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26年征收“单身税”!不结婚就该多交钱?单身者怒了
最近,一则关于“日本将于2026年开征‘单身税’”的消息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叫好,有人怒斥,还有不少人直言:“终于有人站在养育孩子的家庭这边说话了!”
“单身税”真来了?源于《子育支援法》的新规
其实,这场风波的起因,是2024年6月日本通过的一项法案——《改正子ども・子育て支援法》。根据该法案,从2026年4月起,所有加入健康保险和国民健康保险的居民将被额外征收一笔“子育支援金”。
这笔钱的用途,是用来支援育儿体系,缓解少子化问题所带来的财政压力。
虽然法律中并未明言这是一种“单身税”,但不少单身人士和无子女夫妇却认为这是变相的“惩罚”,因为他们既无子女,亦无法直接享受这项支援,却需要为他人孩子的成长“埋单”。
按照日本政府公布的方案,子育支援金的征收标准如下(每年):
- 年收200万日元:2026年缴2400日元,逐年增至4200日元
- 年收400万日元:2026年缴4800日元,逐年增至7800日元
- 年收600万日元:2026年缴7200日元,逐年增至12000日元
- 年收800万日元:2026年缴9600日元,逐年增至16200日元
- 年收1000万日元:2026年缴12000日元,逐年增至19800日元
对有孩子的家庭而言,这笔费用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互助,但对没有子女的个人来说,却成了一个“强制付出、无直接受益”的制度。于是,很多人愤怒地表示:“凭什么我要为别人的孩子买单?”
隐形的单身税,终于走向明面?
事实上,单身者的不满并非毫无根据。在日本现行的税制中,已婚人士和有子女家庭已经能享受更多的减税政策,比如“配偶控除”可以降低已婚者的应税收入。而单身者则无法享受此类减免,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相对税负较重的位置。
也正因此,这一次的“子育支援金”,被许多网友看作是“隐形单身税”的“制度化”延伸。
这背后,其实也折射出日本社会传统观念的延续。在战后相当长时间内,“结婚生子”被认为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未婚者常常被贴上“不成熟”“不负责任”的标签,在职场和生活中也容易遭遇隐形歧视。
数据显示,1980年,日本男性的终身未婚率仅为2.6%,女性为4.45%;而到了2020年,男性终身未婚率已超过25%,女性也接近20%。可以说,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政策和观念的更新却远远落后。
网友分裂:有人叫好,有人反感
在社交媒体上,对于“单身税”的议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支持者认为:“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所有人都应该承担起扶养下一代的责任。”“这笔钱并不多,但对育儿体系却是长期支援。”还有人表示:“我们在为未来投资,总得有人来支撑养老和医保制度。”
而反对者则更为激烈:“这是对我们单身者的惩罚!”、“你不能因为我没孩子就强行让我负担别人的家庭责任。”、“我也想结婚生子,可现实根本不允许。”
中国网友的复杂心情:一边羡慕,一边担忧
这场日本“单身税”的风波也引起了中国网友的高度关注。
许多育儿家庭感到“终于有人理解为孩子操心的家庭有多难”,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支持生育”;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担心,“会不会我们国家也有一天会效仿日本,搞出类似政策?”
“单身税”这种以“倒逼”手段解决少子化的方式,被不少人视为饮鸩止渴。“不是不想生,是没法生;不是不想养,是养不起。”
写在最后:比“单身税”更重要的,是制度更新与观念包容
“单身税”的争议,不只是关于钱的讨论,更是对婚姻自由、社会公平的深刻拷问。
支持家庭、鼓励生育,理应是现代社会的共识,但不能以牺牲单身者、无子群体的权益为代价。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愿生育”的现实困境:
- 提供稳定的就业保障与居住环境
- 构建公平的职场体系,消除婚育歧视
- 建立真正普惠的托育和教育支持体系
- 让婚姻与生育成为值得期待的选择,而非沉重的负担。
婚姻、家庭、孩子,从来不是人生的唯一答案。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值得被尊重。当政策真正理解这一点,社会才可能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