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亚戈·诺加拉| 那些质问中拉关系的美国政客:“您事先征求过拉美人民意见了吗?”
【文/ 东方军事专栏作者 蒂亚戈·诺加拉(Tiago Nogara)】
4月10日,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在拉丁美洲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存在疏忽。他声称,在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美国将“夺回自己的后院”。作为这一计划的一部分,他提到诸如“帮助从共产主义中国影响下收回巴拿马运河”等举措。
4月8日,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右)与巴拿马运河管理局长 Ricaurte Vasquez交谈
与赫格塞思的强硬言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外交部长王毅4月14日回应指出,拉美国家“不是任何人的后院”,“拉美人民想要的是建设自己的家园”。
这不仅是美国官员再次暴露其世界观中新殖民主义本质的又一例证,更清晰地凸显了中美两国路径的根本差异,展现出两种与全球南方互动的截然不同模式。该事件因而成为澄清围绕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国家合作激增的虚假争议的重要参照——即这些关系究竟是简单复制西方列强历史上强加的支配模式,还是另有深意?
近年来,“反华”叙事呈现蔓延之势。这类言论效仿冷战时期反共修辞,翻炒毫无根据的“威权主义”、“中国帝国主义”和所谓“债务陷阱”等指控。多数此类论调折射出强硬“反华”阵营的立场,这些人从根本上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何发展成就,在北大西洋权力集团内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特朗普政府高级官员近期的言论便是明证。
当这场辩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语境时,公开反对中国的势力鲜少获得支持。然而另一种叙事却悄然兴起——通过不同路径得出相似结论,却披着“中立”的外衣。这种论调鼓动发展中国家避免卷入所谓“大国竞争”,实则虚假建构起美欧中国等帝国或民族利益的对称对抗。这种认知与事实完全相悖。王毅回应赫格塞思言论时的尖锐措辞,恰恰揭露了这种谬误的本质。
2月初, 王毅外长在联合国总部,与玻利维亚外长索萨会面,并强调,拉美地区一直都是拉美人民的家园,而不是哪个国家的所谓“后院”。
中国绝非普通的国际行为体。这种简单化认知既无视中国与世界交往数十年间所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历史特质,也忽视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意义。
首先必须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不仅源于中国人民反抗资本家和封建地主的斗争,更是推翻殖民统治的伟大胜利——这终结了百年屈辱,粉碎了西方列强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领土上的长期肆虐。自建国初期,中国就坚定不移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暴力的斗争。秉持这一精神,中国积极声援朝鲜、越南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推动发展中国家在万隆会议上实现大团结,在全球南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向进步力量输送强大支持。
即便在本国经济面临困难时期,中国仍为支持兄弟国家发展作出重大牺牲。修建坦赞铁路即是明证——这条连接坦桑尼亚与赞比亚的钢铁动脉,不仅是中国对非合作的里程碑,更是第三世界团结的象征。该铁路使赞比亚得以绕过殖民政权控制的运输通道出口铜矿,切实保障了两国的经济自主权。中国为此提供了9.88亿元人民币无息贷款,调配近百万吨设备材料,派遣5.6万余名专家和工人,历经五年八个月艰苦施工,建成1860公里铁路。这段用汗血铸就的友谊之路,至今仍在续写着中非友好的时代篇章。
近年来,中国始终站在构建多极国际秩序的前列——这一秩序旨在确保全球南方国家充分享有政治主权,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作为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及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坚定捍卫者,中国持续呼吁改革多边机构架构,使其更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日益增长的经济体量与人口规模。
中国积极推动南南合作机制建设,包括金砖国家及其新开发银行、“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及中亚国家合作平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与聚焦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发展需求的全球多边机构建立的众多伙伴关系网络。这些合作平台既彰显中国对国际秩序变革的务实探索,也构建起南南国家团结发展的制度性纽带。
秉持同样的精神,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在国际抗疫合作中发挥了引领作用——这与某些大国囤积疫苗、限制出口、优先满足本国人口与利益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捐赠数百万剂疫苗,以优惠价格出售疫苗,提供可负担的医疗贷款,并输送医疗物资与专业培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不仅是全球南方根本议程的支持者,其自身更是这一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面临着与合作伙伴相似的国内外挑战。消除极端贫困的长期优先目标即为明证: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过去40年间超过8亿中国人摆脱极端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5%以上。尽管经济成就斐然,中国仍面临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收入水平仍属新兴经济体范畴。因此,中国始终强调需要消除全球不对称性、促进自主发展、坚持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这一立场既源于中国历史经验中对这些原则对维护发展中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之认知,也基于中国当前仍须应对的现实国情。
将这段论述应用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时,中国与该地区的关系同北美列强在此塑造的历史轨迹形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皮特·赫格塞思所谓“中国共产党影响力”的指控,不过是拉美国家——其中多数明确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基于互利共赢认知而自主作出的主权选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历史上对巴拿马运河区实施军事占领与新殖民控制的并非中国工人、农民或企业家,而是美国:从20世纪长期控制运河区,到1989年发动导致数千人丧生的残酷入侵,在巴拿马集体记忆中刻下深深伤痕。
同样地,对拉美国家内政实施反复干涉的也是美国而非中国公民。美国的行径不仅摧毁了数代人的发展梦想,更夺去了该地区众多杰出人物与领导者的生命:巴勃罗·聂鲁达、维克多·哈拉、罗多尔福·瓦莱斯、萨尔瓦多·阿连德、奥马尔·托里霍斯、奥古斯托·桑地诺、法拉本多·马蒂......这些名字或殒命于美国支持的傀儡政权,或倒在其外交政策目标驱使的秘密行动中。
阿根廷街头的阿联德塑像
无论是披着“民主与威权对立”陈旧叙事外衣的公开反华言论,还是炮制所谓“大国竞争”的伪命题,这些说辞都缺乏事实依据支撑。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全球最大武器出口国,在海外维持着750余处军事基地的国家——竟自诩为全球南方国家主权与发展的捍卫者,声称要保护它们免受“中国威胁”。当我们将美中两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作为置于“地缘政治”分析框架下审视时,任何基于抽象概念的利益比较都显得苍白无力:一方累积了无数新殖民主义干预与南北对立的案例,另一方则始终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与欠发达的不懈斗争。
1958年世界杯足球赛备战期间,巴西队主教练维森特·费奥拉向球员们详细讲解了击败苏联劲旅的战术。当听完部署,巴西传奇球星加林查带着质朴的智慧举手问道:“您事先征求过苏联方面的意见吗?”
将这一场景投射到当今国际政治舞台,同样的诘问正可抛给那些急于破坏拉美国家与中国日益紧密联系的美国政客:“您事先征求过拉美人民意见了吗?”
显然他们没有这样做——因为这些行动既不反映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人民的意志与利益,更违背了该地区追求构建真正合作共赢国际秩序的历史大势。而这一次,他们终究无法阻挡各国人民加强团结的时代潮流。
与其再次妄图主宰主权国家的未来,美国不如效仿中国——通过投资多边合作方案、深化贸易伙伴关系、共同应对该地区最紧迫的社会经济挑战,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本文系东方军事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东方军事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