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O酱又没加XO,凭什么叫做XO酱?
不同于传统的「豆瓣酱」、「腐乳酱」直接以原料命名,从XO酱的名字,完全看不出来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甚至不太确定那两个字应该念成英文的「XO」还是中文的「叉圈」。这让人好奇,这款酱料到底为什么叫做XO酱?
在琳琅满目的中式酱料中,「XO酱」的名字显得格外莫名其妙。
不同于传统的「豆瓣酱」、「腐乳酱」直接以原料命名,从XO酱的名字,完全看不出来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甚至不太确定那两个字应该念成英文的「XO」还是中文的「叉圈」。这让人好奇,这款酱料到底为什么叫做XO酱?
又没加XO,它凭什么叫做XO酱?
XO酱的诞生,与香港1970至1980年代的经济繁荣息息相关。当时,口袋麦可麦可的香港引进了大量来自欧美的高端烈酒,其中,干邑白兰地成为奢华生活的象征。
简单来说,「XO」是干邑的最高等级之一,代表至少十年的陈酿,是高品质与珍稀好酒的代名词。因此,在这个讲求奢华、品味至上的时代,这款浓郁鲜香的酱料便借用了「XO」的概念,突显其高端精致的特质。
除了「借用」名称上的象征意涵,XO酱的琥珀色调也与干邑白兰地相似,而其主要食材如瑶柱、金华火腿等,也都属于需要时间酝酿的风干或者腌渍食品,与干邑的陈酿概念不谋而合,可说是方方面面都有相呼应到。
众说纷纭的XO酱起源
XO酱诞生于1980年代的香港,但具体由谁首创,至今仍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XO酱源自半岛酒店的中菜厅「嘉麟楼」,是专栏作家王亭之担任顾问时,对马拉盏(虾酱)改良后的产物。然而,由于XO酱的用料与马拉盏相差甚远,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另一种说法认为,XO酱其实来自高级粤菜餐厅「利苑酒家」,由名厨黄永帜首创,由于滋味浓郁又能显示主人家的气派排场,便迅速在香港的顶级酒楼中流行开来。无论哪种说法更接近真相,都可看出XO酱的诞生背景,与当时香港社会对精致饮食的追求密不可分。
材料与口味可能依财力而有所不同
与传统酱料不同,XO酱并没有固定的标准配方,而是依据不同餐厅或家庭的喜好而变化。然而,它的核心元素通常包括瑶柱、金华火腿、虾米、指天椒、蒜蓉和干葱等,这些高级食材能赋予XO酱独特的浓郁风味。
在香港,许多顶级酒楼都有自己的XO酱秘方,并将其作为招牌。有些版本特别强调瑶柱的鲜味,而有些则注重辣椒与蒜香的平衡。此外,许多家庭也会依照个人口味自制XO酱,家家户户的口味也依财力而略有不同。
在香港,XO酱的用途极其广泛,无论是高级餐厅还是街头小吃,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在酒楼里,XO酱炒带子等菜式深受食客喜爱;在茶餐厅或快餐店里,XO酱更是炒面、炒饭、炒萝卜糕的灵魂调味料。
或许也算一种香港文化的味觉象征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有些食品制造商甚至推出了XO酱口味的泡面,如日清合味道XO酱海鲜味杯面、康师傅XO酱烧港式炒面……等,让这款酱料走进更多人的日常饮食之中。
从有如外来语的独特名称,到不受限制的口味配方,XO酱展现了香港独有的文化特质——融合东西方元素,并以独创性的方式重新诠释。它不只是单纯的调味酱料,更是时代氛围下的产物,以及人们心中「好日子」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