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受够了效率至上的速食文化,那选择慢慢吃饭其实也是一种浪漫
有中国学生德国交流访问时,德国学生举办活动时,以聊天为主,中国学生说:怎么都在聊天,没有吃的啊?而当中国学生举办时,做了很多有用的德国学生问:这么多吃的,怎么不聊天啊?文化的差异,导致德国人曾一度更喜欢聊天。
可能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用十几二十分钟的时间吃饭很正常,花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则太慢了,一顿饭吃上一个多小时简直就是浪费生命。而在法国,半个小时也许刚喝完胃酒看看,一小时后的前菜就会上来,而吃完一顿饭大约需要花上三到四个钟头的时间。这在中国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也许是速食文化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悄悄地侵蚀人们对文化的吸纳方式。速食文化本来就是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一种现象,例如看名著只看精简版,学东西只想报速成班。速食文化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附加产物,是人们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表现。
慢食主义是对速食文化的无声抵抗
快食文化对人的饮食方式有着必然的影响。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吃起饭来狼吞虎咽喉,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出一个是猪肉还是牛肉,就已经顺着冰可乐的咕咚声吞进胃里了。现在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的吃饭速度越来越快,而吃饭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思考却越来越少。
快食文化的冲击,西方的慢食主义也加入了反声浪的阵营。一位记者卡洛·佩特里尼,看到几个学生围坐在广场上,以最快的速度集体大嚼特嚼汉堡。
于是他决定对外来快食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宣导“慢食”活动,将蜗牛作为协会的标志,从而提醒人们放慢生活的脚步,用蜗牛的速度享受美食,感受人生的细腻美妙,赢得了许多人的认同与追随。
长寿与预防肥胖的秘诀:细嚼慢咽
我们常说老师吃饭吃菜,确实需要细嚼慢咽,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细嚼慢咽是品味生活的表现。有一次我去老师讲课,老师们按照我说的每口吃饭细嚼慢咽20至30次,说,感觉饭是甜的了,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太空人在太空里,食物的咀嚼要求是30次左右,寺庙院里的僧人咀嚼饭菜的次数,往往达到40至50次,把饭菜几乎变成了泥浆的状态,这样肯定是更利于人体消化吸收的,很多人求佛,寻找长寿的方法,其实日常咀嚼的饮食习惯就蕴含着长寿的秘诀。
做到了,我们给味蕾时间,味蕾就会给我们惊喜,你囫囵吞下枣子的饭菜味道,一定不及细嚼慢咽的饭菜滋味。 就像巴菲特喜欢吃风干的虾,风干后的虾,带来油脂赋 活香料、食材的味道更加浓烈、醇香的刺激滋味,在慢慢品味的味道中也让味蕾充分感受到食材的迷人魅力。在食物一样的情况下达到味蕾之时,每一种滋味都值得花时间去期待、品味。
放慢生活是在快食文化冲击下回归生活本真的一种选择,什么都太快,让我们不得其味。我常说只有人类才是细嚼慢咽,动物大多都是狼吞虎咽。人类这种细嚼慢咽的慢,有利于大脑的生长,消耗能量,阻碍生长。
今天我们的阅读也一样,真正沉浸在低头阅读的少,走马观花、周围而过的多,当我们把自己的全身心放松,慢慢地品鉴美味的时候,就像打开一本好书,尽书精华,感受精神的升华。正应验了那句话:读书的时候大脑在读书,而读书的时候吃饭是肠胃。
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
生活里让人愉悦和快乐的事情,都值得花时间去享受和品味。吃饭就是这样一件值得我们花时间的事情。慢慢地吃饭可以赋予食物更高的价值,在传统美食中,不仅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更能感受和品味我们被赋予弥足珍贵的权利。
事实上,慢吃饭、喜欢细嚼慢咽的人往往能掌握全域,享受生活,而且更自信。美食作家塞卜·埃米纳(SebEmina)形容早餐是“一天中的一段光阴,而不仅仅是一顿饭”。
而希望在午餐上多花点时间的人,多少有点浪漫和享乐的欲望,而面对日复一日的一日三餐,一家人快乐地分享食物带来的愉悦,此时真的不需要在意时间,因为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值得被记住的愉悦时光。
世界文坛一代大师卡尔维诺曾说:「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踏实、冷静。」林清玄也曾经说过:「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慢一点,我们会发现生命中的丰富多彩,生活里的风花雪月,人生的厚重结实。慢慢吃饭,更是一种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