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阴影:1300万超龄民工,3000万单身汉,9省彩礼超收入3倍
东方楼书,看透房地产和买房卖房众生相!《城市化的阴影:1300万超龄民工,3000万单身汉,9省彩礼超收入3倍》是一篇关于彩礼,单身汉,民工的文章。东方小楼引用该文章仅仅为了更好的传播房地产相关知识,让大家在房地产买卖中有更清晰的目的和执行策略!不代表小楼认同其观点,本着从不同侧面看问题的态度,我们会引用很多大咖的观点!
大家好,我是蓝白。
今天看到一个热搜。
211毕业的小伙子,26岁,从软件公司辞职,校门口卖了一年多的酱香饼,累死累活就为了多挣点彩礼跟女朋友结婚。
好家伙,这拍视频的人是懂流量的。
一股脑,把年轻人失业、程序员困境、高学历的进退两难、天价彩礼、初婚意愿、地摊经济,这些争议话题的要素,全凑齐了。

就算明知道是吸引眼球,还是想点进去看看,上下划动的短视频天天快折磨死我了。
刚好,今年的1号文件出来了,咱们可以顺带着来聊聊彩礼、结婚、就业这些备受争议的话题。
这个文件其实1月2号就有了,只是到2月中旬才对外公开发布,今年着重提及了几个亮点:
比如,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3万斤以上,再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小田并大田,在农民自愿基础上解决“土地细碎化”的问题。
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
粮食安全、土地细碎化、严禁随意村庄撤并,这些是以前就反复提过的。
还有两个提法可以关注:
1,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的专项治理。
2,维护好超龄农民工的就业权益。
超龄农民工和彩礼,还有数量巨大的单身汉,狂奔的城镇化催生了各色人等与思潮,它们互为因果,让现在的农村,变得越来越陌生。
卖酱香饼挣彩礼可能是无奈的调侃,农村男性,包括求学打工去到城市里,但身体灵魂并未脱离农村的男性,他们婚姻竞争环境的恶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前年曾有一个《国人彩礼调查》。
全国彩礼平均值是6.9万,是当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万元的两倍以上。
我们来看看这份榜单的地区分布。

海南、吉林、新疆、重庆、广西、四川彩礼比较低,不到4万。
川渝地区彩礼低,这倒也符合大家的印象。
浙江18.3万最高,不过,听说人家回报也高。
黑龙江、福建、江西、内蒙古,彩礼都在10万以上。
福建和江西,这俩不用说,早都全国闻名了。
如果还把彩礼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做比较,9个省彩礼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超过3倍,上海、广东、重庆、北京不到1倍。
这个榜单我觉得有两点不合理:
黑龙江和吉林挨的这么近,为啥彩礼差距这么大?为啥河南、山东、安徽这三兄弟,彩礼竟然能排到全国中下游?
所以这种榜单看看就好。
在高价彩礼背后,一路飙涨的房价,可能才是问题的核心。
西安交大靳小怡今年1月份发了一篇文章,把“媒人中介费、彩礼花费、婚礼花费、婚房花费”列为四要素,40年来,11个省的农村男性婚姻总成本均值,是当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
根据他们的调查,从四要素的构成来看,婚房金额远远超过彩礼,基本维持在五成至六成之间,彩礼占到二至四成。

这篇文章里,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农村男性婚姻成本畸高,是城市发展过程里,对农村的又一次剥夺。
1,人口迁移流动,加剧了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男性的婚姻挤压。
大量农村青年来到城市,城乡通婚圈的融合,让大家对潜在配偶的接受范围不断拓展、要求不断提高。
同时,也卷入城市婚姻市场竞争,资源较差的农村男性劣势地位加剧。
我也发现一个现象,农村男孩出门上学或打工,毕业之后大概率会回到家里,要么在家里盖房,要么在县城买房,或心甘情愿,或不情不愿的背负成家立业、父母在不远游的责任。
这自然又加剧了资源差的男性家庭劣势地位,彩礼和房产在婚姻天平上变的更重。
2,市场经济和城镇化导致的资本下乡,使城市生活方式渗透进农村。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当大家不再以收入出发衡量生活标准,房子车子彩礼酒席,甚至烟酒的档次,都成了竞争的一部分,最终必然会演化成“上层示范、中层跟进、下层挤压”的格局。
眼界越开阔,自己越痛苦。
婚姻市场符合梯度特征,女性在“男高女低”的婚姻模式下,更容易在农村传统婚姻圈外找到伴侣,而男性绝大部分还依靠本地的传统婚姻圈来解决。
这种非对称性的婚姻资源流动,使婚姻市场上剩下的就是最底层的“丁男”和最顶层的“甲女”。

人口学家穆光宗曾说:七普数据显示“多出来”的男性人口有3490万,但分布在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角色和状态。
当下的婚姻挤压强度还是“毛毛雨”,大龄光棍最多只有130万。

随着婚姻挤压的烈度将逐年上升,2030年以后,光棍人口将达千万级规模。
大龄男性婚配压力指数,很可能在2030至2040年间达到顶峰。
快速的城镇化,造就了高价彩礼和庞大的单身汉群体,还有数量暴增的超龄农民工。
北大章铮曾估算过超龄农民工人数:
因为统计局没有公布过具体数据,所以只能通过3份材料来推算。
1,统计局主管的一个报纸,叫《中国信息报》,2017年的时候,超龄农民工增量,在全部711万高龄农民工中的比例是31.2%。
2,陕西官方发过一个数据,2020年,陕西省超龄农民工人数比2016年增加了104%,整整一倍。
3,2016~2020年,全国50岁以上高龄农民工,由5381万增加到7540万,增加了2159万。
这么来算的话,2020年全国超龄农民工总数达到了1322万。
现在已经是2023年了,按照这种增加速度,保守估计也得在1500万以上。
也难怪,去年很多地方都忙不迭的出了规定,建筑工地要清退超龄农民工了。
问题是,不能在城市里待着,他们能往哪里去?
和城里老头老太太一样,去公园遛鸟跳广场舞唱戏?回村头听收音机晒太阳熬日子?还是去种那一年也挣不到一箱酒钱的一亩三分地?
水涨船高的彩礼和房子,体力不支回乡的老人,只是一场划时代农民进城迁徙潮的注脚,也意味着传统乡村秩序的失灵。
把这些事,这些人写进1号文件,也意味着一场秩序的重塑,这个过程注定会非常漫长。
目前各地出台扶持超龄农民工技能的政策,治理高价彩礼的手段,我们可以说出一大堆。
比如2月19号北京日报报道,四川凉山干部带头执行,彩礼最高不超过10万,礼金不能超过1万,挨个填报,登记报备,光承诺书就签了快100万份。
河北河间搞了很多红白理事会这些村民自治组织,自从被确定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每桩婚事花费比之前平均减少7-15万。

比如今年3月1号实行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重点公益性基础设施,“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去年带动了超过500万名群众实现就地务工,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
但我们都心知肚明,想重塑农村失灵多年的秩序,这些政策,还远远不够。
清华严海蓉说:
农村从观念上的高地与宣传的主体,逐步沦落为“落后”与“愚昧”的代名词,而城市则具备“现代”与“文明”的优越地位。
既然彩礼、超龄农民工、单身汉,是城市对农村的又一次剥夺,想从根本上扭转,只能靠城市“反哺”农村。
前年有规定,地方上8%的卖地收入向农村农业倾斜。
江浙的农村,村庄的外立面、庭院改造、道路硬化加宽装监控、公共绿化、景观、民宿,都做的非常好。
可中国太大了,不是每个省份的土地出让金都能掏出闲钱,长三角只有一个。
想把全国所有农村都改造的跟沿海一样人丁兴旺,发达宜居,同时还像40年前一样的秩序井然,没有高彩礼,没有老无所依的超龄老人,自成世外桃源,那只会存在文学作品里。
写进1号文件,说明政策给了已经最顶格的重视。
政策能做的,是对农村保持长期且巨大的投入,改善做饭取暖上厕所的环境,学校不再被撤并,引导风貌风俗潜移默化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需要狂奔的城镇化见顶,人口流动速度减缓,社会观念真正的多元化。
无论男女,不结婚没有戳你脊梁骨,也没人关心你生几个孩子。
无论城乡,亲戚也懒得问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买哪里的房买多少钱的车。
住进高楼谁也不认识谁,窝在小院里不理会街坊的评头论足,大家都岁月静好,不争不抢不攀比,孤独且勇敢的面对惨淡的人生,自然会解脱。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资料来源:
腾讯新闻《2020国人彩礼调查》
靳小怡《“天价彩礼”:一场农村男性婚姻市场的恶性竞争》
穆光宗《我国有3490万“光棍”!单身社会来了吗?》
章铮《超龄农民工清退了,缺工怎么补》
澎湃新闻《农村光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以上就是关于《城市化的阴影:1300万超龄民工,3000万单身汉,9省彩礼超收入3倍》的全部内容,如果《城市化的阴影:1300万超龄民工,3000万单身汉,9省彩礼超收入3倍》能够帮助到您,不胜感激!举起您高贵的手将我们收藏吧!东方楼市小楼编辑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