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
引言
如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资本主义条件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不仅生活资料表现为商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表现为商品。价值规律必然起作用,资源配置过程中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机制必然发挥作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主要表现为劳动、资本和土地,各种生产要素的买卖必然表现为价格,其变化引导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流动和供求变化。
同时,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流转和供求变化动势必导致其价格进一步变动;价格和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必将导致劳资双方围绕劳动时效长短、工资薪酬的多少展开争夺。
引发劳动者之间对工作岗位、工作报酬的竞争,引起部门内部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和利润最大化的竞争,引起部门资本之间获取剩余价值的竞争,包括产业资本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等量资本获得等量收益的竞争、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瓜分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竞争、职能资本和借贷资本瓜分资本家收入和利润的竞争。

以及农业资本和土地拥有者夺取农业收益和地租之间的竞争等。正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本主义以其特有的方式把社会劳动在部门内部,部门之间进行分配。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大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马克思在《资本论》社会生产中,阐述了商品生产者在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这能够使得资本主义市场更好的对资源流动进行引导,并形成对资源配置的重新组合。
首先,通过部门内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资本家为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使得生产力提升,从而促使劳动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资本家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们进而投入更多的资本到生产中,因而促使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其次,通过部门之间生产者的竞争,资本能够自由流动从而实现按比例配置。各生产部门之间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快慢不同,必然产生极不一致的利润率。而资本家的目的就在于追求利润。
利润率低的部门的资本家势必要与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利润的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资本会选择向高利润部门流动,在资本的竞争和充分自由流动下,最终形成各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都能得到大致相同的平均利润。
可见,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了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时间,从而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相应的按比例配置,进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要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首先,必须具备发达的资本市场,这能够使得“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也就是说,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

这就需要具备“社会内部已有完全的贸易自由,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即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垄断;其次,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本在各个资本家面前集中起来;最后,不同的生产部门都受资本家支配”。
可见,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和转移需要各种产业制度、产权制度和信用制度等的建立,使得社会分工更为精细,资本实现重新组合,使资本流动更加自由,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此外,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冲破了封建制度的禁锢,打破了封建社会对生产活动的制约,而且使大量生产生活资料和劳动力以产品形式出现在经济市场中,使其能够实现自由流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信用制度所产生的优势,主要概括为:首先,促进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自由流转,从而形成社会利润率平均化;其次,使得社会交易流转的成本更低,对社会再生产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三是促进社会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从而实现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壮大。
而且,信用制度的快速发展还能将大量的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和资本在企业和生产部门中聚集起来,从而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资源配置的目标——资本增殖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即资本主义的整个资本生产过程都是围绕剩余价值展开的。资本主义经济目标是获得剩余价值,即追求价值增殖。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

马克思表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资本增殖,就是说,是占有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利润”。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主要就是为了将剩余价值争夺走,“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或积累,也是这种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此外,他还提出:“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这些都表示,资本家为获取更大剩余价值,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技术水平,进一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价值增殖。

因此,价值增殖不仅是资本主义的目标,也是资源配置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劳动力买卖过程中,劳动力买卖的直接目的是为实现价值增殖,任何社会生产都必须把人和物,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种最基本的资源结合。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存在分离形式,只能通过雇佣劳动的方式实现二者的配置。
在此过程中,资本家之所以购买劳动力,正是看中了劳动力使用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的不同,因此,让工人在劳动社会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即剩余价值,资本家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实现了其价值增殖的目的。
在资本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企业内部实现结合和配置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

在简单协作、分工过程中,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中的分工、协作极大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资本主义价值增殖的目标。马克思指出:“如果劳动过程是复杂的,只要有大量的人共同劳动,就可以把不同的操作分给不同的人,因而可以同时进行这些操作,这样就可以缩短制造总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就表示,协作能够使得不同的工作同时展开,这样就可以减少制造产品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生产技术条件不断发生变化,把分散的劳动力结合起来,通过协作方式来配置资源,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在工场手工业生产中,基于协作基础上来进一步分工,通过分工可以大大减少劳动时间,在较短时间完成工作任务,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随着劳动者分工、协作的不断发展,因而出现了工具的协作,产生了机器大工业。

在此过程中,分析了如何实现资本增殖的问题。指出在使用机器的生产技术方式下,“即使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相等,对象化在机器本身中的劳动,总是比它所代替的活劳动少得多”。
因此,马克思通过对机器替代人手工劳动的这一分析,进一步说明了通过节约劳动时间,缩小生产成本,进而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资本家更大限度地实现了利润的占有,获得更多的价值增殖。
综上,在资本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方式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变化,简单协作、分工、工场手工业及机器大工业生产等。
资本的连续运动
工业配置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资本家通过利用分工协作,对劳动力进行整合,节省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劳动生产效益的增加,而且发展了生产专业化协作,增强了生产劳动组织社会化程度,进而促进了生产规模效益的提高,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正是资本主义追求价值增殖的体现。
在资本运动过程中,保持资本的连续运动,不断加速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在合理配置不同职能形式资本的比例,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其目的是为实现价值增殖。

马克思表示,资本并非静止而是运动的物。资本运动不仅有单个资本运动,也有社会资本运动。马克思在对资本运动的研究中,从资本周转和循环发方面做了分析。资本循环的条件其实是产业资本所具有的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资本生产和交换过程互为前提条件,互相依存和制约,实现资本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各企业内部通过资本的不断运动,实现了流通中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了资本增殖的目的。加速资本周转能够减少机器的无形磨损,进而节约资本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结语
总的来说,各企业通过不断缩短生产时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搞好企业生产的节拍、产销的衔接、设备的正常运转、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等等,来实现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