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印闲生
来源:江宁知府(ID:jiangningzhifu2020)
就在一周前,欧盟外交官员还乐观地表示,预计不会像日本、韩国、加拿大等美国盟友那样收到来自特朗普的关税信函。然而7月12日,特朗普在自家社媒平台贴出了发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墨西哥总统辛鲍姆的信函。信中列明欧盟将面临的30%新关税——明显高于4月初所宣布的20%,同时提出“对美国完全开放市场准入,不向美国商品征收任何关税”等激进要求。至于墨西哥,特朗普用语更加不客气,除宣布30%关税外,还表示“须制止毒枭将整个北美洲变成毒贩乐园的企图”。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关税信函通常是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再由正式外交渠道传递各国,这是一种非常失礼的行为。简单来说,德国担心汽车出口,爱尔兰担心制药业,意大利和匈牙利领导人则顾及他们跟特朗普的亲近关系。这些依赖对美出口的国家希望欧盟委员会迅速妥协以达成协议,德国总理默茨日前称“宁愿快刀斩乱麻”。与德国2024年创下1720亿美元的对美出口纪录不同,同期法国对美出口只有510亿美元,且产品高度多样化。法国对美出口主要货物包括航空航天产品、饮品、药品和化妆品等,毛利较高;不仅如此,法国还进口了近6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这些不依赖对美出口的国家腰板很硬,希望欧盟委员会坚持底线不要妥协。特朗普关税威胁发出后,马克龙第一时间在X平台上“强烈谴责”,要求欧盟委员会“运用其拥有的多种工具,加速准备可信的反击措施”“现在是义无反顾地捍卫欧盟利益的时候了”。这就是欧盟跟美国搞关税谈判最大的难题所在——如果牺牲法国的饮品、波兰的农业去为德国汽车争取优惠条件,内部必然炸锅。“美国对欧盟出口征收30%关税将对跨大西洋的必需品供应链造成干扰,伤害两地商家、消费者及病患。欧盟继续寻求在8月1日前与美国达成协议,但会采取一切必要方式保障欧盟权益,包括相应的反制措施。”实际上,欧盟在谈判中已经做出了诸多重大让步,比如原先困扰美欧关系的“数字税”问题(即欧盟针对美国科技大厂的罚款),欧方悄悄从预算提案中删除了征收数字税的内容。可即便这样仍无法让特朗普满意,双方在汽车和农产品税率上陷入胶着。经过这几个月的观察,特朗普的谈判策略已逐渐清晰——我只在我框定的范围内跟你谈判,有几个重要领域我是一定要赚便宜的,免谈。汽车(减少进口)和农业(增加出口)就是特朗普一定要赚便宜的两个领域。冯德莱恩是前德国国防部长,这让特朗普对她更加没有好感。2020年1月特朗普曾明确警告冯德莱恩:“你们欠我4000亿美元,你们德国人没有支付这笔必须支付的防务费用。”长期以来,欧盟、日本、韩国等美国盟友之所以能够与华盛顿维持稳定而紧密的关系,一个关键原因在于美国独特的决策机制。尽管美国每四年就可能迎来一次总统换届,但真正更替的只是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等少数“正部级”以上高官,以及小部分“副部级”关键岗位。大多数负责政策执行和细节打磨的中层官员——比如助理国务卿、助理国防部长、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区域主管们——其实是长期留任的“职业文官”,他们构成了美国政府真正的“骨架”。更重要的是,在传统体制下,新总统上台后通常不会马上拍脑袋做决策,而是依赖内阁部长们的建议,部长们又必须征求下属文官系统的专业意见。这是一套层层传导、步步过滤的机制,确保美国的对外政策即便换了总统,也有相当的延续性与可预测性。美国的盟友们可以通过与中层官员频繁对话,实现政策上的互通有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白宫的最终决策。特朗普绕开了国务院和五角大楼的专业官僚体系,采取类似“CEO治国”或“美版中央集权”的方式——高效、直接、自上而下。尤其在外交事务领域,特朗普往往亲自定调,不需要也不愿意等待专业机构的“政策打磨”,这使得美国盟友们再也无法通过“慢慢说服副国务卿”这种温和路径来影响白宫政策。对于包括国务卿鲁比奥在内的绝大多数美国高级官员来说,他们的影响力明显被削弱了,套用一句官场名言:“你想什么呢,领导已经替我们想好了,你需要做的就是执行。”很多朋友或许忘了,欧盟成立以来最致命的一击——英国脱欧,就发生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当时他曾力挺英国脱欧政党,给欧洲一体化进程造成严重打击。2019年6月3日,特朗普偕夫人及子女抵达英国,展开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当时正值脱欧辩论最激烈的阶段,特朗普在行前对英国内政频频放炮,不仅干涉英国首相选举,还为“候任”首相提出“脱欧方略”——拒绝向欧盟支付500亿美元的脱欧费,并退出脱欧谈判(即“硬脱欧”方案)。“空军一号”专机刚在伦敦着陆,特朗普就发推文大骂批评他的“留欧派”伦敦市长萨迪克·汗是“冰冷如石的失败者”。连美国《华盛顿邮报》都看不下去,担忧称“如果说现在英国像一个汽油桶,那么特朗普就是一根火柴”。为了激励“脱欧派”,特朗普宣称,一旦英国无协议脱欧,他将立刻推动与英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以弥补英国在对欧盟贸易中的损失。如今再回头看今年5月8日英美达成的关税协议,特朗普给英国的条件确实相当不错了——10%关税+进口汽车配额+购买美国飞机和农产品。我们甚至可以反向推理一下,假如欧盟最终拿到了比英国更好的条件,那岂不是向世人宣称应该抱团应对美国?进而证明欧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前文提到过,早在去年美国大选结束后,布鲁塞尔就拟定了应对特朗普归来和中美战略竞争大局的“上、中、下”三策。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对欧盟贸易的强硬立场可能会推动中欧走得更近,这种说法固然没错,但需要注意的是,欧盟首先将穷尽所有办法“讨好”特朗普,走投无路之际才会寻求其他路径。欧盟当前的做法是私下承诺跟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紧密合作,并公开制造一些小的对华贸易摩擦,以此作为跟美方关税谈判的筹码,只不过特朗普不买账——他要立竿见影的效果,反感任何拖延战术。在对美示好受挫的情况下,不排除欧盟仍拒绝改善对华关系,即两边均不做妥协,坚守待变。如此一来政策延续性固然保持住了,也不用“切换轨道”,但接下来欧盟将在关税、产业升级和地缘政治领域同时面临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的压力。实际上,特朗普团队内部一直有“对欧双轨政策”的思路,拒绝把贸易政策和军事安全捆绑在一起,并希望在地缘政治领域与欧洲切割——美国集中力量应对中国,欧洲对付俄罗斯;我不需要你的帮助,你也别指望我帮忙。什么情况下欧盟会“放下身段”向中国示好呢?需同时满足“美方一意孤行”和“自己独木难支”两个条件。2025年如果欧盟无法跟美国在俄乌停战、关税、军费分摊等问题上进行有效协商谈判,最有可能采取的做法是战略自主,只有当战略自主之路走不下去时才会想到中国。国际政治中,很多时候“一动不如一静”,既然美国与其盟友的矛盾日益发酵,那中国的做法就应该是静观其变,根据形势发展随时调整自身策略。比如策略性缓和与美国之间的矛盾,让特朗普把压力施加给欧盟、日韩和东南亚身上,进而寻求“统战空间”。说起来,中美矛盾其实主要集中在地缘政治领域,经贸关系是被前者波及的。中美在战略产业领域早就分道扬镳,目前美国对华进口货物多为“实打实的需求”,其中许多品类其国内已不再生产,也大概率无法“回归”。而特朗普心心念念的那些真正能回归、想回归的产业,如汽车、半导体、制药、钢铝等,则多在欧洲和日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