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房价的,是什么逻辑?
来源:大树镇巡抚 重磅会后一周,就冒出许多鼓吹房价大涨的文章。先不说结论对错,大部分用的居然还是刚货币化棚改时的逻辑,抄回十年前了。 这类文章凡是拿学区房上涨当理由的,基本不必放在心上。思路错了结论对也是蒙的。 高级别的官方表述里从来没出现过“落实学区划分”“维持学区”的说法,甚至连“学区”这个概念都难找到。 在实践中,根据生源随人口的变化,学校是可以缩减合并甚至撤销的,学区也会调整。没有高层级背书的权益是侥幸,不要拿血汗钱去赌落实。 何况人家都没答应你 说回正题,我们知道开食堂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西边村里的月结,每月交一次伙食费,想吃得好就多交些,交少了就别怪饭菜质量。 一种是咱村的入场券模式。你一次交近六年的伙食费买张劵,就可以随便进来吃了。以后食堂升级有了更好的饭菜,你照吃即可,不必再交钱—— 哪怕你刚来时交的是稀饭馒头标准的伙食费,而现在食堂提供满汉全席了,你也不用补交。 西边村里的食堂的思路好理解,买菜品请厨师的钱从你的伙食费里来,你要上等食材高手厨师,自然就要多花钱。你在为自己的菜品付费。 咱村食堂的思路,你在为在你之前来到的食客升级菜品付费,而你升级菜品的费用,由在你之后来到的食客承担。 这样就要求越往后入场券越贵,因为要覆盖越来越多的先到者的菜品升级费。这对后来者很不利。 但咱村不少人愿意争着买劵上桌当后来者。一来你这次不上桌,下次想上桌时可能又要多付一批人的菜品升级费了,这是威逼。 二来,你上桌后就成了先到者,可以享受后来者们支付的升级菜品了。这是利诱。 威逼利诱下咱村形成了争先恐后买劵上桌,而且恨人有笑人无的氛围。没上桌前痛骂食堂入场券太贵太黑心,上桌后嘲讽嫌贵的人不努力想白占便宜。 一句话概括,西边村食堂卖的是菜品本身,是现在;咱村食堂卖的是“菜品会升级”的预期,是未来。 大家很容易看出这种模式的问题,提前升级然后指望下一批人为升级买单,万一没有下一批人了呢? 没有人?怎么可能,咱村是出了名的人多,村民爱生,不会没有人......啊? 不用提出生人口这种下一代才有影响的的事。过去食堂为了推销,在十几年里大肆宣传“男人不给你买食堂券就是不爱你,要结婚先买券”,严重破坏了两性氛围。 结婚数和出生人口一样接近腰斩,而且哪怕结婚也不愿买券了。二者叠加造成结婚带来的买劵更是减少了近四分之三。 这就是“出售现在”和“出售未来”的模式的差异: 顺境时,出售现在,产品好一分,销售好一分;出售未来,产品好一分,销售可以好十分,可以迅速获得大量资金用来建设。 可一旦逆境产品差一分时,出售现在的销售只差一分,但出售未来就要差十分了,这时顺境时赚的快钱可能已经花完,没资金填亏损,只能举债了。 成倍增大收益和损失,所以有“杠杆”的说法。 咱村最近不是很顺,所以食堂劵应该会跌吧? 嗯,经济学课本上是这么说的,但各位想过吗—— 为什么以“中庸”“求稳”为传统的咱村,会选择一套这么大赚大赔的模式? 一来,过去咱村急需建设资金,一次性收等于五六年餐费的食堂劵钱,远比按月收钱更快。 二来,大家没发现吗,第一批人不用为前面的人升级菜品付费,却享受了后面每一次菜品的升级。 他们,正好也是对村里食堂有管理权的人。 就是这种感觉 他们不仅在当年食堂劵最便宜的时候买劵上了桌,而且还分到了不少劵,等着转手出售。 食堂卖的一手劵再贵,多数钱也归食堂用来改善菜品或者给村里搞建设了;而这些人手里拿的二手劵,出售利润可是完全归他们私人了。 大家觉得他们愿意看着劵降价吗? 查抄一个贪了几千套房的大老虎容易,可能这么处理几十万通过分房集资认购合法拿到三五套房的编制内吗? 他们是支撑房价的重要动机来源,也是保持运转离不开的节点。 虽说A4纸拧不过物质规律,但写A4纸的人能调动的物质资源也是不能小看的。 盲目唱多鼓吹上车不可取,但不要低估他们的自保本能和资源结合的威力。这话确实不好听。 短期跌幅收窄甚至回升是肯定的,下一步要看明年特朗普上台后的反应。毕竟现在稳楼市很大程度在为迎击产业围堵外需不振做预备队。 我还是希望如果外部局势改善,就不要用这支预备队,以后也不要再用上。希望我们产业升级后的供给侧和内需,能挑起经济的大梁。
微信ID:dashuzhen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