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让人思考能力退化么?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AI的发展,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思考能力在退化,有点依赖AI,怎么样加上自己的思考能力提效?”
这是昨天直播的时候,小伙伴问我的一个问题。
过去年随着AI的快速发展,特别是DeepSeek带来AI平权和出圈的热度,再叠加上国家在政策上也大力的推动“AI+”的应用,让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AI。
但是这种广泛应用带来了两个结果,一个是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了,原来需要8个小时完成的工作,现在8分钟就搞定了,剩下的7个小时52分钟就可以近期能摸鱼了。另外一个则是大家感觉自己越来越依赖AI,没有AI,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工作了。
我认为AI是会让人的思考能力进化的。比如过去你一天思考一个问题,自考的可能还不全面。现在可以尝试一天思考5个问题,而且思考的更全面。
可能你在每一件事情上花的思考能力,只有过去思考一件事的30%。但是你认真思考了5件事情之后,你整体的思考能力提升其实还是更多的。而且AI在帮你想的时候他也会给你带来一些思路上的启发。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天两天,一件事两件事,看不出来差别。但是如果我一年比别人多思考1000件事。每件事都多了解几个不同的思维角度。而且这种思考都是系统的,有产出的增量思考,不是那种内耗式的思考。
那么一年下来,使用AI协助思考的能力提升,可能比不使用AI的,能力提升要超出5倍10倍甚至更多。
02
所以AI究竟是思考能力的"退化剂"还是"催化剂"?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基因序列里。
当原始人第一次将燧石绑在木棍上制成石斧时,部落长老或许也在担忧:“用了工具,我们的手掌力量会不会退化?”三百万年后的今天,人类的手掌确实不如黑猩猩粗壮,但我们用这双"退化"的手,造出了宇宙飞船和量子计算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系统阐述逻辑思维方法时,可能不会想到两千年后的人类会拥有“第二大脑”。
就像望远镜延伸了人类视觉,AI正在成为思维的"认知望远镜"。凯文·凯利在《必然》中预言的"知化"(Cognifying)是一个必然到来的未来。
为什么这是必然?回看文明史,每次工具革新都伴随着认知范式的转移:
农业革命:犁头解放双手 → 人类开始思考"如何组织生产"
如今AI正在推动第四轮认知革命。未来20年,AI将像氧气般渗透进每个角落,但真正改变人类的,不是AI有多聪明,而是人类学会如何与智能共存。
03
那如何去跟AI协作才会让我们的思考能力进化而不是退化呢?
根据我写文章创作的体验来看。最好的方式大概是:20%输入+80%重构
Step1:精准提问——把模糊需求翻译成AI能理解的"算法语言"
当市场总监需要竞品分析报告时,不会直接说"帮我写个方案",而是拆解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特斯拉Model Y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重点标注消费者决策拐点,数据截止2024Q3"。
Step2:深度解构——像外科医生一样解剖AI的输出
拿到AI生成的初稿后,资深顾问会用三种颜色标注:红色框出数据谬误,蓝色标注重合战略的部分,绿色标记需要发散思考的空白地带。某投行分析师甚至开发了专属AI纠错插件,能瞬间识别87%的逻辑漏洞。
Step3:创造性重构——把AI的砖瓦砌成自己的思想大厦
咨询公司合伙人常用的"思维脚手架"法:先用AI生成100个观点碎片,再用思维导图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通过人类特有的跨领域联想,构建出颠覆性的商业模型。就像建筑大师用钢筋混凝土打地基,但真正创造艺术价值的,是人赋予的空间想象。
通过这三种方式的协同,我感觉自己大概用20%的时间,就可以产出比过去质量更高的作品。
04
站在文明长河的维度观察,从结绳记事到AI,人类始终在寻找思维外化的载体。
但真正的奇迹不在于工具的强大,而在于那个使用工具的、永远好奇、永远质疑、永远创新的思考主体。
或许正如帕斯卡在《思想录》中所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而AI,或许正是让这根芦苇挺立于智能风暴中的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