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峰回路转本人
如果对比中国和美国老百姓的基础生活消费,就是"肉蛋奶”这种东西,中国基本上是美国的数倍。如果对比消费电子的最典型代表:手机,中国也比美国多出去一倍多,消费电子是芯片这种现代科技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如果对比单品价值最高,产业链条最长,最能代表中产阶级消费力的代表:汽车,特别是科技含量最多的电动汽车,中国也比美国多出一倍以上。那么为什么“经济学家”们会有相反的看法?因为他们只会看表面,不会思考实质。从数字上看,美国消费的金额的确是最大的,但如果剖析细节:1. 美国消费的大部分是“内循环”,比如金融,医疗,教育,法律,都是美国内部“左手倒右手”的事情,跟别人没啥关系。2. 美国是个低生产力国家,几乎没能力制造商品,全靠买。相比之下中国是进口原料然后自己生产。因此美国的物价远高于中国,实物消费的水分极大。打个比方,假设我住在一个地方,每个月房租花8000,光吃盒饭又花了2000,为了活命一个月花一万;你住在另一个地方,吃喝拉撒一共才3000.如果经济学家说我的消费能力比你高,你认同吗?在国际贸易里面,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决定于它进口原材料和出口制成品的能力。原材料基本上是没什么“不可替代性”的,但数量又很庞大,意味着一个大量进口原材料的国家,只要稍微有点那个倾向性,就会重塑国际经济格局。假设有个穷的叮当响的小国,本来国内一点希望都没有,经济一片死水,现在中国人跑去说,我看你家的鲜花挺别致的,以后每年给爷爷我送一批来。然后这个小国就出现一批老板因为搞鲜花贸易发家了,挣了钱他们就会投资、消费,比如搞搞生态旅游,吸引一些老外来玩,然后配套餐饮住宿也要发展起来,出现更多有钱的老板。最终这个小国可能就会演变成以鲜花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实际上你把这里的鲜花换成别的东西,就是此刻中国正在对一众小国做的事情。而穷国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对工业品的需求是远超过发达国家的。因为消费从本质上还是个人口约束的东西。我有个朋友是做键盘的,他说一个人撑死了也不可能使用超过三把键盘,所以他认为中国带着发展中国家干才能消费更多的键盘。然后再说说这个出口能力。还是拿前面的“鲜花共和国”举例,现在换一个视角,你说爷爷我喜欢鲜花,人家凭啥就给你上贡呢?图啥呢?再穷的国家也有相对富的人,他们在活下来之外就要消费点“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说他可能想开车,玩手机,那就不仅需要进汽车和手机,还要修路,修基站。哥们对着地球仪沉思:哪位大哥能同时给我提供汽车、手机、公路以及基站?然后有点钱需要改善生活的老外跟有点货需要搞钱的中国老板那就郎情妾意,相见恨晚了。老外说大哥你帮我造了这么多好东西,小的要拿啥还恩情啊?中国老板说,眼瞅着你家也没啥好东西,但鲜花挺别致的,就拿这个还吧。能对国际经济格局指点江山的大国,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你要能造出来别人梦寐以求的货,第二你能吃下别人家的土特产,然后你就有了这种能力:本来美国就有这个实力地位,当年我们就是那个“穷国”,咱们曾经为了购买美国及其盟友制造的“进口货”,要加班加点干活造出点不值钱的东西跟人家换。美国去工业化之后,它的经济实力主要是建立在世界人民使用美元的惯性上,说白了就是大家成了思维定式了,出口就是换美元,进口就是拿美元换东西,若是没出什么差错,谁也不会主动质疑这件事的合理性。因为如果你能换到美元,又能拿美元换到东西,这事你就不觉得有毛病。但是川总一番穷折腾,逼迫大家回到“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问题了。金融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就好比公司里面的财务,本来好好干活,帮大家管好账户,挣点服务费,甚至偷摸吃拿卡要,大家也能接受,毕竟换谁干财务,也不能不给人家钱。但川总好比说,我不要偷偷摸摸,我要光明正大,哥们要明码标价的抢钱。这就好比财务在年会上大喊,你们这帮SB,老娘我揩油挣的钱比你们这些高管都多。客观地说,要绕开美元用其他方式贸易,也不是没挑战的,因为各国老板天然是不相互信任的。我就这么说好了,今天来个阿三跟你打电话,说要用印度卢比买你家的产品,你发货不?你肯定不发货,但如果他美元现款打进来,你就发货了。本质上并非今天的美国有什么东西值得你追求,而是美元用的多,用得久,你的风险被别的老板们分担了。然后川总说,小样你naive了,哥们我更不靠谱,这就迫使你重新思考美元之外的结算方式。不过我要说一句大实话:研发芯片可能很困难,但两家互相有贸易需求的老板,要找到美元之外的结算工具,肯定没多难。毕竟咱们人类有一千年以上的国际贸易历史,绝大部分时候都没有美元这个东西。老川的贸易战本质上是强迫各国老板思考“如果没有美国怎么办”。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可能生意会有剧烈波动,但大家要相信老板们的智商(和对财富的追求),你可以质疑老板们的人品,不能质疑老板们的脑子。我就这么说吧,就算外星人把美国一夜给变没了,各国老板们还是会继续做生意的。比如说为什么这段时间CIPS的业务量剧增。说白了就是因为老川,以及未来的美国总统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很多老板没法预测美元的走势,然后觉得直接持人民币也不错。说白了,一个外国老板跟14亿中国人一样持人民币,天塌了有14亿人跟他分担风险,有啥好怕的?而且在贸易战的预期下,老板们觉得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工业制成品价格是看跌的,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通缩,那就更没什么好怕的,因为就算哪天不想持人民币了,还可以换更多的货,赚了。而美元的情况就不同了,今天老川可以说加税就加税,明天会发生什么?万一老板存在美国银行里面的钱被人薅一把财产税,找谁说理去?万一其他老板也这么担心,美元能买的商品少了,四舍五入财富不就缩水了?我愿意拿辛苦劳动生产的东西换一种货币,是因为我可以预测该货币可交易我想要的东西。老川搞这么极端的贸易战,老中都不理他,这就是“盘子大,政策稳”的直接证据。如果老川再坚持折腾半年多,就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因为半年多老板们就要复盘25年生意了,到时候一看,隔壁做人民币国际贸易的老板挣钱了,哥们我坚守美元生意亏了。老板说,kao,早知如此何必当初。26年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