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美国谈了什么条件?
作者:印闲生
来源:江宁知府(ID:jiangningzhifu2020)
当地时间4月16日,备受关注的美日关税谈判在华盛顿举行,日方派出了以经济再生大臣(又译作“经济振兴部长”)赤泽亮正为团长的代表团。
按照惯例,类似的谈判应该到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进行,由赤泽亮正跟美方部长和贸易谈判代表展开磋商,如果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果,总统可以视情况礼节性接见一下。
可怎料赤泽亮正一行被直接带到了白宫,特朗普亲自出面参与谈判——此前美方通知日本的谈判代表只有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谈判代表格里尔。
在这种部长级会谈中,国家首脑直接加入的做法十分罕见,一方面反映出特朗普急于尽早达成协议,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日方施压的意味——毕竟我是大国总统,而你只是个小国部长,有些话我能讲你不能讲。
会谈期间,特朗普谈了许多赤泽亮正根本无权限回复的话题,比如涉及《日美安保条约》义务、驻日美军军费分摊等。
这其实是特朗普的惯用伎俩,即将防务、安全问题掺杂进贸易谈判,以“算总账”的心态去施压盟友。
50分钟的会谈结束后,特朗普送给赤泽亮正一顶签名版红色MAGA帽子,然后到个人社交媒体发了一则推送,称“Big Progress”(重大进展)。

照片中赤泽亮正满面春光,陶醉在大总统的光环里,事后赤泽对媒体表示:
“我真的很感谢特朗普总统今天抽出时间与我会面,坦率地说,就地位而言,我显然远低于他,所以他出来直接与我交谈的事实让我由衷感激……”
值得注意的是,除开头50分钟的会谈发生在椭圆形办公室外,接下来赤泽亮正跟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贸易谈判代表格里尔的谈判也都在白宫进行。
白宫面积不大,就那么几间办公室和会议室,是专门服务于总统本人的。
美方把对日本的关税谈判直接安排在华盛顿权力中心来举行,肯定是特朗普明确指示的,隐含着总统随时出席并拍板决策的意味,足见其重视程度之高。

白宫建筑群鸟瞰图。

2018至2019年中美贸易谈判期间,会谈地点基本是在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或白宫旁边的艾森豪威尔行政办公楼进行。图为2019年2月21日中美谈判时的场景。
截至目前日本被美国加征了哪些关税呢?
1、10%的“对等关税”,适用于约1430亿美元的所有商品,若无法达成协议,90天后将升为24%;
2、25%的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关税,其中整车出口占日本对美总出口的28.3%,汽车零部件占5.8%,为排名前二的两项,总金额约480亿美元;
3、25%的钢铝关税,日本对美钢铝出口只有20多亿美元,影响不大。
按照日本方面的预期,最好的情况当然是能够全部取消关税,在此基础上日本可以予以美方一系列“补偿”,比如:增大对美投资、增加购买美债、扩大进口美国商品等等。
可以想象,类似的条件日方肯定是提过了,因为早在今年2月石破茂与特朗普的会晤中,就曾承诺将增加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并将对美投资增至一万亿美元。
然而特朗普对于关税的强硬立场超出了日方想象,尽管在社交媒体上发了“Big Progress”,但那更像是个人宣传以及舆论施压,事实上,4月16日的美日会谈并没有谈出任何成果。
石破茂在东京听取了会谈简报后表示:
“日本和美国各自的立场之间仍然存在分歧,未来的谈判不会容易,但特朗普总统表明会给予日本最优先的谈判地位。”
美国媒体则称,双方都表达了善意,但除了同意再次会面外,几乎没有取得进展。
作为当事人,赤泽亮正除了领到一张合影和一顶帽子外,也没有额外收获,他会后表示“防务议题可能已被列入议程”,暗示会谈内容超出自身权限,颇有推卸责任的意味。
据悉,日美两国正协调于本月内举行第二轮部长会议,双方均表示“日本是关税谈判的首要对象”“考虑在90天期间达成交易”。
有分析认为,特朗普的要求可能是在保留10%单边关税和特定行业关税(汽车、钢铝、药品、半导体)的基础上,要求日本扩大进口美国能源和农产品(特朗普抱怨日本对大米征收700%的关税),并大幅增加驻日美军军费分摊。
这样的条件对于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石破茂政府来说是很难接受的,相当于被征关税后又被美方敲诈勒索了一番。
实际上,除了搞得天下大乱的“对等关税”外,特朗普对于特定行业关税的态度同样引人关注,先前他曾公开宣称汽车关税将是“永久性的”,没兴趣谈判,不会给予任何例外。

一艘从横滨港开往北美的货船,2024年日本对美国的顺差为680亿美元。石破茂形容本轮会谈坦诚且具建设性,称日方不会做重大让步,也不急于达成协议。

日本横须贺基地的美军航空母舰。特朗普称:“我们支付了数千亿美元来保卫他们(日本),但是他们不付任何钱,而且如果我们受到攻击,他们不必做任何事情来保护我们。”
之前解释过,特朗普第二任期重塑全球贸易体系的根本思路是“关税等级制”,套用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一个比喻:
“有一个绿色、一个黄色和一个红色的桶,我们让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在哪里。”
“绿桶”里装的是美国盟友,它们将获得关税优惠,比如10%的基础税率。
“黄桶”里装的是一些游离国家,它们将面临某种程度的贸易壁垒,比如25%的关税税率。
“红桶”里则是被视为竞争对手的国家,将面临高额关税,形同脱钩。
最后还有一个“金桶”负责装美国自己——对于那些高科技和战略性产业,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抢到自己手中,即使盟友也不被信任。
这其中,日本是美国铁杆盟友和亚太战略的基石,属于典型的“绿桶”国家,而第一时间求饶却仍得不到美方积极回应的越南则属于“黄桶”国家。
作为典型代表,美日关税谈判和美越关税谈判具有相当程度的指标意义,除英国外,韩国、中国台湾省、印度和欧盟等很难拿到比日本更优惠的条件,而美越关税水平也将一定程度上反映美国对东南亚出口加工型国家的政策立场。

中日韩自贸谈判在经历过七八年的中断后,再次磕磕绊绊地启动。
文章最后,谈谈中日韩合作的前景。
现阶段中日之间是没有双边自贸协定的,中韩自贸协定于朴槿惠时期谈完并生效,目前正启动第二阶段升级谈判,除此之外就是RECP框架下的自贸协议,但相比双边协定来说水平还是偏低。
如今在特朗普的压力之下,舆论将对美出口视为“头等大事”,可事实上,即使以日本的角度看,其对美出口金额(约1430亿美元)也仅仅比对华出口金额(约1248亿美元)多12.7%。
假如中日或中日韩自贸协定达成,贸易金额势必还会明显升高。
因此,当下许多朋友期待中日韩能够尽快重启自贸协定谈判,并取得积极进展。

想法固然好,然而实际推动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近些年关税和自贸协定已经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甚至上升至国家安全与阵营立场层面。
有韩方学者表示,中国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的主要动力是旨在对抗美国,“可中国(在对美贸易问题上)已无所失,但韩国和日本有很多要失去,所以这种协调不会发生”。
日本同样如此,尽管近期传出石破茂可望在五六月访华,有加快改善中日关系的想法,但这很大程度上仍是为了强化对美杠杆,让日本在面对美国讹诈时更有底气。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中国其实很愿意充当美国盟友们的“杠杆”,也愿意帮助它们“抬价”。
站在中方角度,只要它们与美国达成的协议里没有被附加“中国条款”,只要它们不再无条件服从于美国,就不算是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