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纪工程,烂尾了!
作者: 子木
来源微信公众号:子木聊房
已获授权转载
开篇先看一张图。

这张图里的厂房,是 2018 年,富士康承诺在美国投资 100 亿打造的“超级工厂”。
那时候懂王当道,高举制造业回流大旗,在这个工厂动工的时候,亲自到场,挥铲破土时,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
“这就是美国制造业的未来,这就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那时候富士康郭台铭也跟着表态,“我要在美国打造一个全球最先进的制造工厂”。同年宣布与美国合作一起对付华为,在一则采访中还强调道:
“中国市场需要我,不是我需要他们,我是给他们饭吃” 。
然而整整8 年过去了,“第八大奇迹”只盖了一座空厂房,新建的道路上荒草丛生,就像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偌大的玻璃球,格外突兀。

期间拜登上台后,还专门跑过来,对着媒体怒斥,这就是特朗普和郭台铭一起合作的“骗子工程”!随后宣布烂尾工厂,由微软接盘。
那么为什么当初,特朗普心心念的制造业回流,化为泡影了呢?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止是特朗普,09 年奥巴马刚上台不久,也提出过重振美国制造业的计划,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因为十五年前后,他们面对着一样的难题。
首先是美国高昂的人工成本。
郭台铭当初去美国后,非常努力,但还没开始,就卡在了第一环——招不到工人。
富士康支付给美国工人的薪资,是中国工人的6-8倍。
然而即使如此,依然找不到人。于是他又是跟大学和技校合作,又是对接退役军人窗口,但就是没人愿意干。
他最后才知道,美国福利高待遇好,赚钱的行业有大把,根本没有人愿意苦哈哈进厂。即使躺着不动,也不会进厂干活。
但比招不到人更艰难的是,美国上下游制造业配套也是严重缺失的。
前段时间,特朗普对全球打响关税战,马斯克默默转发了一个视频,这个视频的内容,是一位已故经济学家,讲述一只铅笔的来源。

啥意思呢?
马斯克其实想告诉特朗普,一支木质的铅笔,不是靠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数千人的合作。
笔的木材来自于华盛顿被砍的树,砍树又需要刚才做的锯子,而钢材又需要用到铁。中间的“铅芯”,实际上是石墨,可能是来自南美洲的矿,铅笔的顶部还有橡皮擦,背后的橡胶可能来自于马来西亚,而马来西亚的橡胶树,则是从南美洲进口的。
制造业是集群性产业,靠扎堆在一起充分交流合作生产,才能形成规模效应,以创造成本优势,这对于已经去工业化高达半个世纪的美国来说,显然不太可能。
人工成本,以及配套产业链缺失,决定了,在美国制造的商品,价格要远高于新兴发展中国家,根本没有优势。除非在技术上形成碾压,比如过去的芯片产业。
过去我们高中低端芯片都没有,美欧韩有绝对市场定价权,人家说多少钱,我们就只能花多少钱买,2019 年,科技战,美国禁止使用 ARM 架构后,我们的手机行业差点停摆。
那时候我们也想发展芯片产业,但很艰难,核心材料 90% 靠进口,光刻机被 ASML 严格控制,ASML的老板说:
给中国人图纸,他们都研究不明白。
制造环节,彼时中芯国际刚量产14纳米,但良品率只有可怜不到50%,不仅离大规模商业化有一定的距离,甚至还比台积电的7纳米工艺落后整整两代。封装环节稍微好点,市场占有率超过一成,但更高端的3D封装技术基本被国外垄断。
第一轮科技战,让中国人彻底清醒了,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于是,举国上下都开始重视这事儿了,国家给政策,高校给人才,市场给资金,成千上万工程师没日没夜地工作。
七年后,再回过头来看看。
上海新昇的12英寸大硅片月产能突破50万片,国产光刻胶通过台积电认证开始供货,国产光刻胶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不足5%涨到30%。
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完成量产验证,中微公司5纳米刻蚀机进入台积电产线,北方华创的薄膜沉积设备覆盖了所有成熟制程,整体设备国产化率从15%飙升到50%。
2024年,东大光刻机进口减少六成,但芯片产能反增两倍,气得 ASML总裁直言,我们不是在制裁东大,而是帮他们节省采购经费,在设计领域,华为海思在禁令下转向鲲鹏服务器芯片和昇腾AI芯片,昇腾910B性能接近英伟达A100,国产 GPU厂商摩尔线程推出消费级显卡,设计能力不再依赖。
制造环节,中芯国际7纳米工艺良品率达到90%,2024年量产的N+2工艺相当于台积电5纳米水平,晶圆月产能从2018年的5万片提升到2025年的18万片。
封装测试更是杀出血路,通富微电的3D封装技术把芯片性能提了30%,华为麒麟9100的封装密度比苹果A18高15%;长电科技把XDFO1 Chipet工艺用于资产、先进封装市占率从10%冲到36.94%。
五大环节的连环突破,把东大芯片营收从2018年的6500亿干到去年的2.3万亿,自给率从15%提升到50%,芯片贸易也从逆差变成了顺差。
去年东大芯片出口额突破万亿大关,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首次超越韩国成为全球第三大芯片供应国,标志着我们正式从制造大国迈入高端制造强国的行列。
制造业的根本,在于成本优势和技术实力,更残酷的是,在这之外,还有一个致命的因素,货币优势。
就拿造船业来讲,中国这几年抢走了韩国的主要订单,韩国船企只能眼巴巴看着。为啥?
即使在同等技术条件下,韩国的贷款利率是中国的 2 倍以上,大订单竞标的时候,会评估谁更有资金能力。这时候韩国企业融资成本太高,根本扛不住,只能把订单拱手让给中国。
这就是特朗普千方百计让美联储降息的原因,因为借贷利率降不下来,美国别说回流制造业,连现在仅存的制造业都没有任何国际竞争优势。
但美联储却在降息面前,吞吞吐吐,不是不想降,是害怕降了以后,通胀起来。而通胀起来,又会推高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所以特朗普想发展制造业几乎是不可能事件,如果硬要发展,起码是以 20 年为单位,源源不断地投入。
而按照美国总统 4 年换一届,下一届是否还推崇回流制造业战略,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所以现在特朗普逼全球制造业厂商去美国发展,但大部分无动于衷,因为在成本、配套和利率之外,还有一个最不确定的因素是政治。
如果下一届美国总统,从闭关锁国改为改革开放了,那么之前投资到美国建厂的成本,基本会全部打水漂。
特朗普第一任期,做不到制造业回流,第二任期,依然做不到。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用政治和武力,强逼欧美日韩和中国台湾,上供企业。
欧洲已经反过味来了,欧盟大举反对大旗,说要向亚洲靠拢。
韩国一直都是美国的附庸国,穿一个裤子,倒是无所谓,日本现在也在做无声的抗拒,至今都在深度博弈。
而中国台湾,像台积电和富士康这种企业,可能就真没办法了。
他们一旦走了,那么台湾经济可能会被直接带崩,那时候可能就只剩下了一个被美国抽空的躯壳,任由摆布。
所以在今天的关税贸易战背后,实际上藏着一个更具有突破性的大事件,我们可能有幸见证这一历史性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