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统筹的非洲!
作者:盛唐如松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掌柜的刀
已获转载授权
非洲是一个潜藏着诸多可能性的地方,新中国一直以来对于非洲的重视都是首屈一指的,每年中国外长的首访都会选择非洲就足够说明中国对非洲的重视程度。
同样,印度在非洲的存在也是巨大的,据统计,印度裔在非洲的移民超过300万人,而且和中国人不怎么介入政治的习惯不同,印度人在非洲的很多国家的政府机构里都获得了很高的职位。所以一度有人说,印度在非洲的软实力要远远‘超过’中国。
至于俄罗斯,诸位应该都听说过俄罗斯雇佣军集团‘瓦格纳’在非洲的种种事迹,这些传说从侧面说明了俄罗斯对于非洲更偏向于直接的利益索取而并不在意非洲最终会成为怎么一个模样。
而欧洲作为非洲的老牌宗主,这些年的影响力虽然逐渐下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欧洲对于非洲人来说,那就是一个主人之国。能够移民到欧洲或者说能够逃难到欧洲,是很多非洲人的梦想,但却不是终极梦想。非洲人的终极梦想是成为一个美国人,但由于走线美国对于非洲人来说太不现实,所以我们才看到在非洲,‘走线欧洲’是一项何等繁忙的业务。对于美国,非洲人的朴素认知里,肯定是第一想要去的地方。
说这些,其实是想说,即便中国如此重视非洲,我们想要在非洲获得最强影响力也还是举步维艰。但我们同时也明白,未来的非洲一定会和中国建立最坚韧且广阔的联系,无论是欧洲还是印度,都必然无法在这场竞争中获胜。不过,这一切都需要极为漫长的时间,也需要中国保持一场耐力持久的向上发展趋势。
1967年,中国和非洲的坦桑尼亚、赞比亚签署了一份铁路援建协定。1970这条铁路开始正是动工,五年后,这条铁路正式运营。以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制造水平,帮助非洲修建这条铁路说是倾囊以授也不为过。当然,这条铁路的修建也为中国在非洲赢得了巨大的声望,这让中国在国际政坛上也收获了巨大的影响力。1971年中国重入联合国安理会,就是这种影响力带来的善果之一。
但是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这条铁路却已经锈迹斑斑,甚至就连铁路沿线的电缆都已经被当地人挖割盗取。整条铁路如今能够正常运行的线路不到此前的十分之一,以至于负责运营这条铁路上的人员发出‘希望中国归来’的呼声。
而造成这条铁路凋敝的原因并非是这条铁路的作用在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可供运输的资源匮乏了,而是纯粹的管理不善。而且这种管理不善并不仅仅只是出现在铁路部门,更多的是出现在资源管理部门和矿产开采行业。这些行业的管理不规范导致了在非洲国家,即便他们拥有了非常不错的基础硬件设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不善管理后,最终这些硬件也只能腐朽,凋敝。一个没有全盘统筹的国家,再好的营养也无法起到长久的有益效果。
所以,当我们看到中国又在某个国家援建或建设了很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时,这种设施所能够起到的正面作用往往也就只有那么几年或十几年,一旦离开了中方对于这些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这些设施很快就无法使用,或者只能最终无法使用。这种结果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对于被援建国,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就像一朵绚丽而无法结出果实的漂亮花朵。当然,如果这些基础建设只是为了完成在某一时间段对某一矿产的开采,那对于中国来说,或者已经达到短期目的,但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不是更应该建立在长远的目标规划上吗?
而前面我们也说过了,印度的软实力在非洲不可小觑。但印度人有着怎样的管理能力,我也是可以通过他们在美国以及加拿大担任各种CEO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拉帮结派任用私人是印度人的强项,吹牛逼画PPT也是印度人的强项。而中国人的强项则是埋头不则声专干实事。而且在干完实事后,还事了拂衣去,不留功与名。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中国在对外影响力的拓展上,总是很容易吃亏。
日前,欧盟也突然想起了非洲这个久未关注的野孩子,昨天在南非举行了南非-欧盟峰会。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会为南非提供47亿欧元的投资资金,帮助南非发展经济。这是欧盟在时隔五年之后再次试图和南非拉近关系。这也表明了,如今被美国边缘化的欧洲,正在急切地寻找一个有助于自己保持话语权的筹码。而非洲,也就落入了欧盟的法眼。
需要知道的是,这次南非-欧盟峰会其实是附着于在南非举行的G20外长会议上进行的。而这次外长会议,美国外长卢比奥却并没有参加,特朗普政府甚至还在本次会议前,宣布取消对南非的一系列经济援助。而冯德莱恩随后就补上了美国欠缺的红包,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了。欧洲知道自己无法也不敢在美国关注的地方同美国竞争,那么就跑到美国不关注的地方展示自己的优越感。而且,如果能够弱化中国在非洲的建设成果,欧洲人希望借此来引得美国的嘉许。
欧洲的这份小性情,对于美国来说,或可付诸一笑,但对于中国来说,却足以造成不小的困难。欧美对于非洲人来说,是存在巨大诱惑力的,如果欧洲真的能够像中国那样对非洲倾心帮助,像印度那样无孔不入,那么,它们在非洲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只是很可惜,以欧洲一贯的秉性,它们最多也就能够向俄罗斯那样以势展威,目前的低姿态不过是一种假友好的表现罢了。但即便是假友好,对于傻傻分不清的非洲来说,也足以造成较大的诱惑。
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在非洲所做的一切,不但要有持久的耐心,更要有完善的介入模式,仅凭简单的无私援助很难达到持久的影响力存在。长效的介入机制才是我们该有的选择,即便我们坚持不介入他们的政治结构原则,也应该培养能够明白中国初心的本地人才,通晓中国统筹管理模式的政治人物;更应该以一种软性的非政治介入模式参与到他们的政治和企业管理中去。唯有这样,才不至于让中国的苦心援建最终成为一堆废铁,才可以更有效的让中国的付出以影响力的方式长久存续下去。
这篇文字或者有些晦涩,但从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非洲和拉美,是中国发挥自身影响力的较好切入点,这其中非洲尤其重要。所以对于非洲该该采取怎样的合作模式,该采用怎样的合作方式,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无论是中东还是中东欧,都是西方世界关注的重点,中国想要介入,殊为不易。与其在这里生死相搏,不如从非洲和拉美另辟蹊径。或者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就放弃对热点地区的关注和合作,而是说,迂回包抄更符合我们当前发展途径的现状。
当然,我所提到的话题,也早就是国家研究的重点,我所提到的方法,也是众多验证方法的一种。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并能够看懂,也就是乐趣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