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仲华
来源:肖仲华开讲(ID:xiaozhweixin)
中国财政部刚刚在香港发行了40亿美元的美元主权债,网上出现了许多“上纲上线”的外行言论,搞得好像中国是首次发行美元主权债似的。读懂此次发行美元主权债的真实意义,或许需要我来啰嗦几句。中国自改开以来,共发行过19次美元主权债。其中,1987-2004共发行过12次,累计发行67亿美元。2017年至今,共发行7次,累计发行290亿美元,包括刚刚在香港发行的40亿美元。也不只有中国在发行美元主权债,其他国家也在发行。比如2025年头5个月,就有沙特、加拿大、波兰、以色列、巴西等国发行了美元主权债,而且发行的规模相对于过去出现了大幅下降而非上升。发行美元主权债的国家其实远不止这些,列举这些只不过是能够查到准确的数据,尤其是发行规模的变化数据。比如英国2025年2月和10月就相继发行了22.5亿和25亿美元主权债,日本在2025年10月发行了540亿美元主权债,韩国也在2025年11月发行了13亿美元主权债。英日韩等国发行美元主权债的规模也是下降的,只是不知道到底下降了多少,追寻数据比较困难。发行规模不大甚至下降,说明大家现在都不需要美元,没别的。有些网红把发行美元主权债当成什么新鲜事胡吹乱嗨一通,在舆论上乱带节奏要不得。自己无知没见过世面不要紧,但不要以为国人都无知和没见过世面。从中国刚刚在香港发行40亿美元主权债的情况看,真正的启示意义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首次出现发行美元主权债的利率追平了美国国债发行利率的情况。中国在香港发行的美元主权债五年期利率为3.787%,仅比同期美国国债利率3.76%高出0.027个百分点,意味着首次追平了美国国债利率。这当然是一个重要信号,它意味着美国之外的主权国家与美国政府争夺美元债券发行权的可能性已经出现。简单点说,就是以同样的价格,美国政府发行国债,其他国家也能同时发行,谁的美元债更受欢迎,就看谁的国家信用更可靠。甚至不排除未来进一步的可能性,就是中国或其他国家可能以低于美国政府发行国债的利率发行美元主权债。这样的话,美国政府发行的国债就没人买了。这意味着什么,大家自己去发挥想象空间。需要更加关注的是,并非只有中国的美元主权债利率开始追平美国国债利率,韩国刚发行的美元主权债也同样追平了美国国债发行利率。其他国家的发行利率暂时没有查到,但美元主权债追平美国国债利率的情况应该已经是较普遍的情况了。这样的信号显然更强烈,它意味着美国国债不受待见,或者说美国的国家信用受到全球的严重怀疑已经是事实。美国的国家信用不行,但美元的流动性依然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所以其他国家要主动发行美元主权债,以加强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金融定价权和话语权,这是讲得通的。二是中国的美元主权债认购规模空前。中国此次在香港发行40亿美元主权债的认购规模达到了1182亿美元,接近发行规模的30倍,创了历史新高。中国去年在沙特发行20亿美元主权债的认购规模是发行规模的15倍,今年翻了一番,足见中国发行美元主权债受欢迎的程度有多高。相比之下,英国上个月发行25亿美元主权债的认购规模为114亿美元,认购规模只有发行规模的两倍多。这显然说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国家信用更加认同。我们只知道美国在2025年8-10月的两个月时间里,国债规模从37万亿急增至38万亿,每天增加160亿美元国债,规模空前。尽管目前还查不到美国国债的认购规模,但从美国国债利率虚高的情况看,美国国债显然是不好卖的,否则就不至于要以这么高的利率承兑。三是中国不缺美元,为什么要发行美元主权债。这个问题比较专业。中国有3万多亿美元外储,不缺美元是真的,发行40亿美元主权债规模也不大,但也要发。最主要的意义在于,中国要为本国企业在海外融资制定一个基准价格。在美元强势的时候,以美国国债利率或市场收益率为参照,以高于美国美债利率为代价进行美元融资是没有办法,比如2024年以前就是这样。但是,即使如此,中国在1987-2004以及2017-2024一直在持续发行美元主权债券,其主要目的就是给本国企业海外融资划定一个基准,不能以太高的代价去融资。到了今天,明确的信号就是,不应该以高于美国国债利率为代价去融资。这其中显然有一个问题,2005-2016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为什么没有发行美元主权债呢?主要原因在于2005年开始,中国已经注意到债务性资金流入比例较大,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的过快增长可能形成潜在风险。比如当时的房地产企业都大多在境外发债融资,债务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外债管理的重点是规范和控制外债的过度流入。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05年发布通知,将一定金额和期限以上的进口延期付款纳入外债登记管理。这显然体现了当时对各类外债形式潜在风险的高度关注。到了2017年,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但外债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重新启动债券对外开放就水到渠成。2017年中国启动“债券通”,监管当局也公开表示,在经济持续增长、外汇充足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并没有强烈的外部融资需求,融资并非首要考虑。但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行美元主权债更侧重于增加主权债务结构的多元化,以及通过市场行为与国际评级机构和投资者进行沟通,可以展示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调整债务结构,展示中国信心,给境外融资定价制定基准,这应该是2017重启发行美元主权债的主要目的。刚刚的消息,中国财政部将于2025年11月17日在卢森堡发行40亿欧元主权债。中国当然也不缺欧元,之所以要这么做,其意义与目的是一样的。最不缺美元的国家发行美元主权债,意义当然可以远不只上面所述,想象空间完全可以足够大。最直观的想象是,假如下一次有人发行低于美国政府发行国债利率的美元主权债,会导致什么后果?全球市场上的美元存量规模到底有多少,是一个永远的谜题。美国的M2显然不是真正的美元总量和存量,这一点我多次讲过中美M2大不同的基本常识。美国国债已超38万亿美元,美国股市总市值达67万亿美元,光看这两个数据就应该知道美元货币总量或存量远不止21.9万亿美元。美国曾经有M3和M4数据,如今为了对美元货币总量保密或者模糊化,美联储废除了M3和M4这两个更接近货币真相的数据,只保留相当于中国M1的美国M2数据,这本就是一个明目张胆的阴谋。DeepSeek给出的答案是,美元存量规模约62万亿美元,我对这个数字依然不太相信,真实的全球美元存量恐怕早已经超过了百万亿美元。美元存量超多,是美国政府在国债规模空前的情况下依然要疯狂发行国债的基础条件之一。川普不仅要超发国债,还要通过虚拟货币吸纳全球美元资本,通过关税战逼全球主要经济体向美国大规模投资,背后的图谋我在前面多次分析过。在美债已经泡沫化的背景之下,川普想玩转美元,回笼全球美元来消化美债,这是其核心目标。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发行美元主权债,在国际市场同美国政府争抢美元,是不是很有意思?尤其是出现别人发美元债有人抢购,美国政府发美元债无人问津的情况,是不是更有意思?另一个可发挥想象的事情是,既然发行美元主权债受欢迎,是否意味着在境外发行本币国债也受欢迎呢?中国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国债规模已达1.8万亿人民币。2025年6月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国债60亿元,认购规模是发行规模的6.1倍,情况还不错。无论是美元主权债还是人民币国债,起支撑作用的都是国家信用。如果在发行美元主权债形成竞争格局,而且能赢,可能的后续故事你就大胆去想象吧。当然,想象归想象,现实归现实。发行美元主权债这事,意义大致就是我讲的这些,没有网红们胡吹乱嗨的那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