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末败局的反思看特朗普关税战!
作者:猫哥 今天我们聊一聊明末这段历史。
本文由公众号猫哥的视界(ID:maogeshijue)授权转载。
但凡是历史爱好者,最是意难平大概就是明末这段历史。
好端端一个汉人政权因为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失误竟然被满清这个蛮夷乘虚而入,窃取华夏几达三百年。
那么明末的败局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1李自成的失误
对于明末的败局,郭沐若老师曾经在1944年写了一篇《甲申三百年祭》。
在这篇名噪一时的文章中,郭沫若老师把李自成的失败原因归结为夺取北京后,整个大顺迅速腐化,同时没有处理好吴三桂的问题,才导致了失败。
这个观点其实是很值得商榷的。
首先,李自成从夺取北京到从北京撤走,满打满算也就一个多月,中间李自成还率领主力去山海关打了一仗。
在这样紧迫的时间里,一个已经完成政权建设并且初步完成军队正规化建设,在攻占北京之前军队军纪还是相当不错的。
政权与军队所谓迅速腐化丧失战斗力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另外,吴三桂的作用被后世扩大了。
吴三桂的军队投降清廷,并且充当带路党固然是满清能顺利入关并且攻占北京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即便如此也解释不了,为什么李自成从北京撤出之后,一溃千里。
从河北败退到山西,从山西败退到陕西,最后连陕西大本营也站不住脚,又向湖北溃退,最后在九宫山毙命。
为什么在攻占北京之前,顺军是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从北京撤出之后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
不但打不过清军,连跑都跑不过呢?
这里必须得承认,顺军在攻占北京之后面临的主要对手是清军。
在立国之初清军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甚至可以认为,那个时代的清军战斗力之强基本是农耕文明的巅峰,对上同时代任何军队都是降维打击(清军战斗力为什么这么强我后面来说)。
但是清军战斗力再强悍也有一个无法弥补的短板,这个短板就是人数太少。
清朝立国之初,满洲常备军队也就是3万多人,多尔衮入关,在八旗三丁抽二极限动员情况下,也就凑出5万多人军队。
加上汉八旗蒙古八旗(或者是投降的明军,或者是投附的蒙古人),也就还能凑出3-4万人。
也就是说,多尔衮入关拼尽全力也就凑出近10万人的军队。
加上吴三桂投降的关宁军(山海关大战之后剩余1万人多一点),总数也就是10来万人。
这么一支军队别说放到整个中国,就算是放到北方地区也不够看的。
光是比较重要的城市派出军队驻扎,也控制不了多少地区。
大家对比一下抗日战争。
日本在关内投入近百万军队,占领了半个中国,这个半个中国还是缩水版的,因为不算东北、西北,日军占领区才勉强算是半个中国。
日军百万大军分散到中国广大地区,在很多城市驻防部队都是象征性的,比如很多县城只有几个日本兵。
日本百万大军都不够看,清军十来万人别说是征服整个中国,就算是把李自成大顺政权控制的广大北方地区全部拿下来都是很困难的。
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面对清军的冲击,顺军不但野战打一次败一次,而且城池也守不住(即便是号称天下雄关的潼关、太原)。
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整个北方(包括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拱手让出,让清军轻松占领了整个北方。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顺军在面对清军攻击下这么拉胯呢?
为什么从北京撤出之后,顺军就一溃千里,完全无法与清军抗衡呢?
在明朝覆灭之前,清军入关劫掠,明军虽然一如既往的拉胯,但是大的城池基本还是能守住的。
为什么能轻松战胜明军的顺军却反而守不住城池呢?
大顺政权的溃败主要原因还是政治层面出现了严重错误。

农民军起义要搭建政权班子没有知识分子参与是不行的。
李自成最大的悲剧就是投奔他的知识分子——不管是刘金星、宋献策还是李岩都是主流社会边缘化的知识分子。
这些知识分子最大的硬伤就是没有官僚体制的管理经验,很多事情就容易想当然。
比如政治路线上,这些知识分子给李自成提出了一条匪夷所思的建议。
这个匪夷所思的建议就是为了争取底层民众的支持,主动提出对老百姓免除赋税,也就是不纳粮。
如果对老百姓全面免除赋税,政府与军队的开销怎么办?
他们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去勒逼官员献出财富。
这在17世纪的中国,简直就是一个政治自杀的方案。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普通民众虽然数量巨大,但却是一盘散沙。
除非你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基层政权,并且有足够的干部将民众组织起来,否则为了讨好底层民众对官僚阶层财富动手,基本就是与全天下为敌了!
300年后,中共的土地革命虽然也是走类似的政治路线,但是中共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并且培养了大批干部去动员组织农民。
就这样,中共的土地革命也花了二十几年时间才取得胜利。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连县一级的行政官员都极度缺乏,居然提出与全体官僚阶层为敌的政治路线,实在是不可思议。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投赴李自成的知识分子都是一群什么货色。
自宋代以降,为什么皇帝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原因无它,士大夫就是官僚阶层,官僚阶层与农村的缙绅是一体的。
皇权不下乡,没有官僚与缙绅的配合,皇帝能耐再大连基本的赋税都收不上来,拿什么治天下?
也就说,争取官僚阶层与缙绅的支持才是古代能动员基层人力物力的唯一渠道。
刘金星、宋献策、李岩等投靠李自成的知识分子但凡有过官僚体制的管理经验,就一定明白上述道理,就绝不可能给李自成提出上述政治方案。
所以,当大顺军摧枯拉朽夺取北京之后,就按照既定方案开始在北京用各种手段勒逼官员献出财富。
消息传出天下哗然,哪有这样坐天下的道理?
虽然在清军入关之前顺军在北方具有压倒性军事优势,但是各地明朝旧官员与缙绅联手发起的叛乱就此彼伏。
等到山海关顺军战败,针对大顺政权的叛乱就如同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不但各地官员、缙绅组织民众杀掉大顺委派的官员,甚至连前期投降的明军也纷纷易帜叛乱。
为什么顺军从北京撤出之后一溃千里?
原因很简单——
没有明朝基层官员与缙绅的支持,大顺军队连基本的粮草补给都征集不了,而且守城的时候完全无法动员城市里的人力与物力,
相反,清军入关之后,政治层面一系列政策措施非常得力(我们后面来讲),迅速获得了北方原明朝官僚阶层与缙绅的广泛支持。
所以,当时在北方作战,顺军说起来好像是在自己主场作战,但是因为基层政权全面丢失,人力物力得不到补充,加上叛乱不断,顺军其实处处掣肘。
十成战力最多能发挥五六分,自然是打一场败一场,兵败如山倒。
清军呢?
说起来是在敌占区作战,但是因为得到原明朝官僚阶层与缙绅的广泛支持,后勤保障完全没有问题。
清军本来战力就远比顺军强悍,又有官员与缙绅人力、物力、情报的全面支持,完全就没有失败的道理。
所以,明末的败局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
李自成的失败是政治层面的失败,军事上的失利不过是政治路线严重错误的衍生结果。
2满清的优势
在清朝立国之初,清军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
给大家举两个案例。
巨鹿之战。
当时清军入关劫掠,明朝派出卢象升总督宣大明军去堵截.
卢象升在巨鹿附近遭遇清军小股部队,双方短暂交战后,天色已黑,于是卢象升安排部队就地扎营。
结果第二天清晨,卢象升就骇然发现,自己营地周围居然黑压压出现数倍于己高达数万的清军!
对于农耕时代的军队而言,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因为这意味着清军通过连夜调动,将分散在数十里范围的几万军队不举火把,整建制运动到明军宿营地附近。
中途没有出现混乱,以至于明军在夜晚都毫不知晓。
说实话,当时清军的组织度已经达到了现代精锐军队的水平。
山海关之战。
多尔衮最初率领军队是准备绕道蒙古,从喜峰口入关,但是中途遇到吴三桂的信使,于是多尔衮率领大军迅速改道扑向山海关。
一昼夜急行军2百里,赶到山海关后,还能参与与顺军作战,并且大败顺军。
满清军队一般是步骑混合,行军还要携带大量辎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能做到一昼夜行军2百里,并且到达目的地后还能保持完整的战斗力,这在农耕时代基本也是天花板的存在了。
大家对比一下,红军的泸定桥之战。
当时红军派出最精锐部队,丢弃辎重,轻装前进,为了抢时间一昼夜行军240里,被后世形容为天兵天将。
17世纪的清军是在携带大量辎重情况下还能一昼夜行军200里,虽然可能与后世的红军还有点差距,但也算是非常强悍了。
军队战斗力第一要素是什么?
装备、训练、后勤这些都很重要,但是战斗力第一要素还是组织度。
组织度越高,军队战斗力越强。
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在装备、后勤被美军全面碾压情况下,还能将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主要原因就是志愿军组织度远远高于美军。
那么17世纪的清军为什么如同开挂一样,组织度已经达到现代军队的水平?
三个因素。
首先八旗基层单位是牛录,一个牛录大致有200—300男丁。
这些男丁基本都是居住在一个村子里,也就是说,八旗基层单位牛录的成员从小就是邻居甚至亲戚,在战场上凝聚力特别强。
其次八旗实施一种类似于永久产权的制度,这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不管是八旗里的官员还是普通的旗人,他拥有的财产别人甚至是政府都无法剥夺的。
哪怕这个人犯了极大的错误被处死,他名下的财产只能转移分配直系亲属,包括部众、牛马、田产等等都是如此。
所以,在战场上八旗士兵人人争先个个奋勇,原因无它,清廷对军功赏赐最重,只要是挣下的家业,就一定属于自己与亲族永久所有。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清军常备军就几万人,但是这几万军队在与明军几十年作战中常常能打出1:100甚至1:200的交换比。
明军几万十几万军队全军覆灭,清军则损失极低。
几万军队相互配合打了几十年战争,屡战屡胜,基层单位成员又都是邻居亲戚,最后就磨合成一支组织度堪称农耕文明天花板的军队。
按:征服中国之后,当八旗军队被拆散了分散驻扎在各地满城之后——也就是八旗战斗力基础被破坏之后,八旗军队战斗力就以惊人速度衰落。
入关之后不到100年,八旗军队就腐朽不堪,几乎已经无法拉上战场了。
正因为清军战力强悍,所以清朝在关外建立政权后容错率很高。
即便努尔哈赤时代政治上犯下一系列巨大的失误,但是因为有一支屡战屡胜的军队,这个政权还是维持下来。
但是即便清军战力强悍,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前,清军6次入关,野战固然都是全胜,却根本在关内站不住脚。
皇太极曾经尝试派出部分军队占据遵化、永平、迁安等城池,作为以后清军入关的前进基地。
结果明军集结了压倒性优势的力量,将这些城池收复。
为什么清军战力强悍在崇祯朝覆灭之前无法在关内立足?
原因就是过去的清军在关内无法得到汉人官僚阶层与基层缙绅的支持。
因为满清在关外政权前期政治上不断试错,入关之后的清廷决策者政治上已经非常成熟。
清廷在入关后的政治操作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首先就是正统性的重构。
满清入关最大的问题就是正统性缺失。
明朝与满清打了几十年战争,满清6次入关,烧杀抢掠,犯下累累血债。
那么怎么让中原汉人接受外族蛮夷的军事征服呢?
1644年五月初三,多尔衮下令以帝王规格为崇祯帝发丧,持续三日,并遣官致祭。
此举将李自成定性为"弑君逆贼",清廷则自居为明朝复仇的"义师",巧妙地将军事征服转化为"为故君雪耻"的道德行动。
此举直接瓦解了汉族士人特别是北方原明朝官僚阶层与缙绅"华夷之辨"的抵抗心理,
有了名分,再给实际利益。
1644年六月,清廷颁布"各衙门官员照旧录用"令,规定凡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不问南北",一律以原品级留任。
此政策在具体操作层面极具弹性:
对前明大学士陈名夏等核心文官,不仅保留原职,还特许其参与"御前票拟",维持其政治尊严。
对地方官员,允许其保留原籍地"回避制度"之外的任职特权。
如江南士绅钱谦益得以留任礼部侍郎,实质打破明朝"北人官南、南人官北"的惯例。
除了原官留任,还给与官僚阶层与士人经济特赦与赋役特权。
1644年七月,多尔衮下令"地亩钱粮俱照前朝会计录原额征解",冻结万历末年加征的"辽饷""剿饷""练饷"。
此举实质将崇祯年间因战乱激增的赋税回调至1618年水平,如江南地区亩税从每亩0.34两降至0.26两。
这种"减税记忆"的制造,使官绅阶层将经济负担减轻归因于"新朝恩典",而非战乱破坏。
1646年《赋役全书》规定:
凡前明举人以上功名者,可优免家中16丁徭役(秀才8丁),并允许其合法包揽他人田地挂靠优免。
这一政策实质将明朝后期被"一条鞭法"削弱的官绅特权重新制度化。
大家站在17世纪北方原明朝官僚阶层与缙绅的立场,对比与大顺政权与满清政权的政策:
大顺:对农民免税,然后对官僚阶层勒逼献出全家财富,很多官员因为这个勒逼政策被用刑拷虐致死;
满清:大义名分是为崇祯报仇,政治上原官留任,并且给与一系列甚至超过明朝的经济与赋税特权;
那么你会支持哪一个政权?
用脚指头想也会去支持满清啊!

更何况满清还拥有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悍的军队!
现在大家能够理解为什么李自成从北京撤出之后一溃千里,在很短的时间就丢掉了整个北方?
满清则轻松实现了对整个北方地区的军事征服。
原因无它,就是人心向背定成败。
这个人心就是在农耕文明时代唯一拥有对农民具有动员与组织能力的官绅阶层。
所以,明末的败局其实就是政治层面的成败。
李自成是政治上的失败,满清则是政治上的成功。
何为政治?
简单的说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在这一点上李自成很失败,满清很成功。
3老美的政治得失
老美的全球霸权基础是军事霸权,但是美军满打满算也就是二百万人。
这点力量与全球广大区域相比,就如同满清入关时区区10来万人却要实现对整个中国的征服一样,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美军是靠着什么能在全球重要区域实现力量投放的呢?
依靠美国遍布全球二百多个军事基地。
那么老美为什么能在全球拥有二百多个军事基地呢?
这是依托于二战后老美在全球建立的盟友体系。
美国与全球大约65个国家建立了不同层次的盟友关系,通过盟友体系,美国实现了在盟友领土上驻军。
这种依托盟友体系建立的军事基地大幅度降低了美军在海外行动的成本。
美国还利用盟友资源进行补充,将军事行动成本摊销给盟友,获得的却是自己在地缘政治博弈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简单的说就是老美就是复制了满清的成功经验,通过盟友体系加杠杆,极大放大了自身军事实力与影响力,以区区百来万海外驻军就建立了全球军事霸权。

甚至美军在海外军事基地驻军控制的模式与满清控制中国模式大同小异——
满清就是在重要城市单独划一块区域作为“满城”,八旗兵丁与家属都驻扎在这里。
主要作用就是监督数量庞大的汉军绿营实现对全国的军事控制。
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满清在全国设置的满城看做是在全国的军事基地。
但是美国的盟友体系目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就是特朗普的关税战。
特朗普的关税战本质就是将内税转化为外税,对全世界国有国家都无差别的撸羊毛。
即便是美国的盟友(包括欧盟、日韩等国),不但要收取15%左右的关税,而且还要这些国家承诺购买大量美国能源以及对美国巨额投资。
这种关税战对美国盟友的冲击不亚于满清入关后“剃发令”的效果,让美国的盟友体系根基严重动摇。
虽然在短期内,我们还不能看到,美国的盟友出现揭竿而起的场面——
因为目前美国大部分盟友在安全问题上还要依赖美国。
但是美军的衰落却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仅仅计算一下美军现役装备的服役时间以及美国军工生产效率就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最多到2025年,美军军事力量会锐减一半左右。
按照美国媒体自己估算,到2035年,美军海外军事基地将减少40%以上。
也就是说,美国关税镰刀动摇了美国盟友体系的根基,叠加未来美国逐步从海外军事基地撤出,美国霸权的崩塌是完全可以预测的。
还是那句话,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越是力量不足的时候,越要讲政治。
特朗普的做法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在美军开始走向衰落的时候,背弃了过去美国政治上的成功策略。
肆无忌惮地用关税镰刀对盟友进行无差别收割,这只会加速美国全球霸权的崩塌速度。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特朗普现在无疑是重韬明末李自成的覆辙,美国最终的国运不问可知。
本文由公众号猫哥的视界(ID:maogeshijue)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