋病、嘻哈文化与毒品入侵校园议题的主持人,而如果这个社会刻意对议题视而不见,他就要在电视摄影机前,让议题、专家学者与美国民众,来场不见血的意见交锋。
《菲尔唐纳修秀》当然不是八卦脱口秀,但这个节目宛如竞技场的内容格式,却很快被其他制作人模仿、改造成另一种格调不同的节目。
世称「脱口秀之王」的杰瑞(Jerry Springer)的《杰瑞史宾格秀》,就是看起来比较不入流的《菲尔唐纳修秀》翻版。但是,1991年开播的《杰瑞史宾格秀》,也是八卦脱口秀类型的始祖之一。
邀请最极端或最受唾弃的嘉宾:杰瑞史宾格秀
《菲尔唐纳修秀》曾经讨论不孕症议题,试图将不孕问题的症结,与女性健康剥离——生不出小孩并非只是妈妈的问题。
但相反的,《杰瑞史宾格秀》却以另一种形式拥抱怀孕议题:《我的十二岁女儿怀孕了! 》、《我的六十岁老母怀孕了! 》、《我离婚两年的前妻说她怀孕的小孩是我的! 》。这些《杰瑞史宾格秀》节目里都有怀孕,但节目里没有不孕症医生、没有社会福利官员、只有满满来看八卦的热血观众。
罗马竞技场上的呐喊,如今终于在《杰瑞史宾格秀》里成为最重要的主角。在资深新闻人霍华柯兹(Howard Kurtz)的著作《Hot Air: All Talk, All The Time》里分析过,最受欢迎的脱口秀节目,「必须大声疾呼、极端对立、嘲笑、谴责,并邀请最极端或最受唾弃的嘉宾」。
而八卦脱口秀忠实地实践上述每一点,节目里充满吼叫与哭喊;节目来宾互相污蔑、乞求、打闹斗殴……而每一集八卦脱口秀,从节目标题就令人毛骨悚然或深深不齿。
回到2006年的综艺,《分手擂台》忠实地依循《杰瑞史宾格秀》的路线。 《我的妈妈是脱衣舞娘难为亲情脱下衣装》、《恋兄情结妹妹想当哥哥的新娘》、《我想变性给我自由无法接受儿想变女生》,这些节目标题清楚地点出社会的禁忌,从中还闻得到一股以禁忌为荣的自豪。
这种下标法很明显地并不想保护任何当事人,反倒有种与社会道德对着干的蛮横。当然,这其中并没有节目为任何议题发声的勇气,这种蛮横是明显想要吵架的挑衅。
《杰瑞史宾格秀》播映长达27年,它几乎制定了八卦脱口秀类型的绝大多数游戏规则:先由制作群创作一个最颠覆、最有话题、最令人摇头白眼的故事题目(例如妹妹疯狂爱上哥哥),然后根据这个题目,找寻相应新闻的真实当事人,并付费要求他们修改亲身经历,改以制作群构思的假故事为主;或者找寻临时演员或素人,事先提供剧本,请他们在镜头前演出这个虚构的故事(《分手擂台》属于后者)。
八卦脱口秀中的演出者:追逐镁光灯的「飞蛾」
《杰瑞史宾格秀》付费请演员与素人演戏,效果事实上非常好,因为他们愿意不顾形象地倾情演出,甚至连殴打都是来真的。有一大部份演出者,在业界被称为「飞蛾」(Moths)。因为他们就像扑火的飞蛾,只求能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
飞蛾们认为,站在摄影机前,就能证明他们的价值。全国观众都在注视他们,这让他们与自己梦想中的巨星更接近了。尽管这份演出并不需要他们多精湛的演技,表演内容也荒诞无稽,但飞蛾们不在乎他们演了什么,他们只在乎自己被看到了。
碰触道德低点,为何观众依然爱看八卦脱口秀?
观众喜爱八卦脱口秀,是有学理基础的。根据「社会比较理论」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观众可能会透过脱口秀嘉宾的负面形象,来提高自我评价,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例如看到电视上不屑女儿跳脱衣舞养家的母亲,电视机前的母亲,会庆幸自己不是那么烂的母亲。
而因为八卦脱口秀必须提供这些让观众建立自信心的「道德低点」,因此,这些节目提供的道德难题,也不能像是电车难题那样艰深的哲学议题。这些节目命题必须够简单,并且直接与社会道德相反,让人一看就皱眉:《我跟公公上床了》,七个字就制造一个社会禁忌,一秒就让人想看。
长期收看八卦脱口秀,按照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而言,大量观看脱口秀的观众,可能会逐渐认为节目中的极端人物是真实社会的缩影,从而产生错误的社会认知。
以《杰瑞史宾格秀》为例,它每周一到五连续播出,一季要播出约160集,几乎每天都看得到《监狱改变了我男人》、《我与怀孕脱衣舞娘上床》、《老妈大战未婚妻》这样的内容。而美国并不只《杰瑞史宾格秀》这一档八卦脱口秀,代表着许多每天白天在家开着电视的美国观众,也许都接受了八卦脱口秀的长期「洗脑」。
伪装成素人的演员,是《分手擂台》的唯一明星
沈玉琳制作、阳帆主持的《分手擂台》,无疑地也是一档八卦脱口秀,但它与《杰瑞史宾格秀》有明显的不同。 《杰瑞史宾格秀》以来宾的「表演」为主,现场观众发言为辅,杰瑞史宾格是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主持人。
但《分手擂台》消除了现场观众,来宾的演出几乎是唯一的重点,主持人阳帆其实在旁插不了太多话,而在场作为「陪审团」的艺人明星们,其实也没有太多插嘴余地。
这些伪装成素人的演员,是《分手擂台》的唯一明星。他们必须在镜头前撑上一小时左右,不停地尖叫扭打,还要流畅地讲出最荒谬的台词。你很难想像《分手擂台》有完整的台词剧本,因为许多段落都流畅地宛如自然反应,而不是编剧设计的台词。
这种自然,有部份来自不自然的放空与不断重述。很多时候阳帆甚至就是站在一边看他们自由发挥(有时他甚至直接靠在高脚椅休息),让素人/临时演员尽情发泄怒气与妒意。
每位来宾出场,一定会先尖叫场内的某位来宾大名,然后边进场边奉上一连串劈哩啪啦的臭骂,然后在三十秒内一定要出手殴打对方。很妙的是,《分手擂台》是有现场音乐老师的,他会在旁根据现场状况,贴心地配上音效或配乐,补足这场表演的戏剧氛围。
作为专业表演者的陪审团团员们,反倒沦为无用武之地。有时他们甚至会被暴怒的来宾迁怒,而他们也无法像在一般综艺节目里一样,无法黜臭或骂回去,只留下想笑又不敢笑的尴尬。
所以,《分手擂台》在1991年《杰瑞史宾格秀》至今长达34年的八卦脱口秀历史里,绝对不是最令人信服的作品。但这种看起来很假、又坚持自己很真的吊诡性,却也许正符合观众的口味。
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道德感是非常强烈的,对于像是整人节目这种挑战道德的颠覆节目,接受度始终比美日英其他国家观众低一点。如果《分手擂台》真的「演得」太真实,相信社会舆论绝对不会放过这部「教坏大小」的节目——事实上,它当年确实也引起过一阵道德性的批判。
《分手擂台》至今突然变成令人怀念的「经典」,东森综合台见猎心喜,甚至自2月13日起,也在YouTube开始了24小时马拉松直播《分手擂台》。这代表,现代观众似乎更能接受综艺节目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更能接受八卦脱口秀的荒谬性,将其单纯视为一出过度强调劣根性的荒谬剧。
如果《分手擂台》真的回归,观众真的能接受吗?
但是,如果《分手擂台》真的在萤光幕上重制了,观众真的能接受它吗?这似乎并不乐观。这几天观众对《分手擂台》的热情,似乎只是因为突如其来的回忆杀而已。
但美国的《杰瑞史宾格秀》连播了27年,并且衍生许多相关节目,八卦脱口秀确实在美国深受欢迎,有大量死忠观众。它在这个八卦过多、人人都能制造八卦的社群年代,甚至还能继续存活下去,成为八卦社群的素材,并且放大来自八卦社群的八卦创意。
人类可以不需要阳光、新鲜空气与健康饮食,但不能抛弃八卦活下去。毕竟一千八百年前的罗马竞技场传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Netflix因为《分手擂台》制造的公关危机,又再次给予大量网民同等于罗马竞技场上的「沟通」机会。不管你是否真的曾在电视机前看过《分手擂台》,现在你都可以马上发则threads或FB推文,高喊「N家去死!《分手擂台》活!」。
这是一个让你发声的机会,而社群里大量很有创意的抗议,可能激发你继续黜臭Netflix或是歌颂《分手擂台》的创意。理应很受欢迎的《分手擂台》为何在多年前停播?每一集《分手擂台》真的都值得你全部看完吗?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也可以参与沟通……你也是综艺节目的一部分了。
你可以黜臭内容有多荒谬,你可以认真批判节目来宾忽视亲情又没有良心,你可以深刻体悟节目真的反应了社会某些被忽视的事实,这些感受都比单纯观赏一部电影更丰富、更有趣、更有参与感,这是八卦脱口秀的本质与魅力,它提供了一千八百年前罗马竞技场上的「参与感」,也许,八卦脱口秀永远不会消失,也许,《分手擂台》的复活,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