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清朗需要从车企着手,网络水军是由企业雇佣或豢养
「半月谈」的一篇名为《豢养粉丝,是企业塌房的开始》的文章引起激烈讨论,笔者认为仅看标题即可揭示汽车行业营销乱象的根本。

以“豢养”来评价车企、品牌或明星企业家或车企高管对其粉丝群体的养成,这是个人也用过的词;只是一度遭遇“网友”的激烈批评,而现在半月谈也用了一样的词,那么现在看来已经可以直白一些的讲汽车行业清朗的话题了。
两个问题:
水军团体服务于谁?
甲方企业露过面吗?
诸多关于车企、品牌、企业家(含企业高管)乃至于用户遭遇网络水军攻击的案例始终存在两个漏洞,而且是逻辑上的明显的漏洞!在找到对这些角色进行网络攻击的水军团体(公司)之后,有谁想过又问过这些公司为何要自建团队、租用场地、投入设备,以巨大的投入去攻击一些公司或者某个角色?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家公司会无所图或无理由的对某家车企或角色进行攻击,毕竟过程中耗费得到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巨大的;反之,这些网络水军公司显然是受雇于另一家车企的,是收取了这家车企的服务费去攻击其竞争企业的。
所以网络水军公司的角色始终是“刀”的角色,真正的“执刀人”是雇佣或购买其服务的车企。

可是在类似的案例中,有甲方企业露过面吗?
至少目前还没有看到。
从这一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来看,真正让汽车行业不够清朗的角色根本不是网络水军,而是雇佣或购买相应服务的汽车生产制造企业!而现在的某些车企面对行业清朗的重拳也确实有所收敛,但也不过是换了一个方法:豢养粉丝。
什么是豢养?

其原意是饲养牲畜,后衍生为收买并利用的贬义。
原因半月谈的这篇文章再加以个人理解:豢养的角色不再是粉丝!因为粉丝是无偿的为其喜好的人物、产品和品牌付出的角色,而豢养的关键是“养”的操作。看似现在的某些车企创始人或高管是通过其个人魅力或产品技术的构建忠实得到用户群体,实际这种方法至少在大宗消费品的领域里是很难行得通的。
大宗商品的购买往往要耗费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一年到数年的储蓄。
于是在大宗商品消费的观念上,人们往往会非常慎重。

一个企业的人物角色显然代表企业的利益,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逻辑上不会有很多人愚蠢到相信代表企业利益的人去大谈特谈技术、产品和品牌对用户的关怀,这样话术在快消品和娱乐领域里勉强还能有些作用,但如果产品或作品自身不过硬的话,再多的话术也起不到作用。
所以网络上看似有着许许多多的各汽车品牌的粉丝,相信其中大多数都是被豢养的“营销打手”而非真正的粉丝——话说透彻一些,这就是企业豢养的网络水军!只不过给这些网络水军披上了粉丝的外衣而已。
是哪些车企在这样做呢?
不评价。
毕竟“法务无情”是现在的又一个汽车行业网络现象,而这一现象从某些方面来看,是不是在掩饰企业豢养营销打手并变相进行网络水军公关的问题呢?当然绝大多数车企还是好的,法务也是真正的法务,但也不能排除有个别企业在进行类似的操作。

总结:
既然谈到豢养就谈不到粉丝,豢养是两方的利益交换;于是一旦其企业、品牌或产品粉丝进行了拉踩式的评论或资讯传播,其本质就是企业变相组织网络水军团体,对竞争企业进行不正当的竞争。
或许这些企业的企业家们还浑然不觉,认为自己有多大的个人魅力。
实际什么都不是。
这种假象不过是企业各个部门为了迎合企业掌舵人的好恶,通过雇佣第三方公司的网络水军,或者自行组织打造团队用虚假的数据和专业的演员制造出大量对其个人崇拜的现象而已,2K是其中最为典型的角色。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2654261286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2071253046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1886703739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1718931482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1547227398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1383649427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1236586669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1064882459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6185865303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6001578058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5825417526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5657382962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5464444938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5296672835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5112123521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4617457796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4445229099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3522744493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683334000684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713851494537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712828084325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712652185774
要知道汽车制造商就是个造车卖车的,其为消费者提供合格乃至于优秀的汽车产品是理所应当的;否则消费者面对数十个汽车品牌和数百款量产汽车产品,选哪个不行呢?谁真的会吃饱撑的去和一个代表产业资本利益的企业家共情呢?除非其本就是既得利益者,是上游、中游或下游企业的链条上的人罢了。
别把真正的汽车消费者想象那么愚蠢,也别再指望以讲故事的方式与消费者共情,消费者只会与令自己满意的商品和自己口袋里的钱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