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换”到好企业?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现在适合从国企跳槽到私企么?”
这是前两天在直播的时候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首先“跳槽”这个词,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我们个人发展的目标,不是为了换一个每天有固定“饲料”的地方去生活,而是要去思考如何“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去盯着一些存量的东西,更多的还是要去拿到更多的增量。
我觉得“创造价值”这个事情在民企可能导向性更明确,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要非常清楚自己在企业中实在创造什么价值。虽然“国企”本来也应该是这样,但是因为一些历史的问题,和考核机制“导向性”的问题,国企对于这方面相对“弱”一些。
不过长期来看,我们能在一个企业生存并且发展,最大的逻辑是我们能够从外部给这个企业获得什么样的“增量资源”。
其次,如果要去换工作,并不建议主动的去投简历什么的。大部分换工作应该是要去被挖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取做一个被挖的人,而不是自己过去投简历的人。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没人挖我呀?其实这个是需要规划,且可以做到的,通过多去参加一些目标行业的活动,多去认识一些目标企业的boss,展现你的能力等等,都是一个好的办法。
最后,我认为,现在考量一个企业的好坏,早已不应该以所有制来评价了。
毕竟国企和国企不一样,国企也分,央企,省属国企,市属国企,区属国企。这四个都是国企,但发展前途一样么?
即便都是央企,有搞金融的,也有搞汽车的,还有搞钢铁的,发展前途一样么?
即便是到了最好的央企,你在总部,在子公司,在分公司,在基层,发展前途一样么?
所以,当我们做选择的时候,不要简单去看是国企还是民企,又或者外企。而是要看是不是一个好行业,以及是不是一个好企业。
02
换工作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其实是没有考虑清楚自己的真正价值。
许多人总把"平台光环"当护身符,却忽略了所有职业选择的核心都是"资源杠杆率"——即你的能力能否在现有平台上撬动更多资源增值。
某央企处长离职后创业失败,根源在于误将审批权带来的"权力溢价"当作自身市场价值。
检验方法很简单:假设明天脱离现有平台,哪些资源会立即消失?哪些能力可以随时迁移?
在想清楚自己的核心能力之后,还需要转换三个思维。
1. 坐标系转换:
把"国企VS民企"的二维对比,升级为"产业位置×能力图谱×时代趋势"的三维模型
2. 价值锚定转换:
用"我解决了什么市场痛点"替代"我是什么职级"的思维定式
3. 生态连接转换:
让自己成为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而非组织架构里的固定螺丝
03
所有职业选择的终极命题,是如何让自己成为"价值增量"的创造者和分配者。
国企民企之争早已过时,真正的聪明人都在打造"个人商业模式":
把能力封装成可交易的产品,让资源流动产生复利,使时间投入产出非线性增长。记住:没有永远的好岗位,只有持续进化的职业资产。
在数字经济重构所有行业的今天,真正的职业安全边际,不在于所在企业的所有制属性,而在于你能否持续将生产要素转化为市场价值。
就像水手选择船只,重要的不是船体材质,而是这艘船能否驶向充满机遇的新大陆,以及你是否掌握驾驭风浪的能力。