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浩大!开年21项任务救开发商,房贷利率新变化,什么信号?
东方楼书,看透房地产和买房卖房众生相!《声势浩大!开年21项任务救开发商,房贷利率新变化,什么信号?》是一篇关于声势浩大,新变化,开发商的文章。东方小楼引用该文章仅仅为了更好的传播房地产相关知识,让大家在房地产买卖中有更清晰的目的和执行策略!不代表小楼认同其观点,本着从不同侧面看问题的态度,我们会引用很多大咖的观点!
大家好 ,我是蓝白。
不出意外,房地产又开始密集占据2023年的头条了。
我们尽量简短的按时间线看,过去十天,有什么新鲜事。
1,1月13号,新华社报道说,有关部门起草了《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行动方案》,要推进21项重点任务。
这个方案一直都在传,现在算是正式落地。
这21项任务里,像保交楼专项借款、银行限贷两条红线延期,早都提过,现在终于有文件白纸黑字规定了。
还有重点房企“三线四档”规则,将完善部分参数设置,这是把悬在开发商头顶的“三条红线”给放松了,以前也提到过。
新的提法有两个,一是设立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项再贷款,二是设立1000亿元住房租赁贷款支持计划。

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另外两个方向:
地方AMC纾困达不到预期,那就搞一个全国性的大公司。
商品房卖不动,那就干脆收了做租赁房,又能扩大租房市场的供给,又能化解风险,不少地方已经在尝试了。
2,1月10号,央行、银保监会开了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这个会主要是讨论怎么救助开发商的。
准备救的开发商要符合四个条件:专注主业、合规经营、资质良好、具有一定系统重要性的优质房企。
重点是最后一句,什么叫具有一定系统重要性?
那就是现在还没倒,一旦倒了,就要牵连几百个城市,几千家供应商,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业主的开发商。
支持的手段有哪些呢?
也是四个: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

国金证券报告说,资产激活指的是,通过保交楼借款和贷款,帮助开发商把手里的房子卖掉,至少经营得先回归正常对不对?
这可以看做信贷支持。
负债接续,那就是债权方面的支持,比如发债增信、提高授信、“债转股”、债券置换和支持展期。
权益补充,那就是股权方面的支持,比如定增和配股的再融资。
预期提升也很关键,前两年三道两条各种红线打压,现在要一点一点的把市场预期扭过来。
比如前两天住建部长专门说了,首套要大力支持,利率首付都要降下来,换房改善的合理支持,三套以上原则上不支持。
可是现在还有买了三套买四套的人吗?
大眼一看,还是原来的信贷债券股权的“三支箭”体系,银行大笔一挥的授信额度,一小部分公司发一些中债增信的债,定增推进速度也不够快,看2023上半年落地情况怎么样了。
3,1月5号,央行发文建立房贷利率动态调节机制,新房同环比连续3个月下跌的城市,可以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房贷利率的下限。
这是去年9月底房贷政策的延续。
前两个月,一直跟大家说,5年期LPR定向下浮的手段大概率会延长,这就来了。
不一样的是,原来只是3个月的权宜之计,现在直接变成了形成了机制,没有时间限制。
三连降,可以降利率下限,反过来,三连涨就能恢复利率下限。
现在5年期LPR是4.3%,去年5月份有个通知是首套减20个基点,那目前利率下限就是4.1%,去年出了房价三连跌可以取消下限之后,不少城市能降到3.9%,石家庄和温州降到了3.8%,清远和株洲首套商贷甚至降到了3.7%。

前段时间,因为央行没有说是不是维持三连跌取消下限,所以有的城市又恢复到了4.1%,这两天我大概了解了一下,基本上又降到4%以内。
所以,有中介跟你言之凿凿的说利率肯定要涨那是扯。
就算销量土拍房价回暖了,多十几二十个基点,又有什么区别呢?
70城数据最新是截止到去年11月份,所以现在符合条件的城市有38个,名单有点长就不念了,大家自行看图。

坦白说,一次又一次的宽松,一次比一次超预期的表态,过去这一年给我的感觉,就是这玩意能说的,能讲的,能解读的,真的已经到极限了。
本质上逻辑只有一个:销售只要起不来,逆周期的政策支持力度,只会越来越猛烈,不达目的不罢休。
身边的朋友,网上的声音,大部分都是痛心疾首,嘲讽拉满,反正很少有叫好的。
可我看后台数据,每个平台的热榜热搜热评,大家偏偏还就爱看这些。
一边骂一边看,有焦虑也有希望。
一边破罐子破摔,另一边又心有不甘。
国人对房子的态度,其实是很复杂的。
下面咱们说说,开年这一连串的动作,可能会有啥影响。
实施方案,还有信贷座谈会里面提到的,是供给侧救开发商的,各种手段以前绝大多数都听过,只是落地的力度没有达到预期。
这么说吧,从开发商噼里啪啦爆雷,一两年的时间,谁都没想到形势会发展的这么快。
卖地收入、销售额、上下游就业、坏账、烂尾全方位的掉链子,本来三条两条红线是想着给房地产去杠杆,没想到这些天天对着镜头吹牛的巨无霸这么脆弱。
咱们的楼市调控,为啥老是存在时间差呢?
这也很容易理解,地方太大了,牵扯的利益太多了。
几百个城市,都想把预售监管资金留到当地,不准把钱抽到总部去,所有城市都在比赛看谁截留的钱更多。
还有像大大小小的银行信托,别说什么顾全大局,别提原来抢着给开发商送钱,只要有风吹草动,第一时间就抽贷。

大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都想自保。
所以开年整这么大阵仗,这次调门起的实在太高了。
从经济工作会议,各大部门齐刷刷的表态,各种开会研究,文件起草,相当于24小时不间断拿个扩音喇叭,在银行交易所地方政府耳朵旁边喊,把救房企这件事,升级成2023年初头等大事。
船大掉头慢,可一旦把头调过来,庞然大物的惯性,会促使各种手段不断加码,包括不限于保交楼贷款额大增、定增配股加速、债券置换或转股、中债增信降低门槛。
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倒是可以详细聊聊。
天风证券宋雪涛的报告里,把“三连跌”的标准,跟2012年和2014年做了对比。
2012年最难的时候是5月份,70个大中城市有19个符合“新房同环比连续3个月下跌”的标准。
2014年最难的时候是12月份,70城里有63个都符合标准,占比接近90%,几乎全军覆没。
但上面说了,截止到2022年11月,有38个城市符合标准,占54%。
也就是说,现在新房的销售压力,比2012年大的多,但比起2014-2015年还差的远。

更进一步,比起2014-2015年的棚改去库存,现在限购限贷放松,降利率首付这些手段,宽松的程度也差得远。
还有,符合三连跌标准的城市,有25个三线城市,13个二线城市,这些地方的限购限贷早都没了,利率再降二三十个基点意义不大。
唯一可以定量测算的,是2022年受疫情、居民收入预期、部分项目停工烂尾推迟的买房需求。
天风报告认为,2022年被“误伤”的刚性需求差不多是2900万平方米,扣除掉不符合三连跌标准城市的销售面积,被“误伤”的刚需还剩下差不多2400万平方米。
结论就是,即便去年被误伤的刚需延迟到今年兑现,最多只能支持2023年住宅类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2%。
即使是在乐观情况下,今年新房销售增速也只能从负增长,反弹到0%。
这是一个让人无奈的数字。
所以,买套房榨干家底的低收入者,是救不了房地产的。
修复开发商的资产负债表,只是基础。
怎么能让那些热衷存钱、提前还贷、买奢侈品、去海南住一晚上8万酒店的有钱人,去埋单那些密密麻麻的期房,才是关键。
这是我们下期可能会聊的内容。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以上就是关于《声势浩大!开年21项任务救开发商,房贷利率新变化,什么信号?》的全部内容,如果《声势浩大!开年21项任务救开发商,房贷利率新变化,什么信号?》能够帮助到您,不胜感激!举起您高贵的手将我们收藏吧!东方楼市小楼编辑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