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终结!
来源:洋恺宏观
作者:George
我在去年的文章《黎以战争、美国大选和财政政策》中写过:“假如川普上台,黄金价格可能会突破3000美元/盎司。”这个人非但不会带来和平,只会让世界变得更动荡。

从结果来看,川普上台不到三个月,金价就已逼近3200美元/盎司,多次刷新历史记录。尽管短期内油价下跌对金价有负面冲击,但今年以来黄金依然是最坚挺的资产之一。随着乱纪元的到来,黄金具有无上的配置价值。

美东时间4月2日,川普宣布对全球大部分经济体加关税。由于由于需求端缺乏弹性,美国加征关税30%的成本由外国企业支付、70%的成本则由美国消费者承担,属于变相征收消费税,看似不符合经济学规律。
由于川普对东南亚征收较高关税,我国的转口贸易会受到较大影响。2024年对美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额仅11%,看似不高。然而对美出口一直是我国赚取外汇顺差的重要渠道,2024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达到3600亿美元,如果连上途经东南亚和墨西哥的转口贸易,则逼近5000亿美元,占我国外贸顺差的一半。如果考虑净出口乘数的话,对GDP影响并不低。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如果采取人民币贬值+企业降价的办法,相当于生产方主动承担大部分损失,这也是美国希望看到的结果。因此采取对等报复是明智的选择,就算是脱钩,也不能让美国独占关税收入,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取消全部对美出口退税。
很多人质疑川普大范围加关税的合理性,因为这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会动摇美元体系的基础。然而如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川普推行逆全球化是经过深谋远虑的,毕竟他是美国一人一票选出来的,代表美国一半的民意。在MAGA看来,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是时候终结这种烧钱运动了。
历史上,人类总共经历过三次全球化,诞生过三个“日不落帝国”。
第一次全球化始于16世纪的大航海运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人将此处变为其殖民地,为了掠夺财富,他们摧毁了阿兹特克文明,并在美洲实施种族灭绝。1545年,西班牙在秘鲁勘探出世界上最大的银矿,这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走向。
流入明朝的西班牙银元:

秘鲁出产的白银不仅数量大,质地也非常好。凭借从秘鲁源源不断开采的白银,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国家。然而这些财富与穷人无关,而是落入王室和贵族手中,为了维持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向外国进口大量商品,比如英国的羊毛、法国的葡萄酒、尼德兰的纺织品、中国的茶叶和瓷器。西班牙也从外贸顺差国变为贸易逆差国,依靠出口白银为国际贸易提供购买力。
在西班牙银元的催化下,人类迎来第一波全球化。庞大的订单使英国、尼德兰的手工业迅猛发展,成为欧洲制造业中心。坐拥银矿的西班牙则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组建了庞大的舰队以维护海洋贸易,并在全球推行天主教的意识形态。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分布:

然而美洲的银矿带给西班牙的不仅是财富,也是诅咒。衣食无忧的西班牙贵族逐渐丧失了冒险精神,他们拒绝从事生产,肆意挥霍财富,不仅导致制造业流失到外国,还使本国物价飞涨。另一方面,为了维护殖民地霸权,西班牙多次卷入战争,债台高筑,财政屡屡破产。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与英国爆发“英西大海战”,西班牙引以为豪的“无敌舰队”被摧毁。17世纪上半叶,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包括西班牙在内的哈布斯堡王朝战败,荷兰实现独立。自此之后,西班牙一蹶不振,人类第一个日不落帝国就此终结。
西班牙垮台后,英国与荷兰展开激烈角逐,英国凭借地缘优势成为最终赢家。19世纪中叶,英国凭借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其工业产值占全球40%。为了收割财富,英国在全球推行自由贸易制度,并构建了国际金本位体系,人类迎来第二波全球化。
在此之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用银本位制度,比如东亚国家就普遍使用白银。为什么英国要推广金本位呢?因为它控制了南非的金矿,其储量占全球一半。在金本位模式下,英国掌握了铸币权,可以通过调节黄金产量来操纵世界贸易。英镑则与黄金挂钩,并成为世界货币。为了巩固货币霸权,英国不惜耗费国力发动布尔战争,禁止它国染指南非金矿。
然而金本位给英国带来的并非只有好处,拥有巨额购买力的英国上流阶层开始追求安逸的生活,很多学生放弃理工科改学文科,英国逐渐从生产国变为消费国,依靠商品采购为国际贸易提供流动性。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随着订单的转移流入美国和德国。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在工业产值上先后超过英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伴随制造业的衰退,英国很难像以前那样在军事上维持绝对优势。面对来自德国的军备竞赛,英国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被迫放弃“光荣孤立”的政策,与传统宿敌法国结盟。一战和二战则见证了大英帝国的衰落,最终英德两败俱伤,美国摘取胜利果实并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1944年,美国建立布林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并成为世界货币。与之前的英国不同,美国并不控制黄金的生产,这意味着美元的发行受到黄金产量限制。1971年,由于美元贬值造成黄金储备大量流失,尼克松宣布放弃布林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转向与石油捆绑,建立了“美元—石油”体系,从金本位转向信用货币。为了维持美元地位,美国必须深度介入中东事务,确保对海湾产油国的掌控力。
70年代末,中国宣布改革开放,自此之后全球经济形成中美“G2”体系,美国依靠外贸逆差为国际贸易提供流动性,中国则依靠海量出口压低全球通胀,既所谓“中国生产、美国消费”,人类迎来第三波全球化。在这一模式下,中国的沿海出口企业和美国的跨国公司成为最大赢家,前者创造数亿就业岗位,后者赚取的海外利润支撑股价节节攀升。
美国纽波特船厂:

然而在这一模式下,美国的蓝领工人却被时代抛弃。随着订单迁移,美国本土制造业也纷纷转移到东亚。二战时期,美国之所以能碾压日本,靠的是强大的造船能力。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生产了全球一半的船只,美国仅生产了全球0.1%的船只。这意味着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几百倍,一旦双方在西太平洋地区爆发海战,美国胜算很小。事实上,美国唯一能生产大型航母的纽波特船厂,由于缺乏熟练工人,经常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
麦克斯韦方程组:

由于工业上的差距,美国希望依靠高科技来维持优势地位,然而这并非易事。在19世纪,电磁学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发现的,然而电力革命却在美国和德国发扬光大。在当下,人工智能革命在美国诞生,然而中国却依靠算法改进出现了后来居上的势头。之所以会这样,根本原因在于科技革命需要更广阔的工业应用场景,天才负责实现“0→1”,工人负责实现“1→100”。
对美国来说,全球化乃至美元体系既是收割财富的工具,也是社会撕裂的代价,这套模式很难长期维持。川普选择提前终结全球化3.0,是一种自救的尝试。作为货币发行国,美国可以享受极低的融资成本,并能动用金融工具对敌国实施制裁,看似风光无限。但正所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货币发行国也是有代价的,包括:
1、承担巨额的贸易逆差,为全球注入流动性。由于本位币具有储藏价值,很难依靠贬值的方式促进出口,本国制造业会逐渐流失到海外,带来就业问题。
2、为了维持庞大购买力,只能走上政府和居民举债的道路。08年之前美国主要以房地产为抓手,推动居民加杠杆;08年之后美国转向政府加杠杆,债务上限屡屡被打破。过去四年民主党治下的经济繁荣主要依靠债务驱动,属于击鼓传花的模式,无法长期维持。
3、为了保障全球化运转,美国必须承担维持全球秩序的义务,确保海路畅通。历史上的世界霸主中,西班牙被迫四处开战,卷入德意志和意大利事务,敌人越打越多。英国则被迫在非洲与法国较量,在远东与俄国对抗,这导致其财政雪上加霜。最终,为了遏制德国在欧洲扩张,英国主动搞战略收缩,与法俄缓和关系。如今的美国亦是如此,民主党为维护旧秩序被迫卷入俄乌战争与巴以冲突,消耗大量资源,引起纳税人不满。
如果对比历次全球化,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在第一波全球化过程中,西班牙是货币发行国,依靠白银带来的铸币权成为世界霸主。然而伴随贸易逆差的扩大,欧洲制造业中心逐渐转移到英国。西班牙的霸主地位仅维系了40多年(1545—1588)。
在第二波全球化过程中,英国是货币发行国,依靠黄金带来的铸币权成为世界霸主。然而在收割殖民地财富的同时,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逐渐让位给美国,第二波全球化仅持续了40多年(1871—1914)。
在第二波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是货币发行国,依靠石油带来的铸币权成为世界霸主,拉开了与苏联的差距。然而伴随贸易逆差的扩大,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第三波全球化仅维系了40多年(1980—2024)。
为什么说第三波全球化结束了呢?因为当下而言,没有哪种货币能轻易取代美元的地位。这不仅是能不能的问题,也是愿不愿意的问题。以人民币为例,如果想让人民币充当世界货币,我国就得从生产国转向消费国,依靠贸易逆差为全球提供流动性。然而此举会导致我国制造业外流,不符合当下国情。另一方面,如果全球回归金本位,由于黄金产量限制,容易自发性产生通缩问题。因此美元体系虽然有诸多缺点,但大部分国家在贸易结算的时候依然愿意使用美元,这也是川普敢于对全球加关税的底气。
对于全球化时代的终结,虽然感到惋惜,但这种体系很难长期维持。长期的贸易逆差必然会导致货币发行国陷入产业空心化状态,最终引起民粹或战争问题。另一方面,川普新政可以归结为三条:对内排干沼泽、对外联俄抗中、用全关税取代消费税。评价其得失的核心指标,是看四年后美国政府债务率能否降低。中国古代的王朝中兴都是财政的修复,张居正改革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自饶,为明朝续命50年;王安石变法折腾民力且未能实现国库充盈,加剧北宋党争。美国能不能扛过这波下行周期,取决于川普能否实现开源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