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产能过剩,只有共识的匮乏!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对于现在很多行业生产力过剩了有什么看法?全球市场已经满足,很多行业还在上产能,难道不是内耗和冗余吗?”
上面这个问题是前两天直播的时候小伙伴们问到的关于产能过剩的问题。
“产能过剩”从定义上来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是从解决方案上来看,却有两个不同的思路。
关于如何“解决”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学界一直有两个方向的思考。一个是供给侧的,一个是需求侧的。
产能过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和产能过程所对应的一个词是需求不足。
你说要解决产能过剩,不是说你要把现有的产能全部干掉。而是有没有办法去提升需求。
举个例子,今天中国的钢铁水泥这些产能大家都知道是“过剩”的,也是经过了几轮“去产能”之后的过剩。
但是如果说马上有一颗小行星要撞击地球。我们要实施流浪地球计划,为了建造行星发动机。那么我们现有的钢铁水泥产能还过剩吗?
不光不过剩,可能连10%的需求都满足不了。
所以产能这个事情是一个确定性的“客观”结果,但是需求这个事情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
人类在过去上百年的高速发展,底层驱动力是技术效率带来的的产能提升。
但是当我们现有的工业能力已经足够满足大部分人的基本物质保障之后。而如何去提升需求?或者进一步说如何去创造需求,可能才是在这个时代最最关键的事情。
不管是马斯克的移民火星星辰大海,还是欧洲过去一直讲的地球变暖的故事,或者是我们说的全面脱贫,共同奔向小康,底层都是为了凝聚一个共识去创造“需求”。
02
人类需求升级的轨迹,本质是文明跃迁的刻度尺。而人类文明史本质上是一部"需求创造史"。
当古埃及人将法老陵墓从方锥体升级为金字塔形态时,当大航海时代欧洲各国争相开辟新航路时,当上世纪美苏争霸将科技竞赛推向太空时,这些看似"非必要"的需求创造,实则是推动文明跃升的隐形齿轮。
今天,当马斯克用SpaceX火箭将特斯拉跑车送上火星轨道时,他贩卖的不仅是科技产品,更是人类对星际生存权的想象。这种需求创造已超越传统经济学范畴,演变为文明存续的底层逻辑。
就像19世纪伦敦市民无法想象地铁系统会催生"通勤"这种全新需求形态,今天的储能技术突破可能让撒哈拉沙漠成为全球能源中心,彻底重构供需版图。
03
当然,除了技术突破会增加以外,还有共识的更新。
中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一个绝佳观察样本。当2015年决策层提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外界普遍质疑这是否会加剧产能过剩。
但实践展现的却是另一幅图景:
- 贫困地区基建投资累计超1.6万亿元
- 农村电商市场规模五年增长12倍至2.8万亿元
- 乡村旅游年接待量突破30亿人次
这些"被共识创造的需求"不仅消化了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更催生了数字农业、智慧物流等新产业形态。更具启示意义的是,当10亿级人口同步进入现代消费市场时,产生的需求裂变远超简单叠加。
又比如中国的新能源战略,2023年中国光伏产能达全球需求1.9倍,但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装机量需增长4倍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这看似矛盾的现实恰恰印证——现有产能过剩本质是需求维度错配。
04
今天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临界点上,我们或许需要重新理解一个残酷真相:不是产能过剩阻碍了发展,而是需求匮乏正在窒息文明的呼吸。
今天人类正站在文明史的奇点上:
要么用创造需求打开星辰大海,让产能成为文明跃迁的推进剂
要么困在存量博弈的黑暗森林,让过剩产能化作贸易战的硝烟
这个选择,将决定我们是被重力束缚的尘埃,还是照亮银河的火种。正如流浪地球计划里那1万座行星发动机——它们燃烧的不是氢气,而是人类永不满足的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