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内涵是什么?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引言
城镇化的内涵是什么?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总的来说,现代意义的城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马克思在一八五八年就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率先提出“城市化”概念。
一、城镇化的内涵与发展
有学者基于二元经济模型,从人口迁移的视角分析城市化,指出其反映了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产业转移的趋势,若城市工业产业的报酬比农业高30%~50%,就会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

联合国在一九七四年的《城乡人口预测方法》中,提出了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S”形规律,这一规律指出:城市化率低于30%时,为缓慢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时,处于快速发展的中级阶段;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时,发展速度减缓,进入高级阶段。
此外,关于“城市化”与“城镇化”两个概念,二者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镇的人口规模较小,农业人口大多只向城市转移,所以国际上较多使用“城市化”的概念。而在我国,县城和建制镇也容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其总人口能与发达国家小城市人口相当,大城市与小城镇都是中国的农村人口转移方向,因此也可以说“城镇化”是更具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
虽然西方学者关于城镇化的研究更早,成果也非常多,但城镇化本就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西方的城市化经验并不能完全适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特别是在如何更好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胡兆量在研究大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应优先超前发展大城市,但费孝通的观点与之相反,他主张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的发展模式。

在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上,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相对于工业化并没有出现严重滞后,李强则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视角指出,中国的城镇化与世界同类国家相比明显滞后,并且城镇化发展速度也一直滞后于工业发展。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城乡差距逐步扩大,政界和学界开始关注对城镇化发展方式的调整,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张占斌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点,提出应着重突破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制度等关键环节的改革。二〇一四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推出,为中国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具体路径,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
收入分配问题始终是经济学领域广受关注的话题,而作为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突出表现形式,城乡收入差距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与扩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源自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起步早,提出了许多经典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着重分析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关系,认为城乡差距是社会生产力与分工造成的结果,城镇的出现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从而扩大城乡差距,但随着生产力发展,会迫使城乡关系由对立转向统一,最终彼此融合。
有学者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在生产方式与规模、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两个部门的工资水平会趋向相当,使得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有学者所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完全平衡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必须选择增长极来带动经济发展,他认为城市作为经济发展增长极,会在“外溢效应”的作用下,逐步带动农村经济增长,这一理论奠定了城市优先发展战略的基础。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优先战略带来的城乡差距问题日益突出。
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偏向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的政策制度会引起要素配给和价格的扭曲,城市发展是以损害农村发展为代价的,长期的城市偏向政策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有学者针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倒U”曲线假说,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分配先趋于恶化,经济增长将加剧收入不平等,而这种情况将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收入差距也会逐渐减小,但这一假说目前仍有较多争议,不少学者对其提出了质疑。针对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我国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

学界普遍认同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陈宗胜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指出要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改变二元经济结构中传统农业部门的不利地位。李实提出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而对于中国来说,自计划经济时期二元经济结构就非常严重,改革开放后也未得到有效解决,甚至更加严重,造成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张桂文和王旭升认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其具体效果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城乡人力资本差异等有关。随着收入差距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多学者从细化的角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因素,包括城镇化、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对于城镇化,不同学者得出了不同结论。

陆铭和陈钊指出城市化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李尚蒲和罗必良则指出我国侧重大中城市的城镇化模式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周云波的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是造成收入分配“倒U”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人力资本方面,陈斌开等认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育水平的差异,并强调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能有效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扭曲也普遍被认为是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不少学者都认为促进劳动力流动对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有着积极意义。
对于金融发展的影响,学者们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整体上呈现“倒U”特征,同时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但也有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不利影响甚至是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表明城市开放程度越高城乡收入差距下降越多,韩军等则指出对外开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但总体上是缓解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魏浩和赵春明分析了对外贸易影响收入差距的原因,提出对外贸易的就业质量偏向效应和就业数量扩大效应会分别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另一类是制度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经济体制和偏向性政策。经济体制方面,蔡昉和杨涛认为改革开放后来自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以及传统经济体制遗留的制度障碍是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则证实了体制改革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并认为形成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制度性障碍。
靳涛和李帅认同中国的体制变革能够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但他们认为体制变革并没有扩大收入差距,而是缓解了城乡居民之间的“马太效应”,避免“穷者更穷、富者更富”。偏向性政策方面,程开明和李金昌认为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多种因素中偏向性政策的影响更为突出,周世军和周勤则指出政府长期以来的城市偏向政策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城市偏向的财政再分配政策、土地财政政策以及在科教文卫事业费和转移性支出等财政支出上的城市偏向都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有学者通过梳理政府各类政策,发现政府亲近城市的政策制定倾向,会使社会资源加速向城市聚集,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